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3-22 13: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中日韩自贸区。
商务部就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和RCEP谈判进展等答问_新闻发布_中国政府网中日韩自贸区或将改变东盟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在亚洲,比较成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东盟(ASEAN)。以东盟为轴心,形成了“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三个所谓的“10+1”和“东盟+中日韩”一个“10+3”。因为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三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相对弱小的东盟各国抓住历史机遇,走上了主导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舞台。
面对东北亚各国与区域外国家FTA谈判进程的加快以及美国主导的TPP对亚洲的渗透,东盟及时转变策略,适时推出了RCEP(10+6),以期维系自己的主导地位。然而,“小国”主导“大国”的一体化模式既是史无前例的,也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东盟主导的亚洲一体化模式是历史形成的,也终将成为历史。随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启动,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一体化将改变东盟的主导地位。
(一)“小国”主导“大国”的亚洲区域合作模式的形成
多年来,中国和日本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之争使东盟“渔翁得利”,并促成了目前东盟“小国”主导“大国”格局的形成。2002年1月,日本首先提出与东盟建立“一揽子经济合作构想”,试图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关系,确保日本在亚洲的“领头羊”地位。但长期以来奉行的“向西看”以及“脱亚入欧”的亚洲政策使日本在与东盟的合作进程中犹豫不前。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双方宣布利用10年时间(后提前到2010年1月1日)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2003年10月,日本与东盟签署《日本—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依据协议,日本将与东盟于2023年实现64.5%的税目零关税。2005年12月,韩国与东盟达成《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2009年年底前实现80%以上商品的贸易自由化。至此,东盟将亚洲的中、日、韩三个核心经济大国纳入了以自己为主导的区域一体化范畴。
(二)RCEP:东盟的战略转变
2002~2011年的10年间,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框架是“10+”(“10+1”和“10+3”)机制,即以东盟为核心与区域内其他大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提高区域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水平,但想要真正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却难度很大。在三国之间的区域合作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中日韩各国对区域外的FTA谈判进程却明显加快。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的自贸区伙伴共有21个,包括18个国家(东盟10国、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和台港澳三个地区。实施自贸区战略极大带动了中国与这些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发展。目前,与这21个贸易伙伴的贸易规模已经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1.65%。与此同时,韩国和日本也加快了与区域外成员国的合作步伐。除与东盟外,韩国分别与智利、新加坡、美国、印度、欧盟、秘鲁、哥伦比亚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则分别与新加坡、墨西哥、马来西亚、菲律宾、智利、东盟、印度、秘鲁、欧盟等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这样,东盟主导的“10+”为主的亚洲区域合作框架,由于日本消极懈怠以及中日韩各自“向外看”战略的推进而陷入停滞局面。面对困境,东盟提出了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建议,即谋求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目标是建成一个涵盖东盟、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即“10+6”)的自由贸易区,且未来还不局限于这些国家。RCEP意在维护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谋求其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应该说,RCEP是推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性探索,将有利于区域内生产供应链的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一旦建成,RCEP将覆盖全球约一半人口,经济总量也将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1/4。因此,这一新建议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认同。2012年11月20日,就在中日韩宣布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的同一天,东盟十国与中、日、韩、印、澳、新(西兰)的领导人共同宣布启动RCEP谈判。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将亚洲地区的合作推进到大国主导的正确轨道上来
东盟主导的亚洲经济一体化是历史造成的,也必将成为历史。尽管中国、日本、韩国分别与东盟之间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即3个“10+1”),但人们期待的“10+3”进程却一直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这种“小国”主导“大国”的一体化模式对“大国”来说是被动的,内心是不情愿的。从历史经验看,“小国”主导“大国”的经济一体化模式短期看虽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长远看,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格局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终将难以为继,亚洲的一体化必须由“大国”来主导。而中日韩自贸区的如期启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东亚乃至亚洲的区域合作格局,最终变“10+3”为“3+10”,即由“大国”主导“小国”的模式。
三、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彰显了中国作为地区领导者的自信与风范
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东盟主导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2004年1月,双边开始实施《早期收获》(early harvest)计划;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先后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投资协议》,标志着双边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十多年来,中国对待自贸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怀疑和反对转变成了现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家实力提升后在双边、多边外交领域自信心与日俱增。对中国来说,亚洲双边和地区性的自贸区不仅是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深化国内经济和社会全面改革的平台,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为东亚共同体的形成铺平道路的有效手段。以巨大的市场和日益提升的经济实力作为杠杆,中国自信能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2002年,当中国率先提出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设想时,日本的态度是先日韩之间签署自贸协定,再邀中国加入。