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Hi~登录注册
查看: 2691|回复: 20

为什么日本影视作品里战国时期都只吃米饭不吃菜?

[复制链接]

6095

主题

6471

帖子

1万

积分

商家A

Rank: 5Rank: 5

积分
14004
发表于 2020-4-4 10: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同时期明朝的饮食习惯如何?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二删除,どうもで~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33

帖子

1668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68
发表于 2020-4-4 10: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叶盛开 兄的引用和 @腓特烈招谁惹谁了 兄所写的内容其实把问题解释的很完善,我再对稍微补充几句。
伊达政宗的理想套餐

伊达政宗对身边的伊达成实和鬼庭纲元说的实际上是:
“有朝一日天下太平了,我要吃红豆饭、芋头萝卜炖肉汤(芋子汁)和新鲜的沙丁鱼!”
仙台的小学还原的伊达政宗想吃的套餐
实际上是发生在带孝子之战后,与佐竹、芦名家爆发的“人取桥之战”期间,倒不是初阵。而且这个故事还有后续。
后来天下太平,伊达政宗的一个儿子元服,鬼庭纲元(已改姓茂庭)的负责宴会。宴会结束,伊达政宗心情还挺不错的回城了。
过了一会伊达成实跑来对鬼庭纲元说:“殿下说有能乐看有好茶喝还很不错,就是吃得不太好。我问了之后殿下说是吃得红豆饭、芋头萝卜炖肉汤和烤沙丁鱼。你怎么可以拿这么粗劣的饭菜来招待殿下?”
于是,鬼庭纲元便去城中拜见伊达政宗,说:“殿下当年在人取桥之战的时候,不是说天下太平后就想吃这个吗?”
伊达政宗便对鬼庭纲元表示道歉,原来自己忘了初心,辜负了老臣的一片好意。
其实从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得出来,伊达政宗成为仙台藩62万石大名的时候已经很不满足吃这些了。甚至作为家臣里最有实力的伊达成实都表示不好吃。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战国时代因为连年战乱,商贸不便,市场经济不发达,加上生产力上不来,所以即便是伊达家有二三十万石,但是由于住在远离海边的米泽城,没有专人卖或者送,是吃不到新鲜的沙丁鱼的。
之所以独眼龙对沙丁鱼这么执着,据说因为十七岁的时候,他爸爸伊达辉宗带他去位于海边的亘理城造访亘理元宗,伊达政宗第一次吃到了不是咸鱼状态的烤沙丁鱼,因此才念念不忘。
后来他被移封到了距离海边很近的仙台城,什么鱼都能吃到,就不觉得新鲜的沙丁鱼是什么稀罕食物了。才有了鬼庭纲元以饭劝谏的故事。
另外,伊达政宗当初想喝的“芋子汁”里其实是有肉的,但是是什么肉不好说。古代日本禁止吃兽类的肉,所以专门用于宰杀的猪和羊在日本没有饲养,日本人和古代中国一样,不会考虑吃用于农业生产的牛和军事资源的马,用于狩猎和看门的狗以及抓老鼠的猫也不会吃。
因此想要天天喝肉汤,肯定要频繁宰鸡或者去山上打野鸡、野鸟、兔子(古代日本把兔子当鸟可以吃)、野猪、鹿、羚羊、貉之类的野味。在战乱的时期还是稍微有点奢侈的。
伊达政宗这样的山里出生的大名吃得都不太好,一般的百姓就更不要说了。


平民连米饭都吃不上

像叶盛开兄提到的驰骋所著《活,在日本战国》里说的,农民大多是吃小米和食用稗的。另外还有一种红米也是日本农民的主要食物。所以说战国时代“只吃米饭”都是稍微有些地位的人才能办到的,比如中级武士往上或者大商人。
下级武士主要吃“雑炊“,也就是一种放上各种蔬菜或野菜的大米稀饭,相对来说比较好消化,营养也比较均衡。
韭菜雑炊,石田三成被捕杀头前最后吃的饭。
日本因为水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在优先确保粮食生产的情况下,优先种植大米。但是由于年供是六公四民、五公五民,加上因为自然灾害,所以一般百姓最后能到手的大米少之又少。对此,日本农民会在旱田里种小米,在水田里种食用稗或者红米。
小米
小米的话是因为抗旱能力较强,也不需要水利设施,所以在远离河流、降水较少的地区会种植较多。
稗子
有朋友说稗子是给牲口吃的,但是实际上在日本、朝鲜、古代中国东北、云南等都会种一种专门用于食用的稗子,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
实际上云南摩梭人的“苏理玛酒”就是用稗子酿的,网上是另一套说辞,毕竟直接说用稗子酿估计很多人都不想去喝了……
食用稗虽然需要水田,但是特别耐寒,而且就算是遇到旱灾也还跟杂草似的生长,战国时代的水稻也没那么抗寒,所以古代日本奥州地区种水稻和食用稗的比例是1:4。当时大部分东北地区的日本人都是主要吃稗子的。稗子最大的问题是脱壳超级困难,比小米和大麦还难许多,所以现在日本市面上基本上见不到卖稗子的了。
收成好的时候,战国时代的农民或许能够吃上搀着大量小米和稗子的米饭,但是遇上灾年的时候大米全被收走了,那就只能吃小米和稗子了。总之,因为有稗子垫底,所以除非是特别重大的灾年,战国时代农民还能勉强活下去。
红米
红米,在九州的梯田种植的比较多。相对于以上两种谷类最大的问题是比较鸡肋。红米比水稻更加抗寒抗旱,吸肥能力也较强,不怕虫病害。但是红米比水稻还容易倒伏,产量还要低,最关键的是还味道难吃。
因此收粮食的时候大名们也会强调“不要红米”,红米的价格也更低廉,所以如果战国时代的农民吃一碗不掺其他谷物的米饭的话,十之八九吃的是红米饭而不是白米饭
红米饭(赤米)


日本人能吃到什么菜?

战国时代中后期虽然新大陆已经开辟,但是毕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没搞明白一些目前常见的蔬菜的价值,所以带到中国再传到日本,或者直接传到日本的时候战国时代差不多都已经结束了。
所以在战国时代的电视剧里肯定看不到原产自美洲的红薯、马铃薯、玉米、南瓜、辣椒、青椒、西红柿等这些日本餐桌上的常客。当然此时中国人基本上也吃不到,虽然一部分在明末也传到了中国,但是传到全国各地要到清代了。
战国时代日本人估计能吃到的蔬菜有
芜菁、萝卜、牛蒡、芋头、芋茎、山药、莲藕、紫苏、黄瓜、茄子、大葱、韭菜、生菜(莴苣)、野蘑菇、蕨根、还有各种野菜。
想要吃个
现在日本吃的都是孟宗竹的竹笋,这个是18世纪萨摩藩引进的,在此之前只能吃超小个的笋。
想吃菠菜
这玩意传入日本战国时代都结束了,当时叫唐菜。伊达政宗仗着活得久倒是吃过。
想吃芹菜
加藤清正在侵略朝鲜的时候带回来的旱芹,都到桃山时代了。想吃水芹大概率会误采到毒芹,吃了就扑街…
想要吃芸豆
不好意思这是隐元隆琦法师明末渡海到日本的时候带来的,你还是吃不到。
想吃胡萝卜
才刚刚传入日本不久,叫“芹人参”,比药用的高丽人参还少见,找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
想吃油菜
这玩意主要是用来榨油的。秋天收了种子的时候你觉得叶子还能吃吗?
想吃小松菜、水菜、野泽菜这些日本培养出来的专门食用的油菜?
不好意思江户时代培养出来。
想要吃花菜西兰花
这玩意在欧洲才刚刚变异出来,你肯定吃不到。
想吃大白菜
不好意思明朝的牛肚菘才刚刚培养成结球的大白菜,想吃大白菜那得到甲午战争之后才引进。
换成小白菜(青菜)
不好意思这个更晚要到中日建交才传入日本……
想拿生姜、大蒜、藠头(辣韮)做调料?
虽然有了,但是大家都表示这位居然天天吃药膳,怎么这么奢侈?
想吃绿芥末
那得去远江、伊豆的山里,德川家康吃过一次都说好的东西普及性能有多大呢?
大豆和红豆在日本战国时代倒是很常见。
大豆会用来发酵做味增,红豆虽然常见还经常用于甜食,但毕竟不是个菜。
萝卜、牛蒡、芋头、山药、莲藕、竹笋会经常被加在汤里,但毕竟都长得灰不溜秋的,影视剧里常常看不清,这种汤调色主要是靠胡萝卜,但是战国时代又没普及。
黄瓜和茄子很难储存,古代没有大棚蔬菜的情况下,除了刚成熟的几天能吃到新鲜的外,估计大部分时间吃到的都是咸菜。到了江户时代,有句俗语就是“秋茄子は嫁に食わすな”,一般是认为秋天的茄子太好吃了,婆婆舍不得给媳妇吃……
不过归根结底,上面的战国时代能吃到的菜除了生菜都不是叶菜。叶菜也多是时节性的野菜。
日本人又因为技术和缺少油料所以没有炒菜的习惯,所以吃得远比中国同级别的人物吃得单调,而一般吃的蔬菜都是炖汤或者做成咸菜(一汁一菜),颜色黯淡没有蔬菜的感觉,又不可能让演员们拿起一根大葱或者韭菜或者生菜狂啃,
所以影视作品里的日本大名给人一种不怎么吃菜的感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2

