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Hi~登录注册
楼主: どうも先生

是什么让一些人认为日本军舰名字都这么优美有意境?

[复制链接]

0

主题

1848

帖子

3188

积分

中学一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20-1-11 08: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大家似乎忽略了一点:
题主觉得日本军舰名字意境优美,或者很多人觉得国外的名字逼格高,是不是都忘了,你看到的是汉语的翻译?
你们真的没考虑过,在外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汉语对外来名词的逼格提升吗?


我以Frostmourne举例,这个名字翻译成汉语,霜之哀伤。
构成它的是两个词根,Frost,mourn,前者是冻结、结霜,后者是服丧、哀悼。这两个都是动词,如果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成“霜冻哀悼”更合适,引申义则是“一把能冻结哀悼的剑”,是不是特蠢?
但翻译成霜之哀伤,是不是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之字结构,可是典型的汉语结构啊!


在世界语言之林,要比意境,汉语认第二,还真没谁敢认第一。
像题主这种感慨日本军舰名字有意境的,语文及格了没?
有人能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有人只能说我操好多鸟,这就是差距。一些愚蠢的问题,往往是后一类人问出来的。
呵呵,我一大早起床,刷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竟然收到了精日的私信,神他妈……
本着平等交流的原则(其实我很不想对你平等),你的名字我就不挂了,但请你把脸伸过来,我打你的时候你别嫌疼。
第一,这个私信说,汉语本质上和别的语言一样,没什么特殊的。
从交流层面来说,汉语的确如此,都是一种沟通的符号,但从文化层面、文学层面,汉语不敢说排第一,至少也在第一梯队。
我还拿Frostmourne来说,两个词根Frost,mourn,它们组合新词的方式是A+B。汉语中当然也有A+B的组合形式,这是最常见、最直接的形式,比如电+灯=电灯。
但除此之外,汉语里还有之字结构、所字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这些你可以不懂,但好歹上过学的人,你总听说过吧?
当Frostmourne翻译成霜之哀伤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原词的组合形式,从A+B变成之字结构,你真以为“霜之哀伤”的逼格那么高是源自英语原文吗?
第二,私信说,之字结构不是汉语的,而是日语的,因为日语里有の。
上面一个观点只能说明你读书少,这个观点就直接反应出你的智商了。
我都不想从《诗经》里去找例子,找了你也读不懂《诗经》,我就随便说几个初中语文课本里教过的,好吧?
《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还需要我继续举例吗?实在不行你去翻翻《离骚》吧,帝高阳之苗裔兮,基本每一句里都有之。
我再给你讲深一点,之字结构里,有的之是“的”,有的之是“结构助词无实义”,有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呵呵,听不懂了吧?
听不懂也没关系,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日语受到很多汉语的影响吧?
第三,私信说,所谓汉语的意境,更像是文化保护主义者的意淫。
wtf?敢说这话,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好好好,我带你上一节赏析课。
赏析诗词太花费时间了,我们就来赏析一个节气:惊蛰。
古人的解释是: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换句话说,这个节气期间,开始打雷了,虫子也开始活动了。
行了,咱们想象一副画面,冬天虫子藏在地下,现在春天了,天空打雷了,雷声惊动了冬眠的虫子,于是虫子都跑出来了。
这幅画面里,有静(在地下冬眠的虫子),有动(春雷),也有变化过程(从静到动,冬眠的虫子跑来了)
是不是一副充满生机的画面?这还远远没完呢!
虫子在地下是什么样,你没亲眼见过吧?这叫想象
春雷阵阵,别说是人,连虫子都被惊动了,这叫夸张
虫子会不会担惊受怕,还不清楚,但人一定会担惊受怕,人把虫子想成会担惊受怕,这叫拟人
一个节气的名称,不仅点出了这个节气的特点,还勾勒了一副有静、有动、有变化过程、有生机的画面,还使用了想象、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算是很有意境了吧?
而这一切,只用了两个汉字:惊、蛰。
但现在有人跟我说,汉语的意境是我们自己的意淫,神他妈……
更神他妈的是,我竟然放下工作,扯了这么多闲篇。
