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夏秋日本决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事态的发展很快表明,日本打错了算盘。松冈洋右与日本统治阶层的很多人都以为,《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对美国会有威慑力,德国外交部也是这样以为的。而美国人的反应很快就证明他们全都大错特错了。该条约只是证实了美国的观点,即日本是一个好战、无赖的军国主义国家,是纳粹德国在远东的翻版,因此必须阻止日本人。 [1] 9 月 23 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似乎进一步证实了美国的看法。日本先是向法国殖民当局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允许日军过境,并向日军开放机场。双方还在谈判当中,日军就出兵了。经过两天小规模冲突,法国当局投降了。印度支那北部被日本占领。 [2]
罗斯福政府当中早就有一批官员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最显赫的「鹰派」人物包括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和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他们主张对日本实行全面石油禁运。而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和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反对采取如此强硬的措施。国务院的观点得到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斯塔克上将和美国舰队总司令詹姆斯·理查森上将的支持。他们认为全面石油禁运马上会刺激日本铤而走险发动战争,而美国海军此时还没有准备好。荷属东印度群岛政府此刻已经告诉国务院,请求美国不要采取行动,以免招致日本入侵东印度群岛的危险。罗斯福暂时支持「鸽派」,没有实行石油禁运。但是 9 月 19 日,美国用宣布全面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金属来回答德日谈判结盟的行为。这项禁运将于 10 月 16 日生效。 [3] 尽管美国政府中的主导力量还是不想把日本逼到绝境,使日本铤而走险开战,但是废金属禁运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美国不会向日本通过《三国同盟条约》所施加的压力低头。华盛顿警告日本人,美国一直坚持维持东亚现状的主张。 [4] 这就意味着美国将对蒋介石进一步增加援助,而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人迅速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于日本来说,这意味着灾难性的侵华战争注定要无止境地继续下去。蒋介石毫不意外地拒绝了日本的诱降条件。作为回应,东京在 11 月承认南京的汪精卫傀儡政权。而罗斯福宣布美国正在考虑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 1 亿美元巨额贷款。 [5] 因此在 1940 年秋季,美日关系进一步恶化。既然双方都寸步不让,那么很明显,双方只能依靠实力的较量来决定东南亚的归属了。 [6]
从日本的角度来说,三国同盟最重要的目的是威慑美国,不让美国干涉日军南进战略,因为南进控制原材料对日本未来的经济和政治安全至关重要。签订条约这个举措的赌博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万一美国不吃这一套,不受威慑,反而把这个条约看作是挑衅怎么办呢?《三国同盟条约》适得其反,加强了美国遏制日本扩张的决心,威胁日本石油生命线怎么办呢?但是从当时日本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个险必须要冒。日本下这个赌注肯定要冒很大风险,但是也有可能获得巨大回报。而不赌这一局就意味着未来长期向英美势力屈服,还意味着侵华战争完全徒劳无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日本政府选择了大胆,而不是谨慎。当然,日本人仍然无法克服对未来的恐惧,但他们对这种恐惧抱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前海军省次官、后来偷袭珍珠港的始作俑者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在 1940 年 10 月说了这样一段话,很有代表性地讲出了这种听天由命的态度:「这样干根本行不通!和美国开战就等于和全世界开战。可是决定已经做出,因此我会尽忠职守。毫无疑问本人最后将阵亡在(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上。」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