帖子

2190

积分

小学六

Rank: 8Rank: 8

积分
2190
发表于 2020-4-4 10: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说明符合历史。


我不给你引用资料了,我给你讲几个故事,排名不分先后,细节有可能记错。


你看看战国时代的日本人都吃啥。


1、独眼龙初阵时,
兴奋异常,对身边的伊达成实和鬼庭纲元说了这样一句话:
“有朝一日待我夺取了天下,我要吃沙丁鱼、豆腐汤和芋头饭!”
当时伊达家拥有二三十万石的领地,是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大名之一。
结果独眼龙就想吃个这。


2、战国三杰,魔王和猴子吃的都是比较好的,魔王是因为见得多了,特别是喜爱南蛮生活,猴子则是暴发户装B的需要,
唯一不一样的是老乌龟,老乌龟经常一顿饭就吃一碗米饭一碟泽庵(腌萝卜)。
结果有一次老乌龟吃饱了遛弯,听到侍女说:“伙食太不像话了,现在府里从上到下,下饭菜只有腌萝卜!”
老乌龟听到后,笑嘻嘻地说:“好吧,你们要是不爱吃腌萝卜,那就别吃了。”
从此以后德川府上的侍女连腌萝卜都没得吃了。


3、老乌龟是怎么死的呢?有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样的:
老乌龟一生饮食清淡,结果大阪夏之阵一统天下后,在酒宴上尝到了鲷鱼天妇罗蘸蒜汁这种东西,觉得好吃无比,暴饮暴食,终于,他死咗!
现代科学分析是老乌龟因为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激活了胃肠潜伏的癌细胞,然后就盖木欧瓦了。
没错,老乌龟是活活吃死的。
括弧,我国历史上也有相同死法的国君,就是慈禧老佛爷。
老佛爷她老人家一生好吃,最爱吃清炖肥鸭、脆皮烧鹅,几乎顿顿要有。吃完饭去溜溜食,溜着溜着就又饿了,然后要吃鱼羹“消食”,厨子就得拿出小灶现做。
年龄大了之后,更是迷上了山东烧饼不可自拔,甚至半夜都要吃加了肥肉末的、“一口咬下去要酥脆流油”的烧饼。
最后1908年秋天开始拉痢疾,到深秋初冬时候活活拉死了。


4、加藤清正修建熊本城的时候,
修建过程中的填充物用了很多无害的硅藻土和可以吃的晒干了的芋薯藤,就是用来备荒的。


5、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开打第四次川中岛合战的时候,武田军所谓的“啄木鸟战法”被谦信识破,谦信直接带兵两万从妻女山下山扑向只有八千人的信玄本阵。
结果打了一上午,2.5:1的优势,谦信硬是没把信玄这八千人吃掉。
事后日本人分析了半天,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武田军这么能打,主要的原因是武田军吃得好,比起吃米饭的上杉军,武田军吃的是一种叫做“馎饦”的面食,热量比米饭高得多,所以武田军能撑一早上而仍有战斗力,上杉军说不定因为低血糖都得减员一半。
至于这个“馎饦”是什么,我上次去日本的时候还吃过,就是这玩意——
刀削面浇上蔬菜杂烩味增汤。
就这一碗素面都能让武田军获得那么大的优势,你可以想象下上杉军吃的是什么(越后还是产大米的地方)。
6、日本历史上有一种死亡率颇高的疾病,叫做“脚气病”,这个“脚气病”和我们说的“脚气”不是一回事。
患者得了“脚气病”后,会出现下肢肿大、盗汗、惊悸等一系列症状,最终引起心脏病、糖尿病等并发症死亡。日本历史上得了脚气病而死的名人,包括但不限于丰臣秀吉、德川幕府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明治天皇等。
“脚气病”是怎么引起的呢?答,缺乏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在杂粮、豆制品、萝卜等根茎蔬菜(但高盐腌制会破坏B族维生素)、红肉类中含量很高,但在精制碳水化合物、水果、绿叶蔬菜、海鲜中几乎没有(海鲜还会加剧B族维生素流失),因此多发于常吃白米同时笃信佛教不吃红肉的贵族身上,穷人因为只能吃杂粮,反而没事。
日本虽然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破解了脚气病的成因,但直到二战,日军中仍然有木谷资俊这样中将级别的将领因为脚气病挂了的。
原因是日军虽然早就制定了以红肉作为主要蛋白质供应单位的条令,但秉承几百年的老传统,很多日本士兵甚至高级将领仍然喜欢只吃白米,并以海鱼、泽庵等下饭,久而久之,他们都死咗!


和明代中国比?
不说王侯将相,只需要看看堪称“明代博物志”的某梅,你就能知道,当时的中国人,哪怕是普通的市井小民,吃的东西有多丰富,这点还真不是日本人能比的。
西门庆这种人,放日本连个国众都算不上,他吃的东西可以让德川家康甚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汗颜。
煎面筋、摊鸡蛋、炖烂蹄子,十香瓜茄,银丝鲊汤、韭菜酸笋蛤蜊汤、黄芽菜并汆馄饨鸡蛋汤、满池娇并头莲汤、汆肉粉汤、肚肺羹、内脏汤、肚肺乳线汤、鸡尖汤、拖煎河漏子,软巴子肉,菜肉匾食,饺窝窝,蛤蜊面,大辣酥……
当时的日本人听听估计都能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75

帖子

2322

积分

小学六

Rank: 8Rank: 8

积分
2322
发表于 2020-4-4 10: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更新于3月28日,信长宴席全部更新完成,开始更新江户时代,更新了德川赖宣招待德川秀忠的御成宴,伊达政宗招待家光的御成宴,以及伊达家的正月料理三篇。
日本作为一个稻作为主的岛国,其饮食种类基本上是依托当地的出产为主,这是比较好理解的。平安时代康保4年(967年)颁布的《延喜式》(律令施行时的细则)中记载着伊予的主要税目,这是伊予的农夫与渔民为了供贵族而需要上供的物产。其中关于各种食物的名目,主要包括:
舂米,经过脱壳的米;苏(用牛奶经过煮沸浓缩后的乳制品);大豆、酱大豆(加入盐发酵后加工成调味料酱的大豆)芝麻、芝麻油;盐;海藻(裙带菜)、海藻根(裙带菜)的茎状部分;那乃利曾(鲍鱼)、鰒(一种类似鲍鱼的贝类)和鰒鮨(贝类寿司)、煮盐年鱼(用盐煮的香鱼)、胎贝鮨(海螺寿司)、鯖(青花鱼等)。这些食物都是伊予的农渔民为了供贵族等都人的餐桌而捕获、生产的产物。也是当时贵族阶层能够享受到的食物种类。
同时延喜式的内膳司供 奉雑菜条也记录了内膳司需要各个月份需要进奉的瓜菜类别
生瓜(5~8月)、茄子(6~9月)、莧 (ヒユ 5~8月)、薊(2~9月)、蕗(5~8月)、蔓菁 (正~12月)、莖立(ククタチ 2~3月)、薺蒿(ヨメ ナ 正・2月,11・12月)、萵苣(3~5月)、葵(5・8~ 10月)、羊蹄(4・5月、8~10月)、韮(2~9月)、葱 (正月、4・5月、9~12月)、蒜(正~4月、11・12月)、 生薑(6~8月)、蜀椒(葉3・4月、根5・6月)、蓼(4 ~9月)、蘭(正~12月)、大根(正・2月、10~12月)、 芹(正~6月)、水葱(5~8月)、芋茎(6~9月)等。
同时『延喜式』漬年料雑菜条还记录了腌渍瓜菜和水果的类型,共分6种:
①塩漬…蕨・薺萵・薊・芹・蕗・蘇羅自・虎杖・多々 良比売花搗・蒜房・蒜英・韮搗(以上春菜) 瓜・菁根・茄子・龍葵子・水葱・山蘭・和太 太備・舌附・桃子・柿子・梨子・蜀椒子(秋 菜)
②糟漬…瓜・冬瓜・菁根・茄子・小水葱・茗荷・稚薑 (秋菜)
③醤漬…瓜・茄子(秋菜)
④須須保利漬…蔓菁(秋菜)
⑤ …龍葵(春菜)・菘(スズナ)・蔓菁・蘭・蓼(秋 菜)
⑥その他…蔓菁黄菜・荏褁


