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19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一、原始落后:天皇诞生
(一)旧石器时代
日本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尾期才较大发展。考古研究发现,日本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十万年前,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满洲、通古斯语族、突厥语族等语族的人、古代中原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微量马来人以及微量中南半岛的印支人混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混合衍变而来。(此后,中国人也源源不断地移民日本。自从中国战国后期,大量燕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和越国人等为躲避战乱逃到日本,清朝时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中国人移民到了日本或直接到日本列岛。)
(二)绳文时代
约1万2千年前左右的绳文时代,末次冰期结束气温升高,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在日本神话中,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天皇。
(三)弥生时代
前5世纪中期,以水稻耕种技术为主的生活体系从大陆及九州北部蔓延到九州、四国、本州。考古发现了大陆系磨制石器、碳化米等的存在。伴随着渡来人的移入,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弥生时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到了2世纪后半期,各小国内战频繁,直至3世纪中叶在近畿地方,才出现较大的“大和国”, 4世纪后期大和国经过长期的扩张,并且逐渐征服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领最初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四)古坟时代
5世纪,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内战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的周遭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之“埴轮”。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笔金钱,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迄今发现有七十一座,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到了后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源于中国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 )
二、封建时期:天皇与摄政
(一)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当时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603年,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又于次年(604年)制订十七条宪法。607年还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发动乙巳之变,苏我氏统治走向终结,国家政权又回到天皇手中。645到649年的日本年号为大化,立中大兄为皇太子兼摄政,开始实行国政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执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的、财政的和行政的改革,构成了7世纪到10世纪日本使用的律令系统。“律”代表刑事的条例,而“令”则是行政的法令,两者在一起,代表了日本从大化改新开始天皇基于法律保护世袭制度。大化改新参照中国的范例,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将原来的“私地私民”改为“公地公民”。土地不能够继承,死后必须归还国家。对受田农民征收谷物,同时也对丝绸,棉花,布匹等轻工业产品征收税收。开始要求农民服劳役或兵役。废除了氏族族长的世袭头衔。
中大兄皇子成为皇太子,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藤原氏很快成为日本最有力的贵族。另外日本国从原来的倭改名为日本。662年中大兄皇子临朝称制,并于668年成为天智天皇。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壬申之乱后,大海人即位,是为天武天皇。他继续天智的改革,并使天皇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
(二)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即以奈良(平城京)为都的时代,自710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迁都长冈京,共计74年,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
奈良朝受中国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在日本文化和美术繁荣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经济上,为了鼓励荒地的开垦,增加收入,政府制定了《三世一身法》、《垦田永世私财法》,垦田永世归开发者私有。有势力的寺社、贵族、地方豪族均利用此令,大肆垦殖扩大领土,促进了庄园的发展。与班田制相适应,奈良朝的租税实行租庸调制。
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
(三)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
平安时代即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8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400年。
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10世纪以后,寄进型庄园逐渐增多,原来地方开发领主为得到权力的庇护,往往把自己的庄园进献给中央贵族和大寺社,奉之为领主,称之为“领家”,分给庄园年贡的一部分,自己则保留“下司职”或“预所职”(均指庄官)留在原地,管理庄园。
