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4-4 09: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台中人,高一學生。
先說明我的看法,我覺得現在台灣人對於日本,是趨向於喜歡的。而且相比內地人,大家大多數喜歡日本人。但我覺得這從歷史說起來,大家可能會稍微多點概念,不然總是要罵台灣人…
以下進入正題。
上學期剛剛學過的歷史課想必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但因為228連假課本不在身上,沒辦法直接唰唰上圖,只好靠自己淺談。
沒記錯的話,當時日本人要接管台灣的時候,台灣人不是沒有過反抗的,清末還跑出過一個台灣民主國,時任台灣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不過其實也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政權,儘管是被迫自救,但內心還是承認清政府的,只不過唐景崧怕死,所以後來趕快坐船跑到內地,棄台灣於不顧,台灣民主國也就宣告終結。
台灣民主國國旗
後來日本人來了,大家一定都是很不爽的嘛,所以台灣民主國結束之後,有過非常多次的大大小小的抗日運動。一般分成兩段,前期是從1895到1915,也就是台灣民主國到後來的余清芳事件,這一期是武裝抗日運動;1915到1945,因為被鎮壓的太多次了,也死了太多人,有些海外留學歸來接受新思想的學子,陸陸續續發起“體制內的抗日”,也就是政治抗日,代表人士有蔣渭水先生。不過在這裡面還是有武裝抗日存在,比如著名的霧社事件。
當然轉變為政治抗日,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1919年北韓的「三一運動」,其後果之嚴重讓日本政府開始省思,省思內容可能是:“啊,要不要對台灣人好一點呢,不然他們也那麼團結反抗我們該怎麼辦才好呢” 所以那時候起,是日治時期的「內地延長主義」階段,政治上較為寬鬆,標榜日臺合一,雖然台灣人當然不可能跟日本人有完全相同的待遇,但相比前面的鎮壓還是比較能喘氣的。不過這之後不久又開始跟內地打仗了,所以政策上又發生了轉變。
我是不是離題了…以上是想表現日治時期台灣人也是有反抗的情緒的,不是有些人所以為的“啊日本耶!感覺很酷耶!我們就當日本人吧!”的這種想法…
(此段原文經評論區胡大大提醒略作修改,我不太會用知乎也不知道怎麼標人來的…)
學歷史,當然不可能只說了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日本人也確實幫助台灣建設的更好。早期的台灣儘管已經有得益於劉銘傳的建設,但那時候的環境衛生與人民素質上都還很差。所以應該可以說日本當時來了很震驚,基本上是覺得“幹,我怎麼搶了這麼個爛地方”
不過還是捲起袖子整頓起來,蓋醫院,蓋學校,引進時間制,星期制,引進電影,推廣文學…這類的東西。所以事實上,日本在某些程度上來說是幫助台灣進步了。(我不知道這樣講好不好,但就是這個意思…)
然後就唰唰唰,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遷台。起初台灣人多嗨阿“哇噻熬出頭了”,這種感覺。
可是當看到國民政府的軍人,髒兮兮的上岸,手上拿著些鍋碗瓢盆,坐車不買票,動不動就動手…這個樣子,台灣人的三觀就被毀掉了。而且當時國民政府來台後,政府機關裡大部分職務都讓遷台時來到台灣的外省人擔任了,台灣人就算有的擔任了也只是端茶送水的,當然台灣人就很不高興,覺得這幫人沒素質沒衛生還只顧自己人,我覺得不排除這期間有的人有“還不如日本呢”的這種想法。