而在平安时代兽肉食大幅度减少,据说其起源于天武天皇4年(675年)的杀生禁绝令,之后也屡次发布同样的禁令,随着佛教思想的渗透,忌食肉食的风潮也逐渐蔓延开来。结果到了平安时代末期,贵族们几乎不吃兽肉,渐渐地扩大到全国和全阶级。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
而作为都市居民的都人日常的饮食,从奈良到平安时代食物种类不断增加,烹饪方法也不断进化。大米大多是蒸熟后做成强饭,或者加入水煮成固粥(也就是现在的米饭)或汤粥(现在的粥)。蔬菜除了放入羹(热汤)之外,还有煮菜、腌渍菜和酱菜等料理。肉是用烤、煮、蒸等方法烹饪或腌制的。这个时代主要的调味料是盐和醋,各种酱料(在谷物和肉中加入盐发酵而成的)也经常作为调味料使用。在《万叶集》中一首和歌说:在用酱和醋拌好的鲷鱼肉中加入大蒜会更好吃。而作为武家子弟的饮食则简朴得多,一般只是玄米饭和一两个菜就是一顿丰盛的饭食了。平民阶层则更是简朴,有麦饭和野菜果腹就算不错。
贵族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平安时代中期的摄关政治时代。这个时期,朝廷内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每次都会举行会客宴会,摆出华丽的大会客料理。
而当时的宴会食物可以参考《厨事類記》中所记载的献立(菜单)
①調味料(酢、盐、酱、酒等4种)
②醤類 鯛醤(たいびしお)等4种。
③乾物,被称为干鸟的雌鸡肉干等4种。
④鱠(なます)鯉鱼等6种鱼脍。
⑤干菓子(ほしがし)(干枣(なつめ)等4种干果。
⑥木菓子(きがし),栗(くり)・杏(あんず)等木本果树的果实
⑦唐菓子(からがし)(被称为“八种“的8种中国传来的唐菓子(面制点心)
⑧粉餅(もち),赤蘇芳等四种饼。
⑨汁物 鲍鱼贝类的汤
⑩焼物,雉足(きじあし)等三种
还有各种酒类
而更进一步的情况可以参考平安时代摄关家的家司藤原亲隆在其《类聚要抄》中所记录的,保元2年(1136年)12月9日藤原长者藤原忠实在东三条殿举办的正月大饗(一般大臣的升进都安排在正月,因此正月大饗是作为大臣升进的庆功宴存在)
magicfire:平安时代的大宴——藤原长者的正月大饗

而发展到镰仓时代武家政权抬头之后,武家政权崇尚简朴的饮食文化也被提倡。在镰仓时代武士家庭的日常饭食一般以一汁一菜(一菜一汤)或者一汁二菜(一汤两个菜,一般荤素搭配)的简单模式成为传统。
同时武士阶层有被称为「椀飯」的礼仪,即正月期间御家人需要向主君献上料理。最初椀飯只是一条鲤鱼而已,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椀飯的内容也越来越丰盛,最终成为了全套的宴席。
而在镰仓时代由于大量学问僧从大陆东渡日本,同时日本也有不少僧人来宋元访问,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引入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到日本,包括素食为主的精进料理,以及心地覚心(法燈国師)于1254年从宋朝的金山寺学得味噌制作方法,归还日本后于紀州由良鷲峰山兴国寺传入的金山寺味噌,在当时用于料理的酱汁调味,室町幕府之后则汤都是以味噌汤为主了。
同时镰仓时代也确立了僧侣的用餐习惯,一般称为”粥座”的早饭是粥和咸菜。被称为斋座的午饭是麦饭和味增汤以及咸菜。而晚饭(“药石”)则是以是白天剩下的食物和咸菜加一起做成的。
到了室町时代,被称为本膳料理和怀石料理的两种料理方式被建立,与后来作为正式招待的怀石料理不一样,当时的“怀石”指的是非招待的日常用餐,而本膳料理则是室町时代以后的正式会席料理(宴席料理),也是武家礼法的组成部分,该礼法一直延续到了江户时代。同时所谓的“献立”(菜单)这个说法也是在室町时期被发明的。
本膳料理的组成形式主要是三献、杂煮、本膳、二の膳、三の膳、硯蓋几部分组成。
其中三献是开席前的祝酒仪式
而配合三献的杂煮则是一献配海月、梅干、鲍鱼,二献配鲤鱼团扇(生鱼片),三献上鱼。
本膳、二の膳和三の膳是三次上菜的形式,配膳有一汁三菜、一汁五菜、二汁五菜、二汁七菜、三汁五菜、三汁七菜、三汁十一菜等不同的配膳方式,一般大家最认可的正式形式乃是所谓的“七五三”,意思是本膳7个菜、二の膳5个菜、三の膳3个菜的宴席形式。
而战国时代的配餐方式基本延续了室町时代的礼法,我们可以从天正10年织田信长在安土城招待德川家康的酒宴清单,陪客是穴山梅雪,酒宴负责人是明智光秀,这顿饭好出名啊……
提供链接。
5月15日中午的接风宴
magicfire:安土最后的晚餐——本能寺之变前的饗応膳(一)5月15日晚餐
magicfire:安土最后的晚餐——本能寺之变前的饗応膳(二)5月16日中午的宴席
magicfire:安土最后的晚餐——本能寺之变前的饗応膳(三)5月16日晚的晚宴
magicfire:安土最后的晚餐——本能寺之变前的饗応膳(四)

开更江户时代的吃法,德川赖宣招待德川秀忠的御成宴。
magicfire:将軍の食事(紀州徳川家藩主徳川頼宣招待秀忠的菜单)伊达政宗招待德川家光的御成宴(还会有些修改补充,先放上来吧)
magicfire:独眼龙政宗招待德川家光的御成宴席(未完成版)伊达文书中的伊达家正月料理
magicfire:《伊达家文书》中的伊达家正月料理顺便发个琵琶湖八珍的介绍链接,3月15日写的。
magicfire:琵琶湖八珍介绍关于前面 @绿皮工业 所说的黄瓜的问题基本上是错的。但是发现无法回复,难道是被他拉黑了?无所谓了。这里先说一下黄瓜的事。

黄瓜是奈良时代传入日本,有1500年的栽种历史。

安土桃山时代前吃黄瓜并无禁忌,如平安后期的来往物《新猿乐记》中主人公右衛門尉爱好美食的第7个女儿“七御许”所列举的爱吃的东西之一就包括“胡瓜黄”。


当时日本的黄瓜品种是从缅甸传入中国再传到日本的南传种,这种黄瓜水分少所以到江户时代为止日本主要是熟透后食用,所以被称为“黄瓜”。战国时代耶稣会传教士弗洛伊斯在著作《日欧文化比较》(1585)中分析说:“日本人所有的水果在不成熟的时候就吃了,只有黄瓜完全变成黄色,只吃成熟的。


而黄瓜在日本也被称为木瓜,所以你织田信长家的木瓜纹,那其实是黄瓜片的纹路。

而在江户时代开始流传黄瓜有小毒的说法,则是因为受战国时期医学者曲直濑道三的《宣禁本草》书中关于黄瓜有毒性的记述的影响。
江户时代确实有德川家的三叶葵纹与黄瓜横切的纹路相似的说法,所以当时出于谨慎,料理黄瓜的时候都会避免轮切。