有的人,只能看懂日漫二次元,这没问题,你喜欢什么是你的自由,但如果你认为日漫二次元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高超,还非要强迫别人也认可这个观点,那就做好出丑的准备。
想和我辩论汉语的意境,我欢迎,但请先把初中的语文学好。
只能看懂日漫二次元的人跑来跟我辩论汉语的意境,你还不够资格。
唉,一声叹息,我在知乎上答了一个问题,本来已经不想管了,平时大家都挺忙的,所以评论我几乎都没回复。但有些人啊,非要逼我出来。
有人问我是不是语文老师,在此回答,我不是,我在大学念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一直做和文字相关的工作,目前是一名十八线的苦逼编剧。
也有人让我把精日挂出来,我无意于引战,更不愿看到一场网络舆论暴力,这位精日在我怼了他以后,很消停,我也不愿和他一般见识。
但是今天吧,有人把我挂出来了,这位朋友的名字我也不艾特了,不过以下内容我相信你能看到。
这位朋友,以及评论中的很多留言,都在问我,日本军舰的名字本来就是汉字啊,不存在翻译的过程啊,我那么多回答是驴头不对马嘴,还有掉书袋的嫌疑,那我下面就说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没有的知识,行不?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日语本身说起。日语中为何会有汉字?古时候,日本文字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有些语义已经有了“语音”,即口语中已经在使用了,但却没有对应的“符号”,也就是不能写成书面。而日本隔壁的中国,文字系统早就形成了,于是日本直接借用了汉语里对应的文字。
但这种借用很尴尬,最直观的是在读音上,日语中分明是这个读音,借用汉字却有另一种读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脑子里总得恍惚一下,极为不便。
但更尴尬的是,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在语言类型上,汉语和日语就是两个体系。日语是黏着语,通过使用前缀、后缀来表示特定的形态,而汉语是独立语,汉语中不存在前缀、后缀,因此汉语的意思是“模糊”的,想理解汉语特定的形态,需要联系上下文,或者知道语言表达的场景,或者干脆就像中国人,生活在这种语言氛围中,把理解汉语变成了一种“天赋”。
借用没有形态变化的汉字,用于有词性黏着的日语,这个过程中的麻烦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日语最终直接摈弃了汉字的原有读音和语义,重新赋予新的语义,为了表示和原有汉字的区别,在字型上也做了明显的更改,比如桜。
所以,严格说来,日文中是没有汉字的,日文里面像汉字的那些符号,也和汉字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而是日文独具特色的假名。你看到的日本军舰名字写成汉字,并不是这个汉字在日语里也在使用,而是日本人在起名的时候,写成了汉字的形式,某种程度上,这相当于替你完成了翻译的过程。
而你看见人家的名字写成汉字的形式,怎么就以为不是翻译了呢?
现在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要把名字写成汉字的形式,而不是日文的形式呢?这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但其中必然有一条,因为逼格高呗,在古时候的日本,“日文中的汉字”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而且,写成汉语,的确有利于提升意境,不是吗?
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怎么就想不明白呢?这问题我本来都懒得回答。
而且说句真心话,那些日本军舰的名字,像什么初雪、出云,我真不觉得多有意境,在汉语里也就是入门级别。你觉得有意境,那是你对自己的母语了解还远远不够。
有一个成语:少见多怪。
也有不少朋友留言,觉得我大谈汉语的意境,是因为我对其他语言的了解不够,如果我多了解几门语言,就不会这么妄自尊大了。
这话我承认一半,和黏着语(如日语)、屈折语(如英法俄)相比,汉语的精确性的确很差,但要比文字自身的艺术性、文学性(特别是诗歌),汉语就是比你们牛逼!你们千万别不服气!
我对我的母语是膜拜的,随着我的体会加深,这种崇拜也越来越深刻。如果你认为多了解几门语言,就觉得汉语也不过如此的话,那或许只是因为,你对汉语的了解还不够深刻,你远远没有见到汉语的极致。
我和维塔斯同台唱歌,维塔斯唱了一遍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我也唱了一遍。观众们说,维塔斯也没什么了不起嘛,他的歌别人也能唱。
随后,维塔斯唱了一遍死了都要爱,我豁出老命唱破了嗓子,但好歹也冲上去了。观众们说,你看你看我就说维塔斯没什么了不起嘛!
再随后,维塔斯轻轻松松来了一段海豚音,我……直接狗带了。
维塔斯:这就不行了?我还有老多歌没唱呢!
下面,给大家出几道题,请自觉准备好纸笔。
