|
发表于 2020-4-3 08: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在看这个问题的回答前,可以先思考另外两个问题:
希特勒决定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麦克阿瑟决定越过38线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再说点闲话的分割线——————————————————
还是有人死揪着GDP、工业生产能力等日本与美国的差距不放,说日本珍珠港计划之愚蠢。同时,你跟他说讨论历史事件成因,不能看后面的历史事实,他也似乎听不懂。
既然这样,那就先说点现实的问题。比如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中美贸易战。
只要脑子稍微清楚点的人都明白,川普这人虽然反复无常,但发动贸易战绝对不是脑子一热就决定的。美国要想维护自己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又不可能跟中国进行热战,那么在经济领域动手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只不过贸易战相比于各种技术封锁,表现形式更为激烈。
那么,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能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一方面,在这场战争中美国的确在许多方面占据了优势,赢面很大;另一方面,中国也存在着反杀或者双方最终和谈的可能。假如最终美国输掉了这场贸易战,肯定会有一堆人出来说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美国虽然有优势,但是bulabula一堆……
但在我看来,即便川普输掉了贸易战,站在“美国优先”的立场上,这个决定也是完全正确的。
反之,对于中国来说,基于当前的形势,坚决应战也是唯一的选择。还是刚才的分析,中国在科技、经济、人均GDP、军事等方面相较于美国都处于劣势,但也并非没有取胜的可能。纵然最终中国会失败,但损失也会比一开始直接投降就好得多。
中国人谈论历史有一句常说的话,“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通常被简单的理解为:失败的人也有可能是英雄,比如项羽等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下去,这句话更深层的意义其实是:在历史上,每个人的成败都存在着很多偶然因素,每一个人在做出决定的时候都是基于自身的现实处境和所掌握的信息做出的理性的分析,这种判断有可能是误判,即便判断正确也还有可能会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干扰,但这并不是我们否定他们成就和智慧的理由。毕竟,能够进入历史书的绝大多数人——即便是失败者,也比当下99.999%以上的人聪明的多。
————————正式答案的分割线————————————————————
先说一个前提:日本军队对于秩序和尊卑是非常看重的,日军军官在学校学习能力的高低基本决定了其今后在日本军界的前途。换句话说,能进入日本军队决策层的,或许有人凶狠残暴,有人贪婪成性,甚至会有关系户,但不可能全都是弱智。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偷袭珍珠港真的蠢到你都一眼能看出来漏洞百出,那么日军高层也不会做出这么一个决定。
仅从战略角度而言,日本偷袭珍珠港并不是一部蠢棋。当时美国海军的主力主要是两大部分: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而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就是珍珠港的舰队。因此,日本人的想法是首先消灭掉珍珠港的舰队,这样美国只能有两个选择:一是调大西洋舰队过来,这样日本可以以逸待劳,消灭大西洋舰队——当年日俄战争里就是这么干的;二是美国明白调大西洋舰队可能已经没有胜算,就默认了日军称霸太平洋的现实,或者解除石油禁运。
而日本人对美作战信心更重要的一点来自于日美海军力量的对比。在一战后,世界主要国家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五大国的海军吨位比为5:5:3:1.75:1.75。在这里面,美国是5,日本是3。看起来日本弱一点,但别忘了美国的海军力量分散在东西两岸,而日本的主要对手——中国、苏联当时都没有能拿的出手的海军力量。所以,客观而言,日本联合舰队是当时太平洋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没有说到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对美作战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蓄谋已久。事实上,在一战之后,日本就认为自己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受到了四个国家的威胁,这四个国家是:美国、英国、中国和荷兰。日本取这四个国家的首字母,将其称为ABCD包围圈。因而,在日本眼中美国从来都是一个敌人,而且是最强大的敌人。
而有关日本的战略方向问题,其实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预测的非常清楚:
我们确切地知道,就 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 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
……………………