公地公民制被权贵破坏,天皇政治下律令制也危机四伏。早在奈良末期僧侣政权垮台后,贵族势力复又膨胀,中臣镰足因为功劳卓著,被天皇赐姓为藤原氏,至9世纪下半期,竟达到建立摄关政治,独揽朝政的地步,开始了名副其实的人臣(臣下)摄政。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官僚贵族集团的统治已完全失去进步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堕落。他们追求的是富丽堂皇的宫殿、神社和当作别墅用的佛寺、盛大的节日仪式、游宴、装潢贵族老爷身份的文学和音乐,对于满足这种奢侈生活来说,来自国家的庞大收入犹感不够,于是便大搞卖官政治。除了皇室同摄关家的矛盾外,在上皇(法皇)与天皇之间以及藤原氏内部也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又总是和新兴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每一个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导致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1159年的“平治之乱”两次大混战。保元、平治之乱为平氏掌权铺平了道路。
平清盛在1156年的保元之乱中与源义朝联合支持后白河天皇并获得胜利,因而赢得后白河天皇的信赖。然而此后平清盛与信西入道(藤原通宪)联手扩张其权力的企图使藤原信赖与源义朝大为不满,于是二人举兵在京城发动了政变,是为平治之乱。最后平清盛取得胜利,源义朝被诛杀。自此,平清盛打下了建立政权的基础,平清盛也因此成为从一介武士位极人臣的第一人。然而,由平清盛独揽大权的平氏政权掌控天下。1180年平清盛迫使女婿高仓天皇退位,拥立自己的外孙即位为安德天皇。这是平氏一族的全盛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平氏领地已达到日本全国一半以上。平清盛死后,平氏一族在寿永二年(1183年)的俱利伽罗峠之战一大败于源义仲,平宗盛不得不挟持安德天皇撤离京都逃往西日本,之后在一之谷之战中二败给由源赖朝之弟源义经,最后在屋岛之战再败给源义经。1185年,平家在坛之浦之战中败亡,平氏政权覆灭,平氏家族灭亡。
三、幕府时代:天皇虚位,军人掌权
(一)镰仓时代(1185-1333)
源赖朝平定平氏后,建立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 1199年正月,源赖朝去世,其子赖家即将军位。1203年,北条政子与北条时政共同废黜了赖家,拥立实朝为将军,北条氏自称“执权”。1221年,朝廷集结武士和畿内寺院僧兵,讨伐北条氏,失败,史称承久之乱。承久之乱后,公家政权开始衰落,武士阶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北条时政去世后,政权逐步集中到北条泰时一人手中。1232年,北条氏制定了一部武士重要的法规《御成败式目》,作为武士裁判的准则。幕府通过守护、地头掌握全国军、警权;朝廷(院)通过国司掌握全国一般行政权。
不久,日本遭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两次侵略,损失惨重。幕府与武士之间的关系日渐松懈,反抗幕府统治的实力逐渐形成。北条时赖执政时期,专制加强,家臣的“御内人”和被称为“外样”的一般御家人矛盾凸显,北条时宗去世后,御内人代表平赖纲与外样代表安达泰盛产生冲突,安达泰盛一族被全歼,史称“霜月骚动”。此后,镰仓幕府统治基础御家人制度逐步瓦解,镰仓幕府统治面临崩溃。
1318年,后醍醐天皇即位,决心恢复皇室权威,废黜院政,开始亲征,两次密谋倒幕,最后失败被流放,史称“元弘之乱”。1333年,各地豪族都开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足利尊氏)前去平乱,足利高氏早已不满北条氏专制政权,途中倒戈,攻下了镰仓,最后一代执权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灭亡。
(二)南北朝时代(1333-1392)
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迫使光严天皇退位,废止摄政、关白的制度,自己准备开始亲政,是为建武新政。然而,这些举措触动了武士阶级的利益,造成了他们的不满。足利尊氏借讨伐幕府残余势力,出兵关东,平定了这次叛乱之后,以讨伐新田义贞为名义,于次年攻入京都。足利尊氏在与保皇派楠木正成等人的战斗中一度失败,但1336年又再度攻陷京都,拥立光明天皇、幽闭了后醍醐天皇。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足利尊氏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县),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1349年,足利幕府爆发一分为二的内战。1351年,足利尊氏向南朝投降,达致正平一统。1379年,北朝乱事被三代将军义满一一平定,并策划了对南朝的反攻。至1392年,北朝包围奈良,南朝后龟山天皇将三神器交给北朝后小松天皇,南北朝时代结束。
(三)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
南北朝的统一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进行的,他统一了以后,曾企图篡夺皇位。但在他死后,先后爆发了京都开设幕府、镰仓设公方府引起的关东大乱,以及继承权问题的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护大名,有的渐渐被守护代(副官)、家臣、国人篡夺政权,有的可以保持政权至战国时代,从应仁之乱开始,至足利幕府灭亡,称为战国时代。
应仁之乱后,室町幕府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将军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日本各地也开始出现以下克上,甚至成为一方之雄的新强权。
伊势长氏崛起于关东地方,在代尼子氏、京极氏双雄争霸过程中,安艺国人毛利元生逐渐扩张自身力量,成为中国地区的新霸主。
1518年,大内义兴返回所属领国,失去庇祐的足利义稙不敌管领细川氏,再次辞去将军一职,由前将军义澄长子足利义晴接任。义晴因与管领细川晴元长期失和,在1546年辞退将军一职,由长子足利义辉接任第十四代将军足利。义辉立志重振幕府声威。细川氏遭到权臣三好长庆夺权,幕府成傀儡,三好长庆成为当时有实力的大名之一。三好长庆死后,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众决定罢黜将军足利义辉。1565年,足利义辉被弑。足利义维之子义荣被拥立为第十四代将军。足利义辉死后,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实权,也失去中兴的机会,直到1573年灭亡。