但中国并没有被日本牵着鼻子走,而是抓住日本在对待中日韩FTA、TPP等问题左右摇摆之机,坚定不移地推进中日韩FTA建设,同时加快与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步伐,形成中韩自贸区先行,最后邀日本加入的格局。中日韩自贸区从提出设想到进入实质性谈判,历时近十年。期间,中日韩三方分别于2003~2009年、2010~2012年就三国自贸区进行了学者层面的深入探讨和官产学联合研究,并得出自贸区将对三国均有利的积极结论。2011年11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亚领导人会议上确认三国2012年开始谈判中日韩自贸区的基本方针。2012年5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北京达成共识,同意年内启动自贸区谈判。2012年下半年日本购岛闹剧发生后,中日局势一度紧张,外界一直怀疑原定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能否如期进行。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压力,中国政府最终做出了将经济与政治区别对待、优先加强经济联系的正确决定。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三方宣布启动自贸区谈判。这一方面是中国政府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做出的艰难选择,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地区领导者的自信和风范。
四、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在亚洲唯一区域战略选择
亚洲是中国的贸易利益所在。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对外直接投资(FDI)、旅游贸易、区域内金融合作与稳定、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都对亚洲区域经济产生着积极影响。一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而美国推动并主导的TPP由于将中国排除在外更坚定了中国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决心。
中日韩将固守自己的谈判底线
中日韩三国处在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建立FTA给各国带来的收益是不同的。三国将固守自己的谈判底线,以期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关模型显示,中日韩自贸区将对三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可以预料的是,自贸区的谈判进程以及后来的建设进程也绝非一帆风顺。首先看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能源资源的约束、人口结构变化造成的红利消失、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率趋缓。中国需要稳定的国际市场支持,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平稳过渡洲区域经济步伐,与地区经济形成双边、多边以及区域范围的良性互动,是保持中国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重要步骤…………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将使中国农业、纺织和电子部门从中获益,石化、钢铁、高端电子产品的市场将受到日韩同类产品的挤压,国内制造业也将受到日韩的冲击。
其次看日本,日本的化工、机械制造、钢铁和汽车是传统优势产业,将从自贸区建设中获得更大实惠,但农业是日本的软肋。此外,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也使日本在与中韩建立FTA问题上态度谨慎。2011年,韩中对外贸易总体延续了多年来的顺差趋势,而日本对外贸易则出现了31年来的首次逆差,当年逆差额312.52亿美元,其中对华逆差217.06亿美元,2012年日中贸易逆差额进一步扩大到872.5亿美元,这加剧了日本对中国开放市场的担忧。
再次看韩国,韩国与日本存在竞争关系,韩国期望通过韩中FTA,尽快从中国市场受益。韩国的化工、电子和纺织行业是其传统优势产业,可能会从自贸区的建设中有所斩获,但农业也是其薄弱环节。实际上,农业问题在日本和韩国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两国都一直在为食品安全和国内政治因素保护他们低效率的农业,这也是日韩自贸区谈判在进行了短暂的几轮之后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未来的自贸区谈判中,中日韩三国都将固守自己的底线,以维护本国利益。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将是一场超越经济的博弈
中国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亚洲区域合作的积极态度,从“10+1”到“10+3”再到“10+6”,中国一直是亚洲区域合作坚定的支持者与参与者。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亚洲国家的能源支持,中国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经过十多年的培育,中国自信能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日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不情愿和被动。日本担心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中,中国将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日本对亚洲的区域合作一直采取消极懈怠策略,并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平衡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从战略方面考虑,日本高调加入TPP谈判,也是与美国联手遏制中国崛起的过程。日本不希望中国的过快崛起威胁到自己在地区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必须做出总体设计以抵御中国的领导地位。
作为亚洲的另一个经济大国,韩国一直是中日双方争取的对象。为了牵制中国,日本于2003年与韩国展开自由贸易谈判,后于2004年11月中断。2006年11月,中韩启动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2012年5月,中韩正式启动自贸区双边谈判,中韩之间先期进行的自贸区谈判并不影响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谈判进程,中韩两国率先进行谈判不仅可以确定良好的谈判模式,还可以给下一步的多边谈判提供借鉴,以提高多边谈判效率
日本则担心,韩中自贸区先行,会使韩国先于日本从中国市场获益。综上所述,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面临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挑战。在经济层面,中日韩三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品内分工都不均衡,各自存在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这些“异质”因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三国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摩擦,而农业方面的谈判将更加艰难。在政治层面,中日、韩日之间政治互信度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三国之间彼此存在领土(岛屿)争议、日本对待历史态度问题、修改和平宪法问题等都引起了中韩两国的不满和警惕,并将进一步制约三国自贸区谈判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中日韩之间的“强异质性”,加上美国以TPP为经济抓手“再平衡亚太”战略的积极推进,将注定使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成为一场超越经济的博弈。
六、结论
十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这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化改革的内在需求。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启动,将加速亚洲贸易一体化进程;或将改变东盟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彰显了中国作为地区领导者的自信与风范,同时也是中国政府面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唯一区域战略选择
引自
《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在亚洲唯一区域战略选择》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50);辽宁省社科联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4IsIktziyyjj-54);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CGJ011)
[作者简介]徐春祥,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