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时候是1938年,而日本发动诺门坎战役是1939年,日本进攻南洋更是1941年以后的事情。基于这一判断,毛泽东认为,日本的战略中心在南、北,而中国对于日本的战略价值是联通南北的通道(后来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即可视为这一战略的显现)。那么,当日军进攻苏联受挫之后,向北进军已经不可能,唯一的战略方向只剩下了南方,但想要在南洋称霸又不能不跟英美发生冲突。那么,冲出ABCD包围圈的唯一可能,就是把ABD一一干掉,于是在1940年前后,日军就开始动手,美日矛盾也开始激化,终至珍珠港事变的爆发。
之于日本自身,日本对于海权理论的信奉也导致了日本决策的方向。在日本崛起的两次重要战争中(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尽管日本的陆军作战也很重要,但对战局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还是最后的海军决战。再加上日本自身岛国属性对海军的依赖,因而日本对于海军的价值有着非常深的自信,日军海军官兵的待遇也远好于陆军。另一方面,日本对于马汉的海权论也奉为圭臬,日本海军将领中的佼佼者很多都被称为“日本马汉”,而在日本看来美国又是典型的海权国家,因此日本认为只要能够击败美国、控制太平洋海权,那么丧失了战略优势的美国或许是有可能投降的。
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原因也很重要:第一,汪精卫已经于前一年投降,按照日汪签署的协定,中国东部的半壁河山已经被伪国民政府所控制,而之前皖南事变等事件的发生也让日本人认为中国将开始新一轮的内战,日本人认为没有了后顾之忧;第二,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了进攻,高歌猛进,日本认为苏联已经没有精力对关东军发动进攻,日本唯一的敌人只剩下了美国;第三,日军此前进攻中国和苏联主要损失的是陆军,海军在这几年不但没有损失,而且还急速扩张,力量已经十分壮大。
最后说一句,一切拿战后美国坚决的抵抗态度和强大的工业能力在这儿嘲笑日本战略决策错误的,没有任何意义。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成因的分析,切忌参照事件后续的进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人发现自己钱包被偷了,出门追小偷,结果被车撞死。你不能因为他最终被车撞死,就否定他去追小偷这件事情的合理性。再比如朝鲜战争这件事,如果我是当年的艾克阿瑟,我也会下达对志愿军作战的命令。因为基于彼时彼刻的军事力量判断,即便考虑到苏联的援助,中国军队也不太可能有打赢联合国军的可能。放到日本与美国的战争上,你要想说我的观点是错的,那么你所列举的文献和事件只能是1941年12月7日之前的,在此之后的任何事件对于分析这一问题都不产生任何意义。
即便从另一方面来说,回溯整个二战史,日本想要解决自身的战略困境,是否有除了对美开战之外更为合适的决策?很显然,没有。毛泽东看的非常清楚,日本只要一旦陷入对华作战的泥潭中,就必然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再用回刚才的理论,不拿后续事件否定前者。在上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被认为是贫油国,毛泽东也认可这一点,因此毛泽东认为日本解决能源问题的唯一出路只有国外),而日本能接触到的最大的产油区除了美国就是东南亚——当然,东南亚也是美国、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势力范围。于是,问题就出在这儿:日本长期视美国为敌人但又必须从美国进口石油,东南亚国家的军队没有一个能打的但背后都有列强撑腰。无论日本想从哪个途径获得能源,都必然会与美国、英国等有一战。
所以,既然对美开战已经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项,那么日军就只能先发制人、尽可能对美军造成沉重打击。在美日领土并不接壤的情况下,日军又不可能绕过白令海峡或者巴拿马运河去攻击大西洋上的美国舰队,这样日军下手的对象就只剩下了珍珠港上的太平洋舰队。也就是说,无论换谁来做决策,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都是必须要做的,至于说是不是要偷袭珍珠港那是战术制定者的问题。
因此,总结起来说,偷袭珍珠港从军事上来说,我并不认为是一次愚蠢的举动。但日本人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的确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美国人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战斗到底,同时美国也意识到了日本战斗力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这个看起来明智的举动最终招致了日本的灭亡。
PS:
还有几个问题,我可以站在日军决策者的角度解释一下:
1、日本资源不足,难以跟美国抗衡,打就是作死。
二战毕竟是盟国战胜了嘛,日本人自然就是愚蠢的,但这是时候诸葛亮。在我们看待日本战争资源的时候,切忌把日本的战争资源跟日本本土资源划等号。在珍珠港事变爆发时,整个中国的东部地区——从东北到华南,都是日本的战争资源提供地。与此同时,日本在战前也做好了争夺东南亚的准备——换句话说,只要偷袭珍珠港成功,整个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等资源也尽数归日本所有。那么,一个拥有4~5亿人口,七八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资源以及太平洋最强大陆海军力量的国家(美军开战前)难道没有资格跟美国对抗?
