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9-5 11: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之前看到过一个湖北四川那边农村的迷信,叫做“活子孙寿” 。
意思就是,如果家中的老人活得很久,儿孙都死了,老人还特别精神,那就是在活子孙的寿命。
也有种说法是老人活得岁数太长,会影响/压制子孙的运势。
这看起来很荒诞无稽,但是在封闭迷信的农村,这种说法很多时候都成为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甚至主动加害老人的借口。
---------------------------------------------------------------------------------------------------------
[更新] 查阅更多资料后发现, 这种风俗名叫“瓦罐坟”,初始时间和地点已不可考,有说是远古游牧时期为了提高部落移动速度和战斗能力所以遗弃老人弱者而留下的风俗,也有考古资料显示这种墓穴多见与宋元时期。此外评论里 @Rublev 提到了楢山节考, 讲的是日本信州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由于贫困而沿袭下来一个传统,七十岁仍健在的老人就要由子女背到楢山遗弃。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弃老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
以下是几段关于“瓦罐坟” 的摘抄:
生基坟,遵义一带一般称为窑罐坟、蛮子坟。窑罐坟,也误作苗罐坟,实则瓦罐坟。最初的瓦罐坟,是指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把坟的窗口堵上,就算安葬了老人。瓦罐坟的本义就是生基坟、活人坟,并非因为出土殉葬品常见瓦罐。瓦罐坟的起源,不知道是中原还是西南。生基坟用大石板作材料,是事先砌成的坟墓,人死后再将棺材放进去。一般是一墓两涵或三涵,也有一墓六七涵、一墓十几涵的家族合坟。道光《遵义府志》:“郡俗至尤尚石椁,古风世传,不能以通礼禁之也。有前代造者,高原坡坨,锄垦雨洗,十九露出,无山无之,有多至数十椁者”。生基坟在古代最流行的地区就是遵义一带。
出处: 《夜郎文化概述》。祝贺首届遵义夜郎文化旅游节!
花甲墓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证实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仔细搜集相关资料,原来六十岁弃老的传说并非只有家乡,也并非只是汉民族。从华中师大刘守华教授搜集整理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中国发现的同类型传说文本已达70余例,涉及的区域包括湖北、陕西、河北、山西、山东,涉及的民族包括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可以说六十花甲弃老传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过,然而这竟然只是一种传说而已,让人无从知道这种传说故事发生的确切年代,实为怪矣。
对于花甲墓,各地也有不同的叫法,山西晋中昔阳县叫“生藏墓”,山西部分农村人叫“砖打墓”,大概是区别于现在的土葬制式;鄂西北叫“寄死窑”、“自死窑”,山东胶东半岛叫“模子坟”或“丘子坟”,此外叫法最广的应该是“活人墓”了。
从花甲墓传说的范围,我们大致可以判定:六十岁弃老曾经是一种制度化的习俗,并且这种习俗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弃老,弃病,对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来说,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因为茹毛饮血的时代,为了种族存活、延续等整体利益的需要,这是最大的“人道”,然而后世出现这种事情着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从传说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在今人看来无法想象的花甲墓竟然在其中也饱含着孝道文化:假定是弃养,何必送水送饭?假定是弃老,又何必砖券墓室,打一地穴足以?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国家的制度,个人在无法违背和改变的情况下,只好尽力变通如此去做。在历经多代的沿袭之后,花甲墓就成为老人晚年最终的凄凉居所,再后来乃至这种做法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的习俗,这种陋习甚至控制了整个民族的生活状态,正如古代女人缠足的习俗,竟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一样。
有的传说认为花甲墓的这种做法发生在秦代,因为这种做法的残暴恰好和秦始皇的暴政能够相联系,于是产生了“六十岁活埋”的故事,进而缔造出孝子李隐冒死藏父,听从父亲,智斗西藩特使卡尔瓦,从而使秦始皇撤销了“六十岁活埋”律令的故事。笔者认为:恰恰在这个时期不可能发生,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经确立了儒家文化的地位,“老吾老及人之老”的思想影响下,孝道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步解放,老人在汉民族的观念里,不存在弃养的主客观条件。湖北的武当山当地人认为,花甲墓的陋习直至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流放到房州后才彻底改变。笔者认为,这一传说更是借助于历史事件的一种孝道文化的弘扬而已,唐代的丧葬礼制中,史书明确记载武则天于公元674年曾经建议唐高宗把原来的父在为母服丧一年的制度,改为父在为母服丧三年的新制。