(剛剛手機修改了一下,加了鎮壓部分跟總結,碼字一個小時竟然因為網路問題被joke…我又沒備份,只好再來重打,提醒知友們要記得備份…備份…份…)
討厭國民政府,還有幾個原因,來台後的鎮壓,由228事件引起的「清鄉」,且初期制度上相比日治時期沒太大轉變,後期開始「戒嚴」凍結憲法本文,使很多東西停擺,期待著從此展開美好生活的本省人又被限制了自由,而剛撤退的台灣的外省人,又被國民政府畫了個永遠不會實現的大餅(反攻大陸),結果後來,誠如大家所見,失去了聯合國席次,失去了國際地位,只能用會旗,被叫做中華台北…樓上有大大說,你別把國民政府幹的都說是大陸人幹的好不好,上了島他們就不是大陸人了。嗯,我能理解這種說法,畢竟撤退來台的人才佔中國人口的多少?但對老一輩來說,他們就是不會講台語,操著濃濃口音的外省人。
然後唰唰唰,來到了現在。21世紀,因為網路與科技的發達,台灣人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這時候的歷史並不是被淡忘,但是畢竟是那麼久的事了,你還整天很生氣跳著腳說就是日本鬼那幫人什麼的,未免顯得很奇怪,而且你又不能對人家怎麼樣…人家只是個自衛隊了你都打不過了…所以還是省省吧。碰到歷史或政治的問題與學術上關於歷史的研究,當然是要義正嚴詞,但是普通人台灣人與普通日本人,在談話上不可能隨便上升到這個高度,你總不能看見人就給他一棍子,跟他說你祖宗殺我祖宗這種話吧…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加上日本人很懂禮節,然後發展的也還不錯,日本的產品感覺品質也很高,東西也不錯吃…嗯,日本其實也還可以嘛。這種想法就逐漸出現了。
而且這種想法其實不只是年輕人,老一輩也都這麼覺得,我爺是老榮民,打過八二三砲戰的本省人,雖然小時候也有經歷過一些日本時代的事,覺得日本是真的很爛,有愚弄百姓。但是另一方面,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不得不承認日本是有進步的,而且是值得學習的,他也喜歡日本製的東西,感覺品質有保障,年輕的時候也拉著阿嬤去日本賞過櫻花。但你說他對於日治時期不痛恨嗎,我覺得並不是的。
對於大多數台灣人來說,我想都是這樣。不是不知道歷史,不是不痛恨,但是僅限於歷史,別的方面,我們還是可以好好說話,人家真正好的地方也值得台灣學習,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
(補充加總結)
1)台灣人普遍喜歡日本多於內地?
((((修改)))))
正確,但跟所謂奴性我覺得沒什麼關係,問題還是得從歷史慢慢來看。
樓上有大大提「高砂義勇軍」,嗯,我想面對殖民統治,有一部分人做事是非自願,你單看「皇民化」時期的改姓名部分,士紳階級就有人是把自己的原姓拆解,力求保留老祖宗的東西。有些事是人家用槍抵著你要你說好,如果你說我們該更有氣節,嗯…如果拿槍抵的是你全家呢…另,「高砂義勇軍」是原住民參與較多,原住民本來就是想法單純,不太與外界溝通,有些是被用騙的,有些是因為與日人通婚而參加,當然也有人是自願。((經建議原漢奸相關已刪,謝謝指教))
2)有大大提到關於「武統」
這部分我的認為是,對這件事的看法是沒有看法。怎麼說?因為這件事在現在,我想不會實現,現在的狀況來說,根本不用武就可以統,我身邊的長輩在聊基本也是這個想法,大家認為統一問題只要維持現在這樣就好了,最好別明朗化,因為大家不知道被大陸吃掉後是什麼樣子,會變得比較不自由?也許是。
3)那台灣人怎麼看大陸人?
