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2-19 08: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我个人的分析是日本有危险(非常大!)。但关键信号还未出现,可能很快出现。
今天中国疾控中心发出一篇重磅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这是一篇最接近武汉当时真实情况的文章,信息量巨大。
他们回溯了所有七万例发病者来推算发病日期,把武汉分成5个时段,我们只看前面3个时段。1月1号之前,1-10号,11-20号。
1月1号之前潜在患者104例,1-10号潜在患者增加653例,11-20号潜在患者又增加5417例。可以看出最关键的爬升期是11-20号,一下增加近10倍,有6000患者的时候,任何城市都无力回天。
我们看这个很有意义的图,患者被感染后,先有3-7天的潜伏期,然后发病期到确诊期再有大概7天,任何国家都是这样流程,中国日本美国都一样。
可以认为日本现在在1月5号59例以后,20号以前的一个日期(只看国内,不算邮轮上的)。这个期间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无新增病例事件。日本现在就在其中一个点上,潜伏病例有多少呢?200-1500,我们只是预估,只是做一个印象,城市不同大小,生活习惯不同,不会一样的。
但什么是一样的?检测能力,橘色的线,线性增长,感染者,蓝色的线则指数增长。
日本肯定一样,他的确诊速度不能说比武汉这边差,但绝对也没快到哪去!第一个死亡的病例是在死亡前一天才被确诊,电车男是自己发烧扛了好几天,又转诊好几个医院后才给确诊的。所以这个图,对日本同样差不多!
所以目前日本的潜在患者一定是在指数型增长!如果没有采取任何隔离措施,比如说像日本目前这样的仅强制隔离确诊者,聊胜于无的戴口罩在家办公号召,那么这个蓝色的指数线会在几天之内达到想象不到的高度!看到了吗,什么时候那条蓝线变化了?1月23号。那天发生了什么?武汉“断然”封城!没有强干预,这个蓝线不会变!
日本医疗机构就算再多,也无法接诊这种指数级增长的患者。中国人信不过小医院,出了问题往大医院跑,所以武汉发生了什么?三甲医院很快拥塞,发病患者自行在大医院间转来转去。
日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日本人生病了先去小诊所,小诊所搞不定了推荐进入大医院,在指数型增长的问诊面前有用?小诊所分诊模式首先是时间上的更加延迟,发病到出现确诊报告,可能比武汉还要慢,这造成多一段时间的指数增长。
另外,更重要的是,小诊所的医生普遍没有新冠的防护措施,那么造成什么?新冠患者感染医护人员,这在新闻已经出现,而且不是孤例!医护发病后关闭医院,会造成日本的医疗体系处理能力很快萎缩,那么患者去哪里?国内的三甲医院处理患者基本是流水线操作,日本的大医院可以做到直接处理如此多的患者吗?我打个大大的问号!床位资源都在小医院那呢,敢住新冠病人?
看看这张表,中国医护人员感染情况,这是三甲定点医院的情况,日本小诊所医生自认为可以做到更好?
我们看日本大医院的隔离床位,有其他回答说1800,真这样就麻烦了。现在已经确诊了五百多了,是不是已经耗掉了三分之一了?新的隔离床位怎么来?指数增加还是线性增加?
所以我第一句话说的关键信号是什么?当新闻报道日本诊所出现大量不明发热的接诊时,说明日本无力回天了。
因为这个时候患者会1,转诊到大医院挤兑本不多的病床资源,2,感染诊所医生,3,重症患者抢占隔离icu病房,轻症患者只能进入普通病房,和其他患者交叉感染,4,大量转诊患者最终无法入院,在医院门口交叉感染,回家感染家人
相对来说,不做隔离,新加坡做的好多了。首先他们刑侦般的找到所有的传染链,没有放过一个初始传染源,其次,他们关注医疗资源的储备,所以我相信,他们是真的内紧外松,因为他们掌控着什么时候开始做隔离的节奏,而日本没有掌控这个节奏,甚至可能没有这个选项。
日本做了哪些实质性的事情?——声称增加了检测棒的产能。假设真是这样,检测棒够用,如果不做隔离也没有找到所有的感染源,敢问会改变蓝线那个指数型增长的曲线吗?再想想那个蓝线的转折是怎么产生的。检测棒还是有用的,至少不会出现快死了还无法确诊,但确诊了没有病床又怎么办?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