1、朗读下面三段文章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我想到郭德纲一段相声,于谦的弟弟于予玉。
2、朗读下面这首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静思伊
懵逼了没?这真的一首诗?这要怎么断句呀?
这首诗的正确读法是: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你受惊了没?如果你受惊了,下面的题就别看了。
3、朗读下面两首七律。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数了数,总共才56个字,这他么怎么可能是两首七律?
正确的读法,第一种: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第二种: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发现了什么没?
你以为这就是汉字的极致吗?差得远呢,有兴趣的了解一下《璇玑图》?
有一部分人吧,连第二题的那首回文诗的项背都望不到,却敢说汉语的魅力是我们自己意淫出来的,觉得语言不就是个沟通功能吗,要那么多花花肠子干嘛?
你可拉倒吧!
以上这些,你就再给我找出一个能达到这种形式的语言,可行?
这还只是汉语的形式美,至于汉语的意境美,要看个人的领悟,多说无益。
还有好多人在说霜之哀伤和火之高兴,这简直了……
大家说火之高兴,当然是笑谈,但霜之哀伤的逼格为什么就那么高呢?
大家坐好,我用中学语文里没有的知识再装一次逼,从文本分析入手。
第一,霜,哀伤,它们的感情色彩是相通的,霜是“冷”的,哀伤也是“冷”的,当人读出这个名字是,可以很轻易地感情代入,不会出现情绪断层。火和高兴的感情色彩则不相通,甚至都不是同一种情绪。
第二,“冷”的情绪比“热”的情绪更容易打动人,所以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让人回味,而一等的喜剧往往有一个悲剧的内核。
第三,霜之哀伤,四个字的落脚点在霜、伤两个字上,这两个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关键押的还是平声韵。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通俗的讲法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专业的是说法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表达出来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声的押韵,有利于表达绵延、悠长的情绪。举个例子,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家乡。乡就是平声韵,当你吟诵完乡的时候,是否有一种天高地远、古往今来的空阔感?
这个情绪,和霜之哀伤的内核又是相符的,这已经是第三个加成了。
第二声的押韵,其特点则是激昂、欢脱、澎湃,更有利于表达动态的情绪。比如上面倒过来读,长城两边是家乡,万里长城万里长。这么一读,充斥在脑海中的,是不是就变成了远方的幻象,长城的那一边是什么景象?哎哟,我好想去看看呀!
第三声的押韵,其特点是抑郁、顿挫、激愤,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第四声的押韵,其特点是情绪饱满、节奏铿锵。读读这首诗: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空中乱雪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想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白发银丝翁,岂惧黄天漏?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第四,霜,伤,不仅押韵且音调相同,还特么是连绵词!
连绵词是两个字声母相同的词,霜shuang,伤shang,声母都是sh。
这两个字放一块,连绵词,押韵,同省掉,感情色彩相同,这些竟然同时满足,霜之哀伤当然逼格满满!这个翻译,真是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
那么有没有跟霜之哀伤同样满足这些条件的词呢?
还真有!去翻翻《诗经》喽。
关关雎鸠(ju jiu,连绵词,押韵,同声调),在河之洲(zhou,押韵,同声调)。窈窕(yao tiao,押韵,同声调)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jian jia,连绵词,同声调)苍苍,白露为霜(第一声调押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第一声调押韵)。
真的,去翻翻《诗经》,你真以为《诗经》的地位那么高,仅仅是被后世人捧上去的?
所以嘛,前天我怼精日的时候,一上来我就说,我都不好意思从《诗经》里挑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