一部分素質偏低,這一部分中的一小部分具有攻擊性,詳情請大家點閱微博上任何跟兩岸關係靠得上的底下的留言…那種憤怒的程度簡直像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要開始的節奏…
那為什麼覺得素質偏低?我覺得可能跟陸客來台音量略大,還有兩岸生活習慣不同有關。
我八歲以後在上海北京各住了三年、六年,現在又回到台灣,我的看法是,有沒有素質低的,有,我看過有人在飛機延誤兩小時的時候捲起袖子要打空服,雖然那個時候我自己本身也被延誤弄得心情很不好…我也有同學激動的說台灣傻逼分裂祖國一顆砲彈轟死丫這種…
但有沒有有素質的嗎,有啊,首推我北京的同學老師們,還有我在廈門山東等地的朋友,大家來自各個地區,都表現出高素質高格調。
可是大部分台灣人其實沒有能夠真正深入看過大陸人,所以當然不能夠真的看的很客觀,跟有的人認為台灣人就是奴性就是崇洋媚外就是是非不分來說,我想都是因為沒有能夠真正深入瞭解導致的。
反正時間還長,說一樣的話,是一樣的老祖宗,有什麼不能溝通的呢,大家慢慢來吧。
第一次回答問題,不知道有沒有真正解決題主大大的困惑,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p.s 很樓上有位蔣奇大大,說是奴性導致,想留言回覆卻因為作者設置被擋,在這裡小聲說吧,我覺得很多事如果不從頭說起,單單斷然給別人頭上扣個「奴性」的帽子,說真的有點太隨意了。
3.1 略作補充
*(首先謝謝點讚的朋友,然後既然大家都覺得高一這樣很厲害,那請好好對待身邊的高中黨哈哈)
* 評論裡有朋友問到台灣的升學壓力,我想會不會有別的朋友也好奇,又預感會講很多話,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就在往下多滑幾下,那我就我所知道的淺談吧!(我不會標人不要見怪…知乎還在摸索中。鞠躬。)
升學壓力,我不是很清楚中小學方面,因為我在讀完小學一年級就跑去上海、北京,高一,也就是現在剛剛回台。但期間幾年回台或多或少有接觸過這方面資訊,所以就我所知談談,就當聊天一樣交流,有台灣朋友如果發現有錯誤,請多多指教~謝謝!
我那個年代讀小學,是1997年,
(*(*看評論才發現應該是2004還是2005的時候…可能太激動打成出生年份了…………謝謝指出錯誤的同學!看得好認真!答主太蠢了對不起……
我們家三隻小孩都是就近入學,台灣有沒有比較好比較有名的小學,當然有啦,也有爸媽會把小孩送到有名的小學,但我覺得應該佔少數。
然後小朋友們下課就去安親班,那種父母下班才能接送的情形,就都送小朋友到安親班,安親班跟補習班有點像,但偏向於讓你安全的寫完作業,安全的玩,安全的做許多有意思的事。
其實在國小裡也差不多是這樣,學得少,玩的多,我那個年代,我們家姐姐、哥哥都是到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英文,放學時間記的不是很清楚,也許是三點,每週三穿便服,12點放學,是營養午餐最好吃的一天。我國小一年級的時候,上課有閩南語課、跆拳道、體育課、國文、數學、勞作課等等……考試感覺上意義就是拿考卷回家換糖果。
我覺得那個時候的國小沒什麼升學壓力。完全是童年這兩個字的美好展現。
現在的國小,先談國小,我不是很懂,但淺談一些,因為少子化的原因,很多學校都在減班,這樣的狀況之下,學校為求招生,就會祭出一些法子,比如這學校硬件特別好,
這學校是專攻田徑項目,常年包攬冠軍…每個學校會有不同的方法來吸引招生,家長們也會有所選擇,但這能不能算一種升學壓力,我覺得比起北京小朋友要去北京小學、中關村二小那一種困難度,還是比不過的。