但禁食黄瓜的说法跟家康无关,而是水户黄门徳川光圀的命令:「毒多くして能無し。植えるべからず。食べるべからず」(有毒无用,禁种禁食)。


顺便给自己的专栏打打广告:
不律斋的历史笔记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7

帖子

1516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16
发表于 2020-4-4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河流短小、湍急,山地丘陵比例大,落差高,因此水流速快,这种情况使得日本的大部分耕地都很适合水稻种植。
举一个明治时期的案例:
明治7年,全国总产值换算石高为6756万3261石,农业总石高为4124万6154石,占61.05%。
·稻米产量2591万4013石(占农业62.8%)。
·大麦产量812万4891石、小麦产量173万3440石,共折算石高455万0132石(占农业11%)。
·大豆产量181万9138石,折算石高134万3717石(占农业3.3%)。
·粟产量98万4594石、稗产量93万5262石、蕎麦产量45万8814石、小豆产量33万7252石,折算石高157万9321石(占农业3.8%)。
·甘薯、萝卜等根茎类,折算石高211万5608石(占农业5.1%)。
·果实类折算石高39万9430石(占农业1%)。
·烟草等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折算石高共计534万3935石(占农业13%)。
可见稻米的种植在明治时期仍然具有压倒性优势,依次排名是:
稻米62.8%、经济作物13%、麦11%、根茎5.1%、杂谷3.8%、大豆3.3%、果实1%。
然后呢,在日本影视里的常客——战国时代,还尚未兴起烟草等经济作物(再说这也不能当饭吃啊!),也没有占根茎类接近一半的红薯,可以想见稻米的比例就更高了。
这样的话,最有可能的食物顺序就是米、麦、杂谷、萝卜……咦,为什么没有大豆呢?因为本就不多的大豆你还得省给战马吃……
鱼类不在农业之列,排除北海道之后,鱼类的换算石高仅有58万2136石,仅仅是农业的1.4%(为什么这么少?)——要知道日本的航海业一直是非常落后的,以前的日本人也不太吃鸟兽肉。
在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大量开垦旱田的情况下,日本的旱田也仅有水田的8成左右。
稻米在日本的农作物里属于产量较高的,单位提供的卡路里也较大,价格也是比较高的。在战国时期稻米的价格普遍是麦的近两倍,以一石为准(同体积下米要比麦更重),15世纪时米折价930文,麦折价458文,明治7年也差不多,米一石平均5.51日元,麦一石则只有2.54日元(那时候的日元购买力可真够强的)。所以只要是水田,种植稻米无疑是最优解。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不种菜呢?这也是因为日本多山,河流的流域面积小,能使用的土地并不多。在极有限的耕地里要种植出养活大量人口的作物,就必然要优先种植谷物等便于储存的作物,容易腐烂的菜当然就不在此列了。话说回来,日本对“便于储存”这个概念真的是有十足的偏执,凡是食物都习惯性的腌渍晒干。日本多山的地形导致交通很不发达,马车基本没有,走路基本靠腿,所以大多数食品都要方便携带。
不过日本的农民并不能总是吃到白米,用一个例子解释:
你是一个平均的日本雇农,有1.5反田地,今年产了2石米,假如税率是四公六民,一下子给你收走0.8石,剩下的1.2石就不够你吃了(每人每年平均要吃1.46石)。这个时候你可以把米按品相分为两类,比如今年米的均价是1贯,1石品相较好的米卖出1.2贯,用其中800文交税,剩下400文买0.5石品相不太好的米(或者更便宜的杂谷),今年这口粮就算够了。再稍稍一打工,零花钱就大大地有了。这种情况就导致品质较好的白米最终会流到上层武士那边,而农民总是依靠品相不好的玄米和杂谷充饥。
最后,讲个与一般认识相反的事:日本绝大多数时候都很核平(划掉,和平),即便作战也是武士之间的较量,极少杀害平民,并且也不会毁堤淹田,因为日本的农业产值之高,打仗本来就是掠夺耕地和劳力(负面案例,织田信长喜欢在别人家作物成熟的时候派军队去抢,好的大名可不要学哦~)。这最终就导致了日本的平民人口总能在很贫穷的状态下不断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32