关东方面,今川氏、武田氏、上杉氏、后北条氏等相互争霸。东海方面,清洲织田氏旗下重臣织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后取得实权,成为尾张一国之主。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大名今川义元,是为桶狭间之战。1567年9月,信长在稻叶山城之战中取胜,展开统一日本之路。第二年,信长拥立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 1573年,织田信长与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并建立安土城。
室町幕府宣告灭亡,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1573年,织田信开创了安土桃山时代,逐渐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首领,并开始积极拓展统治版图直到1582年,已几乎完全控制近畿与东海地方,并将势力延伸至中国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国地方以及北陆地方,此时的全国实际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安土城的织田氏手上。不久之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1577年,织田信长派他的主要战将羽柴秀吉去攻占西本州中国地方的十二个国(州)。1582年,当信长带领少数随从从安土出发前往救援秀吉的时候,当到达京都并借宿歇息在本能寺一晚时,被信长先派去本应该去支援秀吉的明智光秀发动叛乱,突袭信长歇息的本能寺,信长被迫于本能寺纵火自焚而亡,史称本能寺之变。
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战击败明智光秀后,成为信长未成年后嗣的保护者之一。1584年,秀吉消灭了其他三个保护者,完全控制了京都,成为信长无可争议的继承人。羽柴秀吉生出生是没有姓氏的平民,原名木下藤吉郎,他曾被藤原家收为养子,后来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得到了关白的职位,这意味着全日本的内政和军事都为他所控制。之后的一年中,他维持了与九个主要大名中三个的同盟,并继续在四国和北九州的统一战争。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战胜了控制东本州关东地区的最后一个敌手,剩下的大名都投降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就此结束。第二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政治上通过太阁检地、兵农分离、惣无事令等政策,为之后江户幕府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
1592年,丰臣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入侵明朝。同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韩国首尔)、驱逐朝鲜国王李昖。1593年1月,明朝、朝鲜联军以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之战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将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击退,但后来日军因为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时遭遇朝鲜将领权栗的抵抗,损失十分惨重。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鲜,庆长之役开始。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麻贵,与日军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1598年7月,秀吉在京都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决议下开始撤退。
在文禄、庆长之役中,丰臣氏及参与战斗的大名消耗了极大的财力,而德川家康由于留守日本本土,并未参战,因此实力得以保存,为之后取代丰臣氏奠定了基础。
(四)江户时代:德川幕府(1603-1867)
1603年至1867年间被称为江户时代。1600年关原合战奠定了江户幕府的天下, 1603年,德川家康于江户拜领征夷大将军,当时,天皇虽然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在德川时代的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日本政府发觉西班牙及教会往往会带来的威胁,为免日本被殖民、防止西方思想传入以保障国内政治稳定及意图垄断对外贸易,于1624年与西班牙绝交,亦禁止船只往来日本及菲律宾,1633年正式颁布锁国令,不准已出国之日本人回国,并于1638年岛原之乱后,在1639年颁行最后一次锁国令,禁止与葡萄牙贸易,今后只容许荷兰人及中国人在长崎出岛进行贸易。
政治一安定,经济也跟着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后暂时恢复财政,之后却又再度恶化,在其后由松平定信推动的宽政改革、水野忠邦推动的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伴随着货商经济的发展,化政文化等的町人文化盛行的另一边,以往以米的年贡为基本收入的大名与旗本转为贫穷化。大名实行藩政改革,土佐藩、长州藩与萨摩藩等在靠此改革成功后被称呼为雄藩。
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德川幕府统治前,日本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商船远航到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各国。16世纪下半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到日本活动,以传教士为先导的欧洲殖民势力迅速向日本渗透,全国天主教徒从30万猛增到70万人。一些藩国通过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德川幕府建立后,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1633年起曾多次发布“锁国令”,即宽永锁国。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幕府末年被欧美各国逼迫开国,经由马修•培里来航而签下了日美神奈川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得锁国崩裂,随着开国与尊王攘夷思想强盛,幕府大老遇刺身亡与萨英战争都令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最终德川庆喜先后把政权与领地交还朝廷。
四、天皇掌权到对外扩张:从美梦到恶梦