那么到底六十花甲墓的事情究竟发生在什么时代呢?从已发掘的古墓文物看,无一不指向蒙古人统治的元代。1974年,莱州市东宋村的一座“丘子坟”中出土了两件元代的青花玉壶春瓶。山西岚县出土的花甲墓内,墓志铭清晰记载:此葬始造于大元大德三年,后重葬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元代的统治从忽必烈算起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延续了近百年时间,然而这段时间却是我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长期存在,战争频发的一个时代,汉人作为四等公民长期忍受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统治,汉族的文化受到了摧残,思想遭到了禁锢。在蒙古族建立政权的初期,以及明政权建立的初期,频繁的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不少繁华之地竟成为人烟荒芜之地。1357年朱元璋部将攻克扬州的时候,城中居民仅有十八户,山东、河南地区长期遭受元朝军阀的摧残,弄得多是无人之处,1368年徐达率师北伐“徇取河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元朝的初期政权更是建立在血腥屠杀镇压的基础上,以至于因为百姓逃亡,一些州县的建制突然扩大,这充分说明人口在战争中巨减,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的统治者急需要稳定社会生产力,迅速积聚社会财富,于是不少作为驱口的汉族人民,很容易就会成为他们随意役使的创造价值的工具。显然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一到60岁以上就会丧失创造财富的能力,这很可能就成为元初统治者裁减开支的一条强制性政策出台的初始创意。
可以想象,在经历挣扎与血腥镇压的较量后,除作为经济重心偏移的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绝大部分蒙古族占据的中原地带百姓大概都开始了这一政策的执行,于是汉民族开始有了这种特殊的墓葬制式,直到延续到明朝初期。在历经几代的习惯积淀中,这种陋习便成为一种习俗的自然延续。
由于元代开始有了记述国史的蒙古文字,加上忽必烈对八思巴蒙古文作为官方文字的不断改良,汉文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托卜赤颜》作为蒙古国史的唯一记载,在明代原文竟然亡佚,残余的部分内容因为硬译文体也显得文理不通,于是在正史中竟然找不到对花甲墓的任何记载。对于当时的汉民族来说,这一事件的原委记载是不敢轻易示人的,更不敢把仇恨的种子直接嫁接到蒙古统治者的头上,于是便产生了花甲墓种种离奇的口头传说,锻造了一个个让人费解的谜团。 出处:[转载]六十花甲墓的传说之谜
知友 @郑文波 在答案 你知道哪些经典的单口段子? - 知乎用户的回答 里也提到了关于瓦罐坟的描述
还找到一个帖子里有疑似是瓦罐坟/花甲子墓的照片,懒得贴图了,就贴个链接吧:
疑是六十花甲墓
下面一则故事也阐述了这种可怕的民俗:
老头就说:“你听说过活子孙寿没有。”
我说:“我当然听说过。”
子孙寿我晓得是怎么回事,宜昌的说法就说老人不能活的太久,一般七十岁、八十岁,就高寿了。如果活的再长,对下人就不好。我也的确见过,有些老人的子女,甚至孙辈死了,但是老人八九十岁了,都还身体健康的。这就是子孙寿,老人活的是后辈的寿命。
当然这个是无稽之谈了,我分析,只是凑巧而已。再说了,谁不愿意自己家里的老人多活几年,下辈多尽点孝心呢。
我就把我的想法说了,老头子就笑,“这是现在天下太平,有吃有穿撒。”
我就问老头子这个有什么说道。
老头就说:“那些在山上的窟窿,是好多年前就开凿出来的,你晓不晓得到底是做什么的?”
我说:“我要是晓得,就不问你儿了。”
“那是送亲洞。”老头说,“放老人的。”
“什么意思?”我问老头,“不明白。”
老头子就喝了点酒,就慢慢说起来。
古时候不像现在,家家户户的粮食都够吃,本来山里面收成很不好,基本上是望天收,两年有一年有收成就不错了,要是遇到连续几年的天灾,或者兵荒马乱,土匪和当兵的抢粮食,山里人几乎都是要饿肚子,饿死人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从很远的时期,这里山壁上就挖了这些窟窿。做什么的呢?就是在家里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把家里的老人背到窟窿里,放三天的饭,放一罐子水,然后不管了。
我听到老头子说到这里,心里就不舒服,问老头,“这个也太不孝顺了吧,这风俗真是没得人性。”
“你们年轻人没经历过饥荒,没饿过肚子,你们那里晓得饿死人的厉害。”
我又问,“那他们家老人愿意啊。”
老头子想了一会,就说,“真的到那一步了,老人都心甘情愿的,他们也不愿意浪费粮食,让下人饿死。”
我设身处地的想了想,对老头说,“那也是。”
老头就继续说:“古时候的饥荒多,这种事情就常见一些,下人把家里没有劳动力的老人背到窟窿里,放了三天的食物,就不管了,到了第二年,再把老人的尸骨弄下来办丧事。如果世道不好,很多老人的尸骨放很多年都没人收拾。”
我插嘴:也有可能老人的下辈也饿死了。
老头点头,是的撒。要说古时候人过的也不容易,没办法了,才这么搞。不过也有把老人背上去了,下人受不了,又把老人背回来的,结果就是一家人都饿死。所以后来就有了规矩,背上去的老人,决不能再背回来。违反了,全村全族的人都要惩罚这一家。后来就不存在把老人背回来的事情了。可是有些后悔的子女,每天就跪在窟窿下哭。
我听到这里,心里明白了点什么事情,就问老头子,“你莫不是也背过吧。”
老头子就说,“我没背过,但是五九年村里人还是有人背了的。”
“三年自然灾害”我点头。
“是啊。”老头子说,“这个风俗几百年都没有弄过了,可是五九年的确是没得法了,大队的领导就说,要号召大家都恢复这个风俗了,也算是响应国家政策,支持国家的手段,不给国家添麻烦。”
我对老头子说,“那个只有一个窟窿的地方,就是强制性的吧。”
老头子眯着眼睛,想了好大一会,才说,“那是刘家的太爷,其实他还能做事,种田割草都没得问题,就是得罪了大队的会计。会计硬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背上去。不管身体好不好,能不能做事。会计反正家里没的老人,他说这个话也没得顾忌。”
结果刘家的太爷硬是被弄到那个窟窿里,可是老人家虽然七十几了,腿脚还利索,能自己爬下来。结果。。。。。。
我连忙摆手,不让老头子说了,不说我也晓得发生了什么。人到了那种状态,什么残忍的事情都做得出来。看来那个刘家的太爷,就是被打断了腿,扔在窟窿里,估计那个搪瓷缸子,一天的食物都没留给他。
---- 摘自 蛇从革 《宜昌鬼事》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