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0-7 07: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干货
首先像翻译腔、译制腔还有播音腔的说法是错误的,任何腔调式的说法都是在误人子弟。
就译制片的配音演员来说,他们需要配的语言与原片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就比如一个欧美大片,演员讲的英语和我们看到的译制片中的汉语是两个语言体系,肯定会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配音演员需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去演绎别的国家的演员扮演的不同角色。当然也会有方言配音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很多影视作品听原声觉得很棒,但是国语版的总会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因为原剧的语言特色不在了。
配音演员需要与原片中的角色融为一体,让观众能够真实的感觉到画面中的外国人与所配语言之间是自然真实相契合的,同时还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异国情调。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能让观众觉得:如果这个角色会说汉语来演戏,那就一定是这个样子,配音演员的声音完全贴合这个角色。
由于译制片的特殊性,译制片配音呈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洋味儿”,这并不是什么崇洋媚外啊或者简单的追求形式上的“洋”,让别人听了觉得:欧呦,和国产片的配音不一样,牛逼。也不是为了炫耀配音演员声音的特质,而是有内涵的“洋”。任何国家的艺术作品都会携带着本国的文化烙印、民族特征、思维意识,我国引进外国影片是为了加强文化交流,所以译制影片应充分尊重和有效传播外来影片的异国风情与文化特质。在这个基本原则之下,译制片配音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洋味”和“洋调”。
楼上也说了对口型的问题。
译制片跨文化对话首先意味着一种语言文化系统对另一语言文化系统的读解与认识,可以说文化是译制工作的无形指挥棒。
举个栗子,我们看日剧有一句话叫: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翻译过来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谢谢。但是你绝对不能这么配啊,口型完全对不上。你可以适当的变一下,比如:那真是非常感谢/那真是太感谢了。
配合原片中人物鞠躬的动作,就能体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尊卑的重视,这就是一种“洋”。
中国人在生活中一般较少会说那真是非常感谢之类的敬语,但是在日本文化中比较常见,配音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是中文对于日文的翻译,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翻译。
同理,之前记得意大利语里有一个单词,只有两个音节,但是翻译过来表达的却是今天过的怎么样的意思,怎么办?该呗。
比如,过得如何?或者,今天怎样?
如果是欧美大片,演员的语速可能会比中国的快一些(当然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不是全部。)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