那下面談談國中,我們那年代都是就近了。現在應該是看家長選擇吧,但好像大多也是就近,不過當然偏向選擇考高中時名校錄取率高的學校,像我們現在的高中是私立,她附設國中部,我們班就有三個國中部直升的同學。像讀私立國中,學費貴很多,但有父母還是願意讓小朋友唸,我聽他們的說法是,爸媽希望他們把英文唸好,好像私立英文教比較深還是比較多這樣,因為有外教,我的高中班導(班主任)也說私立國中上來的理應英文要唸的好一點,不然花那麼多學費幹嘛。我不知道他們能否涵蓋大多數,但聽聽感覺也蠻有道理。
我是不是說了一堆廢話沒談到升學…以下改進。
國中考高中,往年都是考基測,按分數分發,跟中考應該類似,只是基測涵蓋的學科內容比較多,然後競爭對手當然沒那麼多,是這樣。
去年開始推行「十二年國教」就是義務教育推廣到十二年。我是首波實驗白老鼠,我的經驗考會考,五科,國文數學英文社會自然。社會裡包含歷史公民地理,自然則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因為社會、自然各一份考卷,可想而知裡面包含的每個科目的題目比例是有不同的,考試題數也不多,下面上圖。
能看到考試成績分三等級嗎?精熟、基礎、待加強。三個等級又細分成英文字母ABC後面還有+號。聽說不用具體成績是為了減少升學壓力。我覺得有點道理,因為假設很會唸書的小明五科各錯1題,那他上最好的高中;假設成績中上程度的小明明五科各錯兩題,那他還是上最好的高中,因為他們的五科都是A++。這樣比北京中考一分差一操場人來比,我想升學壓力還是小。
p.s 在這裡小聲說,小弟不才,是臨時決定回台讀高中,所以也是考了會考,我回來後也沒去什麼補習班,就從二月玩到五月去考試,然後繁體字也都不會寫,作文都亂寫因為不能寫簡體字...就這樣亂猜還2個B++,最爛也沒到c,可見要到c真的很難.....應該是為了讓大家都考的不錯的一個制度。感覺這樣的升學壓力,應當也不能說大吧...
高中升大學呢,小弟我也還在努力,高中跟高職升大學兩種渠道不同,高中升大學又分繁星,個人申請。這東西有點複雜...要講清楚太考驗我的功力了。
我簡單說吧,由於台灣的大學非常的多,非常,又因為現今少子化,學生少,預計到我們高三那年,對手現少兩萬人,有學者預測明年是許多私立大學倒閉潮。也就是說,在過去幾年,大家要上大學太容易了,只是說你是要好的大學還是爛的大學而已,好的大學當然還是要拼,如果你的心願是隨便哪一所只要有的唸,基本上只要考試就有學校。是呈現這種狀態。
這相當於,成績好的那一部分人總是很努力很競爭,而中後段的人可能就比較擺爛了。壓力大的,應該說是不放棄自己的人,我想這在每一個地方上都是這樣。:)
p.s我覺得關於這件事我解釋的很不好...有個叫做 卡比 的大大,好像對這方面也頗有了解,朋友Summer LIN好奇的話也可以找她再問問喔~
以上。謝謝~
3.2
第一次回答就有很多朋友支持,萬分感謝與激動,幼稚地很想跟大家都一一交流侃侃而談,但是評論區太多東西了…屏幕滑了很久…
不是寫什麼重要的東西,只是想說我覺得應當有很多高中學生多少都思考過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北京讀初二時,我們班政治課就開過時事評論,當時就有同學講的很好了。也許只是這些高中黨沒上知乎而已~
然後有人關心我的性別,是我說話太男人了嗎,不然怎麼看不出來我是個蠢萌的妹子呢?生活中答主是個超級大逗比,說話三句嗆得人喘不過氣,愛開玩笑,內地的同學常笑罵傻逼的這麼一個形象,初中成績理科非常差,化學八十滿分印象裡沒考到過四十,高中一樣理科盲,平時比較愛玩不太愛念書,但很喜歡整理筆記。就是這樣了。
謝謝大家批評指教跟鼓勵,小的繼續努力,爭取以後能多幹點正事。
那,應該是不會再有修改跟更新了,要交流問題隨時歡迎私信給我,基本有看到就會盡量很快回。
最後,歡迎大家來台灣玩,鞠躬,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