事实上,日本在崛起过程中一直以英国作为偶像。英国自身资源也不丰富,但却通过海外殖民地补充了自己的资源、兵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消耗,因而能够称霸世界一百余年。因而,日本所谓的“以战养战”既可以视为对英国的翻版。基于这一点,你不能把日本的战略资源仅看作是日本本土的战略资源,从中国东北到东南亚甚至于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是日军的资源库。所以说,日本人敢有这个信心,是有理由的。
2、中途岛战役美军反杀日军,所以日军偷袭珍珠港是个错误的决定
在珍珠港事变后,日美爆发的最重要的一场海战是中途岛战役,这场战役也可以视为日美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决战。但只要略知中途岛海战的过程的人都知道,仅就双方实力而言,日军的力量要高出美军不少。如果不是日方指挥失误、贻误战机,那么最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而如果中途岛美军再度失败,那么美国至少在数年之内都不太可能染指太平洋、威胁日本的战略后方和交通线。那么,更为强大的日本海军究竟能否逼迫更虚弱的美军求和,也未可知。
3、美国战争潜力太大,日本作死
战争潜力这回事,日本军方只要不是集体吸了毒气都看的清清楚楚。从后面的战争进程来看,日本方面犯的错误不是对美国战争能力的误判,而是对美国战略决策方向的误判。简单来说就是,日本对美开战的目的是迫使美国放弃对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占领和太平洋制海权——换句话说,日本海军的作战目的是夺取殖民地。在此之前的100多年时间里,世界上因为争夺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非常多,几乎没有谁会在争夺殖民地上拼全力——如果A国夺下了B国的一部分殖民地,那么B国或许会跟A国发动战争,但不会拼尽全力。此前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日俄战争,俄方虽然为争夺东北也出动了重兵但绝对称不上倾国,因而俄国的战争潜力虽大但对于日本而言无意义。只是日本没有想到美国会启动全面战争的决策,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尽管结局如此,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说日本蠢,因为这种战略误判在战争中普遍存在。能够准确地预测出对手的作战意图和未来战略,比如说《论持久战》这种,那当然是军事天才;但如果一个人只能基于现有信息而做出最合理性的战略判断,也不能说这人就是个蠢材。后来的麦克阿瑟之于朝鲜战局同样如此。当年麦克阿瑟并不是没有算到中国会出兵援助朝鲜,但却没有算出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以及双方的作战优势在朝鲜战场上的发挥。所以,尽管朝鲜战争可以说是麦克阿瑟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麦克阿瑟仍然是公认的二战名将之一。
4、日本就是个无头苍蝇,根本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
你说这话,毛泽东明显不服。在《论持久战》里,毛泽东把日本的战略方向阐述的明明白白,日本自己也按照这个战略一步步走,怎么就没有战略方向?当然,毛泽东也不是穿越者,它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预测,是因为对于日本来说,那是在一切都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能让自己活的时间最长的策略。
我们还是从战争本身理解这件事,我们知道,在二战前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能源是煤炭和石油,其中煤炭可以用来发电、用来进行工业和武器生产,石油则是作为武器的动力来源。东北和华北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产区,尽管918和后来的77事变都是个意外,但可以肯定即便没有这两个意外日本会在其他时机发动战争。不过,由于当时中国是贫油国(再次声明,这是当时世界公认的观点),因此无论是日本陆军还是海军都无法从中国获得石油,只能从东南亚、美国等地进口石油。日本为了保障自己的石油安全,也一定会倾向于自己占领产油区而不是向他人购买。
能源问题决定了二战日本的战略方向。总的来说,对于日本这种没有足够的能源储备的国家来说,其失败的命运其实从全面战争发起的那一刻就已经失败。你可以把对美作战时期的日本理解为一个绝症晚期的病人,它必死无疑但又从某个江湖游医那里找了一个偏方,想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效果。结果,这个药方里被放了砒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