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4-4 08: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在2012年,台湾的金车教育基金就“学生的国际观”这个问题,以1425名大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56.1%的学生认为对台湾最友好的国家是日本。加濑英明在他的《日本与台湾》中指出台湾的年轻一辈的孩子们,很多都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父母与祖父母不遗余力地夸赞日本,例如:日本是美好的国家;应该向日本人学习.
在台湾,日本式这个词意味着:守规矩、有礼貌、不会骗人。等等。(而这些词的反义词就是中国式)。
根据台湾观光局的统计,2012年度台湾有156万人来日本,而从日本到台湾来的人则是149万人。这个数据的对比,是建立在台湾的人口大概只有日本五分之一的前提之下。
即使不列举这些数字,我们也可以猜想到大致的情况。确实,台湾有很多人喜欢日本,喜欢日本喜欢到作践自己。不过,问题是,这样简单下一个结论:台湾人喜欢日本。实在是缺乏多少建设性。
很多可能会习惯性地将“台湾人喜欢日本”和“台湾人的阿祖都是自愿的”联系到一起去。但是事实上情况没有那么简单,三尾裕子在她的《战后台湾的日本观》指出:即使是很多所谓的哈日台湾人,那些贬低大陆不遗余力的年轻人们,认为日本是天堂的年轻人们,在谈到日本过去对于台湾的殖民行为,很多也是愤愤不平的。那些说“喜欢日本”的台湾人,不能简单地等同为“认同日本侵略的台湾人”。
台湾人成长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环境里,他们对于日本的感情如果简单地用“亲日”和“反日”做一种简单粗暴的二项对立,未免过于草率。
台湾的人口虽少,但是民族构成却绝不单纯。首先大体分可以划为“大陆系(98%)”和“原住民(2%)”。大陆系里又可以继续划分为三个子集:闽南系(73%)、客家系(13%)和外省人(12%)。原住民(其中又可以细分)发动的雾社事件沉重打击了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日本对于台湾的思想洗脑和控制,然后很多原住民被洗脑成大日本国民,他们为帝国牺牲,今天的遗族又要为了拿回他们的“灵”而去神社前闹事。光是这一连串的事件,就不能简单地用喜欢-不喜欢来区分。
与其问台湾人到底喜不喜欢日本,倒不如问:他们是怎么喜欢日本的?这种喜欢是怎么产生的?这种喜欢产生了哪些效果?这种喜欢一直没有变化吗?如果有,什么时候?为什么?
上水流九彦在《台湾的日语》中指出:在70年代台湾社会发展的时候,经济上与日本联系紧密且重要,而这个时候日语教育也愈加流行起来。并且日本的文化在台湾的地位也是统治性的。而到了今天,经济上台湾实际上几乎可以说是被大陆支配,而在文化上韩流也把日本的霸权地位消解了。除去殖民地的关系以外,日本对于台湾来说只是众多重要外国中的一个。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台湾在无意识上已经不喜欢日本了,只是他们的意识太慢,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而他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跟对殖民地关系的想象性体验息息相关,(对于绝对不合理的、无法被象征化的关系)那里正是幻象运作的场所。从这一点上来说,台湾人到日本去旅游,与其说是因为喜欢日本而过去,倒不如说是另一个更基本的维度:因为过去才能维持我喜欢日本这个假象,掩盖我不像以前那样全面地喜爱日本这个事实。
台湾对于日本近乎可笑的“正面印象”因为过于“正面”反而显得很奇怪,美化到一定程度事实上和丑化就没有区别了。这种美化出现在台湾人喜欢黑的独裁国家那里,而台湾现在自己使用这种美化,一方面它美化日本,另一方面它通过这种美化让日本看起来就像另一个独裁国家。仿佛日本仍然处在殖民者的地位上,而台湾是那个被殖民者,不得己被迫美化它的宗主国。在殖民关系中介的前提下,这种美化和中立的距离就太远了,虽然中立的距离一开始就很困难。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模仿理论认为:你模仿自己的宗主国,最后会导致这样一种后果,让宗主国最后看起来不像它自己,仿佛宗主国是它自己对它自己的模仿。而台湾在这里首先倒不是模仿宗主国,它模仿的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仿佛自己和日本处在平等的关系上,但是它看上去却像是一个被殖民地。这让自由本身显得可笑起来。台湾真正自由的地方就在于对和日本殖民关系的想象性处理,它想象没有这种关系存在。事实上,真正不存在是他预设/美化的那个完美的日本,这个守规矩、有礼貌、不撒谎的日本,在它的搜索引擎上(yahoo)上,输入台湾女性这个关键词,就会有无数的网站告诉你:台湾女性亲日,你在日本不受欢迎也可以泡到,你秃头没问题,年纪大也没问题,毕竟你是日本人嘛。
——————————
再解释一下为什么台湾无意识已经不喜欢日本了,这里的无意识是商品层面上(实践层面),你嘴里说着喜欢日本,但是你们的消费(投资)已经表明你们没有过去那么喜欢日本了,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的钱说了什么。
总结一下此文第二部分的一个解构的论点就是:极端的媚日比一般反日的人更加反日。(高级黑、反串黑)
期待更多更有建设性的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