帖子

1729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9
发表于 2020-4-4 10: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以下内容来自国人创作的日本战国小说《土佐之梦》,作者周元祀。
(知友upset指出这些资料出自《活,在日本战国》驰骋著,应该是小说作者在写作时的参考资料,感谢提醒)
小说的资料——饮食篇
  吃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只有喂饱了嘴,才能去思考。从中国到日本,多少强大的权力,都因为无法填满饥饿的嘴巴被推翻。权力首先要建立在嘴巴上,然后才能建立在脑袋上,只有控制住嘴巴,才能更好的控制住脑袋。战国时代是个物质极大不丰富的时代,原本物产就不丰富的日本,在这个时代粮食产量更是创造新低。在这个时代,人们究竟在吃些什么呢?
  穷人与有钱人的食谱
  我们现在来列两道菜谱:
  一、小米饭、煮萝卜两块
  二、大米饭、两指宽小鱼一条、腌萝卜一小碟、白水煮野菜一盅、酱汤一小碗
  有人可以猜出来这两个食谱有什么关系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两道寒酸的食谱没有太大区别,感觉上应该是一个人某日的早餐和晚饭的食谱。
  实际上,第一个菜谱是战国时期穷人家的早饭和午饭,第二个菜谱则是战国时期富人的早饭和晚饭。看起来,这两道菜谱一样寒酸,可战国时代的人们的的确确就是吃着这样的东西一天天的活下来。吃小米饭的农民,做梦都想像贵族们那样吃上大米饭。
  战国时代的所有生活都围绕着战争,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打仗,打仗又是为了吃的更好。日本是个水稻生产国,几乎全国的农田都在种植水稻,可大米对一般种植大米的百姓来讲,却是奢侈品。
  在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里,山上的山贼垂涎山下村子里的那点大米,便要在秋收的时候下山抢米。农民们为了保卫他们的大米,便拿出全村仅有的一点大米去城镇里招募穷武士来保卫村子,他们能拿的出的招聘唯一条件就是顿顿吃大米饭管够。
  虽然不知道那些没出息山贼为什么不换个富裕点的地方去抢,偏偏死盯着这个穷到除了点大米什么都没有的村子,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时代大米实在是个稀罕物。后来,村里的农民也真靠着这顿顿有大米饭吃的条件招募来了七名水准参差不齐的武士,虽然这七名武士说是为了保一方平安所以不计报酬,但能吃上大米饭对他们多少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毕竟在那个时代男人总是饿着肚子的,能吃饱实在是件不可多得的美事。
  后来,武士们发现村民们将大米都给了他们吃,自己吃的却是小米饭和野菜,于是便将自己份额里的大米饭全给了村里的老幼妇孺吃。
  说道战国时代日本大米的精贵,有个武田与今川两家合力攻打北条家的松山城的故事特别有代表性。
  武田和今川两家合力攻打北条家位于武藏国的松山城,两军苦战多日,北条军水源被切断,眼看就要落城。满以为松山城指日可下的联合军,发现松山城的守城官兵居然在城头最显眼的地方用水洗马,本来饮水都应该成问题的松山城守军,居然还有富裕的水去洗马,这令攻方非常沮丧。最后,双方和谈成功,松山城被今川家和平接受。后来当胜利方问起洗马的事才知道,其实当时城里确实已经没有水了,士兵在城头用来洗马的是大米。他们将用盆装着的大米从马身上倒下去,远远看起来就和用水在冲洗一样。当时的士兵大都是普通农民,他们在生活里很少接触大米,所以远远看去,就算觉得可疑也不会怀疑伪装成水的物质竟是大米。
  当时的时代日本粮食产量之少,甚至不足以供应全国人吃饱,一般百姓要保证不饿死,除了捞海产,就算丰年也要上山挖野菜。加上那时候也不讲究什么进出口粮食,各国都是自己吃饱了算,多出来的粮食就算烂在仓里,喂老鼠喂猪也不会想这出口给外国人换点外汇什么的。
  话头说回来,就是因为大米产量很低,所以这白花花的大米就成了各地领主们特别指定的主要战略物资。农民在地里劳苦一年种水稻基本上就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收下来的大米往往全都要作为年贡送进领主的城堡,自己只能吃小米饭啃萝卜吃野菜,有的农民甚至一辈子都没尝过自己种的大米啥味道。
  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占了东三省,不许一般东北老百姓吃大米饭,吃了就是经济犯。考虑到当时关东军上上下下大都是日本农民出身,估计当年领主们收走大米不许他们祖先吃的记忆还停留在他们的骨子里,如今自己好不容易混上了能吃大米的身份,便反过来小人得志,特别仇视农民吃大米
  正如玉米和土豆的传入使中国人口增长,使日本人勉强能吃饱肚子的东西,是萝卜。
  萝卜刚被引进到日本时只有指头粗细,经过日本农民的辛勤培育,萝卜终于变成胳膊粗细。萝卜营养丰富又易于生长,很快就成了农民的主要食物,即便贵族也对萝卜青睐有加,使之上了贵族的餐桌,而且几乎到了无萝卜不成宴的地步。
  即便是有钱人吃大米,穷人吃小米萝卜,山国日本粮食依旧不大够吃。于是在上古的时候,日本人就形成了一天只吃早饭和午饭两顿饭的习惯,早上到下午要干活,所以一定要吃饭保持体力,晚上是休息时间,加上那时候人们没多少娱乐,只要早早睡觉肚子就不饿了,如此便能省下一顿饭的粮食。这样的习惯不光农民在遵守,上至天皇下至武士,几乎成了全国不成文的规矩,全国上下都在执行不吃晚饭的习惯。只不过,贵族们夜生活比较丰富,所以他们实在饿的不行,还能找点点心吃吃。
  有些条件的日本人吃饭时都是坚持分餐制,每人面前一张小桌,上面摆着三菜一汤一碗饭,就算开宴会也是这样各吃各的。这些有钱人和穷人食谱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吃到一点点荤菜。不过,因为不能吃肉,所以有钱人只能在鱼和贝类上做做文章,这已经是他们能吃到的最奢侈的食品。可奇怪的是,作为岛国的日本,无论贵族还是武士,都不会放开了任意吃海鲜,他们正餐的荤菜一般只会有一条小到只够吃几口的鱼,或者几片腌渍的贝类。鱼和贝类基本上不会同时出现,一餐的荤菜只能出现一种。有钱人始终维持着一荤两素一碗汤的饮食规格,即便是几百年后统一天下的德川幕府将军,一顿饭也只会吃一道荤菜。
  之所以维持三菜一汤标准,据说是因为早期日本贵族忌讳四与死谐音,所以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搞四菜一汤标准餐。
  当然,有钱人偶然也会吃点别的东西换换口味。历史剧《武田信玄》里,北条家统帅北条氏康就曾经在海边享受着海风,吃大锅炖煮的虾贝等海鲜乱炖。
  即便是领主,这样的美味也不是想吃就吃。一般他们在正餐以外想喝点小酒什么的,能下酒的小菜不外乎就是指头细的小咸鱼,或者两块腌萝卜。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忠实执行着禅宗“不妄食”的教规,正餐之外很少吃东西,当然也是没条件吃。即便再有钱,正餐时吃的鱼也只是够一餐吃的,真正的高级鱼和大鱼,只有在婚礼和过年之类的庆典活动时才吃的到。
  后来开开创江户时代的德川家康,即使在统一战国乱世后吃的也还是很节俭,连鱼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腌萝卜就米饭。有此他在家里遛弯,看到几个侍女在抱怨,便过去看究竟。
  侍女们说:“现在的伙食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小菜只有腌萝卜。”
  素以待人温和著称的德川家康微笑着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爱吃,那就不要吃了。”
  从此以后,侍女们作为小菜的腌萝卜就被撤销了,侍女们只能干吃白米饭。
  这个故事在表现家康小气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贵为一国之主者的食谱——米饭和腌萝卜,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战国时代的是日本空前的大混乱时期,粮食产量跌到谷底,武士也经常吃不饱肚子,不少城主也时常要自己下地种粮食,他们的老婆还会带着一些人上山去挖野菜。
  城主活的都那么惨,农民生活就更苦了。在日本,六公四民的税收规格,也就是产出粮食60%归政丄府,40%归自己已经成了常态,这还没算地主的那一份地租。有时候,狠心的领主会把税额订到七公三民,甚至八公二民。岛原农民起义的起因,就是领主在只生产八万石粮食的土地上收取十万石的地租。
  口粮根本不够吃的,为了填饱肚子,农民拣贝壳捞鱼挖野菜,只要是能吃的东西他们都会找来吃——这还不是在荒年的时候。闭塞的日本穷人并不知道海对岸的中国有一种名为“观音土”的好东西,那东西吃下去肚子就能胀的一天不用吃东西,虽然偶然胀会死人。
  饥饿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武士到农民,想吃饱肚子都不是件容易事,就更不要想吃的好了。如果能顿顿能吃到本篇开头列的两道食谱,恐怕有钱人和穷人都能乐开了花。
  打仗的人吃什么
  战国时代的日本,虽然没规定农民不许吃大米饭,可因为大米产量少,于是产出一点也被领主收走,农民基本上是没机会吃到的。正是因为吃大米饭几乎成了特权阶层的专利,所以就有了领主为了招兵,派人扛着大米去募兵的事,当兵没别的优待条件,就是能顿顿吃上大米饭,顺便还能顺便在敌人的领地里抢抢劫什么的来贴补家用。
  后者是要活着从战场回来才有价值,但前者对于等闲吃不饱肚子的农民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于是便有了许多农民为了尝尝自己种的大米是什么滋味,自愿到前线去拼命。后来的江户时代有句流传至今的谚语叫“舍命吃河豚”,战国时代去吃粮当兵的农民却是“舍命吃大米”了。
谁说只有鸟才为食亡?有时候人比动物更会为了两口吃的干舍弃性命的事,还是前仆后继的。
  大米作为战略物资,最重要的用处就是行军打仗时作为军粮食用。
  作为山国的日本交通很是不发达,所以要是和中国军队那样行军打仗还要带着一大堆的锅碗瓢盆就实在是太麻烦了。山地行军,为了保证机动性,最好就是能不带的东西都不要带,所以饭团就成了战国时代军粮的主要形式。
  饭团最大的优点的是便于携带,食用的时候也方便,用不着什么容器和筷子,拿着就能吃,而且还不容易馊掉。制作饭团也很简单,就是将大米用手团成团,在手心里反复压实了就可以。为了使没有味道的饭团吃起来更好吃,有时候里面还要放上一小粒梅子,更高级的外面则要用切成小块的海苔包起来。
  制作饭团的工作多数时候要在战争之前就进行,作为随身干粮的饭团一般是由士兵或者武士家中的女人来制作。做好后用长条的干粮布包裹起来,按照一个饭团管一顿饭,两个饭团管一天的标准再用绳子在干粮包外面打上结,最后斜系在士兵或者武士肩上,这样的携带干粮一般最多只带不超过十天的量。需要食用时,只要拉开绳结,就可取出够一顿饭量的饭团,这倒真是个方便的设计。这种携带兵粮的布袋名为“腰便”。
  除了个人携带的干粮,领主也要制作大量的饭团作为公粮,这项工作经常是领主夫人带着城里的婢女还有武士家的女人们集体义务劳动去做。实际上,战国时代的领主夫人并不是件轻松的差事,她不但要照顾丈夫生活,还经常要带领婢女和武士家的女人们上山挖野菜、捆扎箭杆甚至给砍下来的敌人的人头清洗化妆,不但辛苦和胆大,还要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可是,作为领主的小妾倒好像很少有参与进这些义务劳动的情况,这大概就是因为黄脸婆具有天生的家庭责任感,而狐狸精一般只是保持着得过且过的露水夫妻心态吧。
  这些作为公粮的饭团在做好后,要用干净的草席卷起来,用人力拉的大车运送,随时分发给士兵食用。除了制作好的食物,作为军粮还要准备许多的生米,以备在战争延长时食用。
  在大将下令休息后,士兵们就会找块干净的草坪席地而坐,生起火堆,烧上一些热水,取出一顿饭的份饭在火上烤热食用。有些人喜欢将饭团放在火里烤的焦香,这样吃起来也是别有风味,后来这种烤饭团还成了日本料理中一种重要的主食形式保留至今。
  酸酸的梅子汁渗进米饭中,使饭团吃起来更有滋味,本身就带有海盐咸味的海苔也使吃饭团的人可以把它当小菜吃。另外,包在饭团外的海苔也起到了包装纸的作用,使食用者无需直接接触到黏黏的米饭,把手弄脏,这点很能体现日本人在细节方面的用心。
  梅子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且能杀死逐渐变质的饭团里的大肠杆菌和葡萄链球菌,战国时代的日本人未必知道这点,不过后来的科学证明,梅子放在饭团里着实是益处多多。海苔具有多种营养,又便于晒干食用,将它作为包装纸和便携式小菜,也着实是很高明的设计。
  日本人饭量很小,平时吃饭也只吃到八成饱,一天又只吃两顿饭,两个饭团足够一名士兵保证一天的体力加上那时作战的范围也不大,多数时候只是在方圆几公里内,最远也不过百十公里,关西霸主毛利元就和土豪武田家作战时,两家主城只有不到两公里,实际会花在路程上的时间实在不是很长,所以那些小规模战争经常会在士兵携带的饭团吃完的时候也就结束了。
  丰臣秀吉一生中的两次大规模行军作战,第一次是剿灭明智光秀的西国大回转,一次是消灭柴田胜家的贱岳大行军,两次作战他为了轻装前进都没携带多少军粮。当时秀吉拿出十倍米价的金银作为代价,命令路边的百姓商家各自开仓,将家里的大米全都拿出来煮饭,以在内侧淋了盐水的草袋包裹,用牛马驮着随军前进。一路小跑的军队如果饿了,就伸手进米袋里抄一把盐水浸透的大米饭就着手吃掉。淋盐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米饭不馊掉,渗透盐水的热腾腾的米饭在饿极了的士兵吃起来居然格外好吃。只是在那个还没有阑尾割除手术的时代,不知道有多少士兵在边跑边吃饭的过程中得了急性阑尾炎挂掉。
  当然,饭团只是为方便携带制作的权宜食物,毕竟没有新煮出来的食物好吃。
  一些对食物挑剔的武士不甘心和士兵们同样去吃干巴巴的饭团,他们像上班族那样吃起了便当盒饭。这些盒饭有饭有菜,而且还是热乎乎现煮出来的,放在精美的漆器饭盒里,自然比起饭团要好吃的多。
  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战国时代关于便当的故事,莫过于关原之战时“宰相的空便当”的故事。
  当时隶属于西军的吉川广家当时的官位俗称为宰相,暗通东军的他为了阻挡本家毛利军团下山参加作战,就传令说:“我军正在吃便当,所以无法放贵军通过。”这顿便当吉川军足足吃了一天,毛利军在后面急的跳脚,到最后都没能赶上作战。后来这个事件就被称为“宰相的空便当”,用来形容临时不决,犹犹豫豫的人。
  自然,在当时“便当”这个词还非专指盒饭,“领便当”在当时更不是不吉利的词。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是战国双雄武田家和上杉家的一次没有结果的大决战。双方出动兵力总数超过三万,在一场大战动辄几百人的战国时代,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战略大决战了。
  在此次作战中,武田军采用啄木鸟战术,将军队分为两队,一大部偷袭妻女山的上杉军本阵,八千军队在八幡原布阵准备给上杉来个包饺子。结果,看穿武田信玄计谋的上杉谦信提前下山攻打只有八千人的武田本阵,几乎要了武田信玄的脑袋。亏得这八千人拼了老命扛到援军出现,这才转败为胜。
  作战的时间是早上七点半打到下午,中间双方都没有时间吃午饭。兵力占军队劣势的八千武田军一直没有被占绝对优势的上杉军击溃。分析其原因,除了平时的训练和武田信玄的统帅有方,还有一点不大为人注意的就是,虽然都是百战之师,武田军在体力上没准要优于上杉军,所以即使没吃午饭也还能坚持。
  这秘密就在于,武田信玄平时在部队里大力推广食用易于消化的刀削面,常年吃面食。
  其实当时的日本还没有真正意义的面条,那东西要到明代大儒朱舜水在大明亡国东渡后带到日本来。当时所吃的,其实是据说从唐代传来日本的刀削面,时称馎饦面,也有说是乌冬面的。这东西也很方便,作战休息时,战士们只要抽出刀来,把面团一块块削到锅里煮熟了,拌着咸菜就能吃。
  说起咸菜,据说也是武田信玄大力推广的。当时主要的咸菜品种有萝卜和野菜腌制的。咸菜很咸,切一小块就能下饭,且携带方便、不易变质,还可以保证士兵能够摄取到维生素,实在是行军打仗杀人掠地必备。
  长期吃刀削面加上咸菜,使武田军的体力要大大优于只吃米饭的上杉军,这样一天作战下来,饿着肚子的上杉军体力早就不支,估计还有因为低血糖晕倒减员的。人数上不占优势的武田军却可以凭着早上吃的那碗面坚持下来。
  好吧,其实这只是说个笑话,不过武田信玄在军队里大大推广刀削面和咸菜,也许真的是这个目的也说不定。现在武田信玄老巢的山梨县,刀削面到现在还是本地名吃,有的大饭馆门口还会立块牌子,写着“这就是武田信玄力量的缘起啊!”
  其实,上杉军也有自己的特色携带军粮,被称为“日之丸便当”。
  制作这种日之丸便当很简单,用一种可以装二合五勺(约三百五十公克)名为“面桶”的容器,装上白米饭中间插上一颗小小的梅子,再整个放进“腰便”里,就是一客便当。虽然那时候还不管这种军粮叫做便当,但这大概就是最早的便当的由来了。
  此外,武田军还以味噌作为军粮的配菜。武田军食用的是以大豆、曲、盐、大豆煮汤发酵做成的“野战味噌”,又称“白味噌”。“野战味噌”据说不但配饭好吃,而且还能解除疲劳和治疗胃病。武田的军的“野战味噌”吃了尤其生力气,这大约也是武田军在体力上胜过上杉军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位将味噌作为军粮使用的人是伊达政宗,他所使用的是“仙台味噌”,这种味噌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保鲜期长。后来侵略朝鲜时,几乎所有武将所带的味噌都坏掉了,只有伊达军的“仙台味噌”味道还很新鲜。“仙台味噌”在江户时代成为了伊达家的传统军用味噌,每年要从仙台藩用船运到江户。但是,驻在江户的仙台藩藩士有三千人之多,运输实在是费时费力,后来大家一商量,干脆江户就地取材,于大井的别府里自己做“仙台味噌”。伊达的府邸里成天泛出味噌的味道,于是江户人便称在江户的伊达府邸为“味噌宅邸”。
————————————————————————————————————————
统一回复一下,以上内容是小说作者所写,有知友质疑小米的问题,我又看了一下《七武士》那段剧情,确实是稗子,应该是作者笔误,附上电影截图
《哆啦A梦》里也提过日本古代小米和大米的贵重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7