(一)倒幕运动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四条蒸汽船闯进日本的江户湾,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对外通商,日本上下惊慌失措。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
在当时所发生的抗议和反对运动中,有一些暴动竟有4000农民参与,而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势。在武士里也有大量的思想改革运动。很快,“倒幕”阵营就壮大起来,不仅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小市民、中下层武士,也包括力主发展实业的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派。
1867年11月8日,与幕府将军矛盾深重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1852年—1912年),下旨组织倒幕军。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的谕令,表示准许德川将军的辞退。当晚,天皇即主持召开了由“倒幕派”的皇族公卿,大臣和武士列席的御前会议。会上宣布:废除幕府,责成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交出领地以及财产;重新赋予天皇以权威,亲主朝政;建立新的中央政府。以明治天皇为首日本新政府成立了。
(二)明治维新
重掌朝政的明治天皇,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决心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 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这些改革被统称为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近代国家。
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1868年4月,朝廷颁布《五条誓约》,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为消灭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他采取“奉还版籍”政策,废藩置县,将全国划为3个府72个县,终于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还废除旧的“士、农、工、商”阶层制度,将所谓公卿诸侯之类的贵族改称“华族”,将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大胆废除了封建俸禄。此外,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全国改革军警制度,建立新式军队,创办军工产业;学习西方文明,引进西方科技与管理;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才,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基本铺平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完成了部分预定的改革目标,成为中国周边迅速崛起的强邦,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
(三)军事扩张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逐渐强大,但很快就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1879年染指清朝朝贡国琉球国,并改设为冲绳县。1894年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占领台湾, 1904年日俄战争,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
1912年明治天皇于驾崩,子嘉仁继位,改元大正,是为大正时代,开始出现政党政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出兵占领了德国占领的中国青岛,逼迫袁世凯政府与之签订“二十一条”。
1918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大暴动,这次革命暴动最初是从渔村妇女抢米开端的“米骚动”,事态很快升级为暴乱、罢工、抢劫、蓄意袭击警局和政府机关乃至武装冲突。由于对骚动爆发负有责任,首相寺内正毅及其内阁成员于1918年9月29日辞职,之后,原敬组织了首届政党内阁。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数年后发生关东大地震,以及在国际会议中节节败退,使日本社会日渐艰难。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
昭和时代前30年,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27年4月田中义一组成政友会内阁,推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在中国,日本一直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对满蒙进行殖民活动,因为张作霖反对日本的侵略,导致1928年6月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1931年,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扶植傀儡国家满洲国;再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二二六事件,广田弘毅组阁,创建以天皇及军部为本的法西斯体制。
1937年7月7日,日军策动卢沟桥事变,正式入侵中国,引发中日战争。1941年12月,日军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同时开始进军东南亚等太平洋地区。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依次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同时苏联亦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出兵占领中国东北。8月15日,裕仁天皇以电台广播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签署投降文书,向盟军投降,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将领土范围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其他指定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