帖子

1689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9
发表于 2020-4-4 10: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很多回答太夸张了,好像当时的大名都顿顿吃腌萝卜和茶泡饭一样。日本虽然不如中国地大物博,但大名的生活水平还不至于此。在信野吧有位WILLSONMELON翻译过关于浅井家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浅井长政的家臣们送给他三百条鲇鱼(香鱼)、鲑鱼、柿子、松茸、青鹭、大雁等礼物(https://tieba.baidu.com/p/6417177877?pn=2)
永禄四年(1561)二月十一日,长政从多贺大社处收到了两个品类的香水礼物,另从正月七日(年未详)的文书(《多贺大社文书》)中还能得知新年之时供奉于神明跟前的大米也是该大社的所赠之物。或许正月的小谷城,如上述般筹集了大量的稻米供奉神明。而后长政一族与家臣们将其分而食之,以此来祈愿这一年的平安无事。
元龟二年(1571)六月十七日,岛秀宣送来了鲇鱼三百条(《岛记录》收录文书)。此鲇许是取自岛氏领内坂田郡饭村(米原市饭)中的天野川。九月十一日(年未详),自家臣浅见新右卫门处获三尺巨鲑(大阪城天守阁所藏文书)。时值晚秋九月,家臣奉上的秋日佳肴颇丰。九月十五日(年未详),家臣加藤内介进贡木练柿一笼(《加藤文书》),九月十九日(年未详)实性房又接踵而至送来了松茸(旧南部晋氏所藏文书)。
木练柿是柿子里个头较小的品种,而送礼的加藤氏乃坂田郡常喜村(长滨市常喜町)的地方豪族。至今在其子孙住宅中还留着送给过长政柿子的典故牌,该屋西北角依然可见那颗柿树。而松茸虽为赠予长政之物,不过实际上小谷山倒是著名的松茸产地。甚至连后来成为天下人的秀吉在收到浅井郡尊胜寺村(长滨市尊胜寺町)的称名寺送来的小谷山松茸后,都特意回了一封带有朱印的感谢状(旧下乡共济会所藏文书)去。送松茸给长政的实性房的所在地尚且不明,不过对其长政回书一封写道“殊に松茸未だ见及ばず,目を惊かせ别て赏玩极まりなく候”。
二月十二日(年未详),家臣多贺备中守以铁炮射杀青鹭,并将之赠予长政(【9】私人所藏文书)。十月十日(年未详),家臣堀秀治同样用铁炮击杀大雁后将之送至长政处(宫川文书)。两样虽都成了长政的腹中之物,不过他似对由铁炮捕获这点饶有兴趣。品尝青鹭与大雁兴许早已是稀松平常,但若要是由刚开始流行起来的新兵器所猎杀的话就非同凡响了。众所周知在长政的所领北近江内有一处名为国友村,该地在江户时代发展成为了火绳枪的著名产地,说不定上述的猎物还同这国友的铁炮生产有些什么千丝万缕的关联呢。
此外日本大名和高级武士的一项普遍爱好是打猎(貌似也是全世界贵族阶层的爱好)。一般是鹰狩,铁炮传入之后也有人用铁炮打猎。大名之间礼尚往来经常用鹰作为礼物。大名家雇佣鹰匠来饲养和训练鹰,家康的心腹本多正信就是鹰匠出身。狩猎获得的猎物自然是被他们吃了或用了送礼。
九州的萨摩在战国时期就有用铁炮打野猪的记载,江户初期萨摩藩从琉球引进了家猪,形成了著名的萨摩黑豚品种。萨摩藩甚至在江户藩邸养猪供藩主食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32

帖子

1729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9
发表于 2020-4-4 10: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今天更新了一下日本江户时代日本人特别是町人饮食的情况,顺便贴上几个小菜的做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最近看了北岛正元的《江户时代》增加了一部分江户时期农村的情况。由于最近努力奉公,拿了扶持米如下图所示。
我来写一下同时期中国的饮食情况吧,这里要推荐一本书——《老乞大》。该书是元代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较好地反应了元明之际中国幽燕地区的风土人情。
书中写到前往大都贩卖马匹、布匹高丽客商在旅店休息,吃的是面饼和炒猪肉。
“我五个人,打着三斤面的饼着,我自买下饭去。你买下饭去时,这间壁肉案上买猪肉去,是今曰杀的好猪肉。多少一斤?二十个钱一斤。你主人家就与我买去,买一斤猪肉着。休要十分肥的,带肋条的肉买着。大片儿切着,炒将来着。”
具体做法是“刷了锅着,烧的锅热时,着上半盏香油。将油熟了时,下上肉,着些盐,着箸子搅动。炒的半熟时,调上些酱水、生葱、料物拌了,锅子上盖覆了,休着出气,烧动火,一霎儿熟了。”
至于猪肉的价格“你称了三斤面,每斤十个钱,该三十个钱。切了一斤猪肉,该二十个钱。四个人,每人打火、房钱十个钱,该四十个钱。黑豆六斗,每斗五十个钱,该三百个钱。草十一束,每束十个钱,该一百一十钱。通该五百个钱。”猪肉的价格并不算特别高,属于普通食物。
再看一般农家的饮食,商队继续向大都进发,路上受到农家的款待,“教客人们则这棚底下坐的吃饭。淡饭胡乱吃些个。有甚麽熟菜蔬,将些来与客人吃。怕没时,有萝卜、生葱、茄子将来,就将些酱来。别个菜都没,只有盐瓜儿与客人吃。”
这里可以看出与日本一样,一般的农家也是以腌菜、酱为主要配菜。这里没写是什么米,联系书中上文客商请求籴米,应该吃的是糙米饭。
此外也吃羊肉,“我四个人,炒着三十个钱的羊肉,将二十个钱的烧饼来。这汤淡,有盐酱拿些来,我自调和吃。”
而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业的发展,美食越来越多。《儒林外史》虽成书于清初,但距离晚明不远,也可参考。第二十五回南京城内鲍文卿请倪老爹吃饭,“走堂的叠着指头数道:‘肘子、鸭子、黄闷鱼、醉白鱼、杂脍、单鸡、白切肚子、生炒肉、京炒肉、炒肉片、煎肉圆、闷青鱼、煮鲢头,还有便碟白切肉。'”与我们今天的菜色已经很像了。
另外很多朋友习惯用清末到民国的情况概指整个封建社会。然而从清末到民国,国家机器是在逐步失控的,经济发展也是极其不稳的。总体而言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平民吃的好不好实际是看天,如果当年风调雨顺没有大的动乱,那么伙食还是不错的,反之会饿死。
很多人感觉日本战国的饮食单一,一方面是赵元老 @赵学浩 所言,此时日本仍在战乱之中,饮食尚不考究。另一方面日本确实缺乏家养肉畜,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才大规模引进羊,直到今天日本人也不喜羊肉,家猪在江户时期才逐步引进,牛马太重要不可轻易宰杀。不过日本人也吃野猪和家禽,此外一些切支丹大名也吃牛肉。 @不懂战国 不懂老师曾提到过高山重友吃过牛肉锅。
稍晚再补充一点清初日本人对中韩两国饮食的记录。如果可以再贴点日本江户时代饮食的发展。
1644年在明清鼎革之际,一伙儿倒霉的日本越后国商人出海遭遇大风,漂流到了图们江口以北的海岸。他们在此遭到了清朝治下瓦尔喀人的袭击,五十八人被杀的只剩下十五人。但这十五人很幸运地被清朝官吏发现,并先后在沈阳和北京居住了一年多,由于清朝刚刚入关,急于塑造自身上国的形象,对这十五人颇为优待,并让他们经朝鲜半岛回国。这批人回国后,按照惯例向幕府写了报告,是为《鞑靼漂流记》,里面保存了很多清初满洲人与北京地区汉民的风俗资料。本人日语基本还给老师了,再加上原文是侯文体,所以贴的是辽宁大学历史系的《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版本,若有讹误,敬请见谅。
首先猪肉占据肉食的重要地位,这些日本漂流民在北京期间受到较好的招待,所以每人每天都有肉供应,但毕竟只是平民而不是官方性质的使节,所以吃的都是猪肉。此外,当时日本是养鹅的,但恕我寡闻,没听说日本有什么出名的鹅肉料理。
猪牛羊肉都有,此外把肉弄熟再加盐酱调味的做法让我想起了东北老家的烀肉。满洲人喝高粱酒,应该类似东北的烧锅酒。
等他们到了朝鲜吃的就更好了,此时的朝鲜虽然内心思明但毕竟是清朝的属国,再加上此时朝日关系已经恢复,所以招待这些日本漂流民很上心,宴席极其丰盛。可能是为了摆盘美观,鸡和鱼都是整个端上来,而不像日本人习惯细切。吃的还有牛、羊肉、虾、贝,主食则有馒头烙饼点心,这个在今天都可以算是“席”了。而且看叙述中这些越后漂流民吃的很高兴,说明日本的平民阶层对肉食接受度还是很高的。此外朝鲜好像是以牛肉为上品,据说之前有朝鲜使者在日本询问壮牛为何不宰来吃肉,遭到日本僧侣深刻鄙视……
此外,1615年元和偃武后日本国内经济得到了发展,物产更丰富了,此时的烟草也不是单纯被上层社会垄断的奢侈品。在东莱(釜山)对马藩的藩士送给这些归国的漂流民很多礼物,除了酒和食物以外,还赠送他们十斤烟草。
如上所述,此时的清朝应该是按较好的标准供应这些漂流民,但他们毕竟是白身,所以他们享用的食物可以视作当时富裕平民的伙食。总的来说,农耕时代越是在大城市吃肉相对成本会低些,因为市场大可以专门供应。而一般的地主甚至大地主也不可能没事自己杀猪宰羊来吃。而漂流民在朝鲜享受的宴席规格就更高了,结合文禄—庆长之役时朝鲜使节曾抱怨日本伙食不好,看来朝鲜贵族吃的一直不错。
有时间写写江户时期日本饮食的飞跃,今天我们熟知的很多日本料理,都是在江户时期迎来了发展。
终于到了江户时代,其实以我个人的看法,江户时代对塑造日本文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城市的繁荣和交通的发展使得日本开始转化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道路的整修、治安的好转让宗教巡礼、商贸、私人旅行变得频繁。一些早期的共同体观念开始在庶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此外虽然通说日本在佩里叩关前处于“锁国”状态,但实际上日本与满清一样属于贸易垄断制,外来事物一直在进入日本、而除了官方的朱印船还有活跃的走私贸易。伴随着外贸的活跃烟草、甘薯、玉米都传入了日本。味噌成为了最重要的调味品,而用昆布和鲣节熬制高汤的做法奠定了现代日本的口味。
大米依然是最重要的食物,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地区不同阶级的人食用大米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武士阶层自不用多说,如果是江户、大坂的町人,由于这两个城市汇集了大量贡米,粮食交易活跃,这两地的町人经常食用大米甚至食用精米。而农民就很悲惨了,大米要用来缴纳年贡。许多生活在山区或非稻米产区的农民,甚至在新年也吃不到米饭。只能吃小米饭或麦饭。
那么一般的平民大概能享受什么样的菜肴呢,日语比较好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东海道中膝栗毛》。我本人没有读过原文,但有一些国内的日本史书籍截取了该书的片段,列举了一些菜肴。书中的主人公弥次郎兵卫的人带着他的跟班喜多八沿着东海道从江户出发前往伊势神宫参拜。两人在神奈川的宿场,吃的是乌冬面、白米饭、煮鲜鱼;户眆到藤泽的路边旅店里,吃的是板蒸鱼糕、腌姜和大虾,还有酱汤;在藤泽的茶店里,茶店老太婆端上来的是米粉团子,也有茶店供应鲷鱼、海虾、鸡蛋、慈姑等食物。
当然一般的町人日常肯定不能吃的这么豪华,一般的町人会吃两顿,由于大部分町人居住的长屋很小,又为了防火,烹饪一般会比较简单,配菜一般是萝卜和豆腐以及味噌汤。豆腐这种食材有多火?日本人专门撰写了《豆腐百珍》,这里试举几道菜肴和做法,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试一下。
散豆腐——把豆腐用布包住,用石板压到二分之一厚,切成小方块,在笊篱里滚成球形,用高温油炸。(感觉是口袋豆腐)
酥豆腐——用研钵把豆腐碾碎,加入用开水冲成的蛋花汤,再加入用昆布和鲣节、酱油、盐煮成的高汤。把以上混合物加入锅中加水加热,再放入酱油和胡椒。
味噌豆腐——把豆腐压缩到原有体积的二分之一,用纱布包好,放入豆腐总量二分之一的味噌中,腌制一晚后切成小块即可。
八杯豆腐——六杯水加一杯酒煮再加一杯酱油,煮沸后倒入豆腐煮至浮起,然后捞出来盛入碗中,上面浇上萝卜泥和碎海苔。
油豆腐——油炸豆腐,经常作为汤荞麦的配菜,不过江户时代的油豆腐是一种街头食物,无他,防火需要。
萝卜即大根堪称日本的国菜,下面列举江户时代常见的几种萝卜料理。
萝卜饭——据说流行于越前,洗米加水放置半小时,米和水的比例为1比1.5。萝卜去皮,切成5毫米的方块,过水,再切成细条。将米和萝卜条混合,加盐后一起煮到米饭熟了即可。
萝卜杂炊——就是在生米里加上磨好的萝卜泥,加盐煮成粥。
炸萝卜——把萝卜切成长条去皮,用芝麻油炸,炸到中心部位略硬时取出,浇上萝卜泥和酱油。
鱼的话,鲷鱼依然是最上品。鱿鱼、鳗鱼、章鱼、沙丁鱼、鲭鱼也很受欢迎。而鳗鱼据说能增加男性力量而受到江户子的青睐。由于鱼获的增加,沙丁鱼在一些地区成为肥料。萨摩人在入侵琉球的过程中引进了家猪。野猪和马肉还有熊则会被做成火锅。
作为对家庭厨房的补偿,江户的路边摊登场了。所谓江户三味者,荞麦面、天妇罗、握寿司是也,这三者最早都是流动摊贩在售卖。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冬天一般吃汤荞麦面,用柴鱼片熬汤,加上二分面粉八分荞麦做成的荞麦面,还可以搭配鸡蛋和油豆腐等配菜。此外由于食用油的产量增加,炒饭也是颇受欢迎的食物。油盐炒饭上浇上豆腐、酱油就是极好的宵夜。江户人夏天喜欢还喝糖水,不是广东人的糖水,就是加了糖的白水,一杯的价格大约4文(看来糖还是比较奢侈),与之比较一碗荞麦面大约16文。伴随着城市的繁荣,追求美食不再被视为一种粗俗的行径。1643年也就是甲申之变的前一年,第一本庶民饮食手册《料理物语》刊行。
不过,此时的日本依然是个农业国,农民依然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大约八成多),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税负如何?
江户时代通过检地形成的新型农村,其主体由小农构成,小农拥有年贡负担地“高请地”的持有权。一般情况下,他们被称为本百姓,祖祖辈辈依附于土地,并且世代相传。
江户初期的村吏多为在地的前朝名主和浪人。村吏首席(关东地区称“名主”,关西地区称“庄屋”)领导组头、年寄等村吏处理村政。这些人大多与江户初期的村吏一脉相承,在土地的所有以及山林、水资源的使用上拥有优先权。
当检地确定好一村的石高,再乘以一定的租率“免”,便可得出该村的贡租额。贡租额一旦确定,领主便会向村子下发年贡租额文书“年贡割付状”。村中大小农民聚集起来,无论身份贵贱,一律按照土地收获量“持高”来分担贡租。不过实际上,很多村子的相关事宜都是由村吏一手包办。江户初期不识字的农民很多,这些农民会把自己的印章委托给村吏来缴纳年贡。这样一来,村吏很容易徇私舞弊、在年贡上做手脚。幕府直辖地的最初租率为“五公五民”或“六公四民”。此后,该租率逐渐变为“四公六民”,至1728年(享保十三年)又提高到“五公五民”。一般来说,大名领地的租率要高于幕府直辖地,但有些答主夸张了,租率高达“八公二民”是非常非常极端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
一般情况下,租率按照每年的收成来确定,这种方法称为“检见法”。但江户中期以后,各地开始施行“定免法”,取过去几年的产量平均值,以此定下五年甚至十年内的租率。 贡租以水田年贡为主,旱田租率一般低于水田,因此很多旱田会以大豆及其他农作物来代缴年贡,或直接缴纳货币。还有很多地方不论水、旱田,直接用货币缴纳三分之一或一半的年贡。在山村中,很多地方直接用货币缴纳全部年贡。
幕府天领的百姓要活得舒服一些。因为各藩的税率要更高些。此外,幕府规定年贡米为一俵三斗七升,但有时年贡米的基础上会加上口米、込米、欠米等附加米,因此有时一俵贡租会提高至四斗以上,远远超出一开始的租率。
一般而言名主、村吏有时可以吃到大米,中农以下的农民主要以杂菜粥——用麦子、粟米、稗子中掺和切碎的蔬菜、萝卜煮成的食物为食。在山地地区,只能吃稗饭、荞麦。在离海较远的山村,只有在盂兰盆节、正月或者农忙季节,为了“补充精力”才能吃到鱼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56

帖子

1530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30
发表于 2020-4-4 1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读《单身赴任下级武士的江户日记》,酒井伴四郎跟着他叔父去日本最大豪商三井家,讲授“衣纹道”,即有身份的武家大名和武士穿适合自己身份和场合的服饰的学问(酒井叔侄在和歌山藩时就是负责这个的)。演练完之后,三井家招待了他们一顿饭,菜色如下:


鲻鱼味噌汤,鱼糕,什锦拼盘(芋头、栗子、山药、鸡蛋卷、鲻鱼刺身、扇贝、生海苔和萝卜),酒,鱼糕味噌汤,米饭和下饭菜(芹菜、香菇、鱼糕和面筋)。临走时还送了果子(米粉点心)当谢礼。


【吸物としてぼらの味噌汁、口取肴は蒲鉾、寄せ物は芋、栗、なが芋、玉子巻、ぼらの刺身と貝柱に生海苔と大根があしらわれていました。それらを肴に酒をしたたかに飲み、最後に蒲鉾の味噌汁、平皿に盛られた芹、椎茸、蒲鉾、麩で飯を食べて、菓子の土産まで付いていました。】


伴四郎吃得心满意足,回家后在日记里说吃到了“盛宴”其实按照现在的日本餐食标准来看,这顿饭也是非常丰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36

帖子

1714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14
发表于 2020-4-4 11: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通化
因为古代物质真的是很匮乏,而日本尤其的匮乏,如果想了解日本战国的人文风貌建议去阅读一下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虽然这是一个奉公出征的日本右翼作家,但是他的时代小说真的是一绝,明治天皇、太平洋战争、德川家康,他的这三本书也是曾经被誉为了解日本民族的三部曲。
好,话说远了,撤回来,我记得在德川家康里记忆最深的一幕是德川家康小时候训练,一天三餐只能吃炒米,看着自己师傅吃的东西流口水,自己师傅吃的什么呢?一个加了梅子的饭团,上面放了个小鱼干,师傅还洋洋得意的给年幼的德川家康说好的东西就是要给家臣吃才能够收买人心,我觉得从这一幕当中,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就可见一般,要知道当时还姓松平的他生下来就是三河(相当于国内一个县)最大领主的继承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