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10-8 19: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1,高目深鼻双眼皮是智人祖型,除了白人之外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原住民同样是类似相貌。
2,东亚人眼窝浅,眉弓不发达,单眼皮的性状是适应寒冷气候进化而来,属于特例。
3,日本混有大量原住民绳文人的基因,因此深目高鼻双眼皮的比例多于中国韩国,因此看起来比中韩像欧美人。
具体论证如下:
1,深目高鼻双眼皮并不只是白人的特征,而是智人走出非洲的基本型。
智人祖型,双眼皮,深眼窝,眉弓发达
上图是是Human Phenotypes网站推测的所有智人的祖型,双眼皮,深眼窝,眉弓发达,以及进化路线图。其中北亚黄种人写明了是受北亚寒冷冬季影响。这个网站把各地居民照片上传合成所得出的正面平均相貌,下面还会用到。
除了典型的东亚大陆黄种人之外,世界各地的其他人种大多为双眼皮、高鼻根、眉弓发达的基本型。只不过离赤道越近,鼻翼越阔,使鼻梁变矮,再加上矮黑,所以并不美观。白人的几个亚种(北欧诺迪克、中欧阿尔卑斯、南欧地中海和中东)以及与白人大规模混血的中亚人种大家相对熟悉,我就不举例说明了,这里只列出其他大家不大熟悉的人种。下面的例子里右下角有标注的为Human Phenotypes正面平均长相,其余为我从google上找到的其他角度的照片。
a,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他们被认为是创造印度河文明的人,大概4000年前开始逐渐被从伊朗高原南下的印欧语系雅利安人征服,北印度被雅利安人逐渐融合同化,使用印欧语,南印度仍使用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
b,印度洋上安达曼群岛土著,他们被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群,标志性Y染色体D。
c,尼日利亚班图人。班图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黑人,特征y为E-V38,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自然选择出阔鼻翼,导致鼻子不那么高,这里注意其双眼皮与眉弓。
d,俾格米人,Y染色体B,生活在西非热带雨林,体型矮小,平均身高不到1.5米。
d,澳大利亚土著
e,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
以上是没有或很少与大陆黄种人(指长江以北的传统黄种人)混血的人种,以下列举与黄种人有部分混血但仍然保留双眼皮、高鼻梁、眉弓发达性状的人种。
甲,台湾原住民。南岛语系,标志性y染色体为O1,注意其明显的双眼皮、发达的眉弓与眼眶。这也是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汉人混血产生的明星像混血儿,符合现在的审美。
乙,藏族人。藏族是第一批出非洲人的后代(Y染色体D人群),和后来出非洲并在长江以北寒冷气候下进化出黄种人特征的Y染色体O3为主的前汉藏人,在发羌入藏之后混血所形成。前者可能保留相当部分的智人祖型深目高鼻双眼皮的特征。
藏族演员蒲巴甲和歌手阿兰。
藏族人可能是同样是风比较大的缘故,双眼皮不大明显,主要保留了祖型高且直的比例,与下图柬埔寨人相反。
丙,东南亚人。黄种人南下与原住民的混血
前两张图为柬埔寨人平均相貌,后两张为摘自 @石头布 专栏中的柬埔寨小朋友。
2,东亚北亚黄种人眉弓不发达,单眼皮,浅眼窝,是适应寒冷气候而进化出来。
智人祖型的高鼻梁深眼窝能更好的保护眼睛,打斗的过程中被一拳打在眼眶或鼻梁上远远比打在突出的眼球上造成的伤害小。但是在寒冷环境下,深眼窝会产生窝风的副作用,导致眼睛失去更多的热量。具体可以参考 @石头布 的专栏。
另一方面,寒冷环境导致更明显的单眼皮形态。影响单双眼皮的形态有三组基因:
2 a,眼皮和睑版(眼皮内层)的结合度,显性性状提睑时内层肌肉会把外层皮肤提起来,从而在外侧形成皱褶,是为双眼皮。隐性性状则只会提起内层,如下图所示。寒冷环境中眼皮脂肪更多的隐形性状自然被选择下来。这是狭义的单眼皮基因。
b,内眦褶大小。内眦褶又称蒙古褶,指遮盖内眼角的皮肤。即使是双眼皮,如果内眦褶发达,会使内侧双眼皮不明显,类似单眼皮,是为“内双”,如下图B。显然,在寒冷或风沙环境下,内眦褶发达能起到遮蔽风沙和保温的效果,更有利于生存。黄种人大部分都有或多或少的内眦褶,这也是为什么双眼皮是显性性状,但是看起来似乎单眼皮更多的原因。
c,鼻梁高低。“内双”的同学可以试着用手把鼻根往上拉,看看双眼皮是否更明显。
总之,东亚黄种人人的眉弓、鼻梁、眼型是特殊情况下(北方寒冷气候)进化的产物,而世界上其他人种大多无此性状。有人可能会问北欧人为什么是双眼皮+深目高鼻?回答如下:
a,北欧虽然纬度高,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并没有东亚大陆内部气候寒冷,如下图所示。
b,欧洲末次冰盛期(LGM)整个北欧被冰盖覆盖,人类撤退到欧洲南部。目前的北欧人主要是由LGM之后北上的狩猎采集者(Y染色体I1),加上很晚才从印欧语系大本营北上的日耳曼人(R1a1a)混血组成,并未经过严寒洗礼。而黄种人在LGM时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所经历的严寒则严酷的多。
c,即使是白种人,也是南方地中海人群和闪族人(比如阿拉伯人)比北方诺迪克人群深目高鼻明显的多。参见[文明冲突]高鼻深目的地中海人:凹鼻浅目西北欧白人_国际观察_论坛_天涯社区(文中分子人类学部分并不正确)。
d,在北美洲最寒冷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其眼睛鼻子与东亚人非常相似,实际上就是黄种人,而其他印第安人比如南美洲印加人的后代则不那么明显。
3,日本列岛原住民为绳文人,他们与上面各种原住民一样,保留了深目高鼻双眼皮的祖型特征。阿依努人是绳文人的直系后代,甚至曾被认为属于白种人。下图为维基百科上日本东京博物馆里绳文人的塑像
绳文人处于狩猎采集阶段,大概自前10世纪开始,农业民族弥生人逐渐从东亚大陆迁徙到日本列岛。弥生人与中国人长得很像,单眼皮,面部立体感弱。
日本人是绳文人和弥生人混血的后代。二者所占比重如何?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分子人类学的知识。时间和篇幅所限,我先说结果,以后有机会再科普分子人类学。
上图是东亚各人群Y染色体dna比例,与日本各地Y染色体比例,可以看出,越往东北,D比例越高,而北海道直到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才逐渐开始被和族殖民,目前也是阿依努人最后的栖息地,D2为绳文人基本上是学界的共识,此前广泛分布在日本列岛,目前只有阿依努人为其未被同化的遗民。
A 2007 study by Nonaka et al. reported that among a total of 263 healthy unrelated Japanese male individuals born in 40 of the 47 prefectures of Japan, but especially Tokyo (n=51), Chiba (n=45), Kanagawa (n=14), Saitama (n=13), Shizuoka (n=12), and Nagano (n=11), the frequencies of the D2, O2b, and O3 lineages were 38.8%, 33.5%, and 16.7%, respectively, which constituted approximately 90% of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在历次研究中,D2大概占日本的40%左右,O2b和O3分别占35%和%18%左右,三者总和超过80%。我比较赞同的一种假说是,O2b主要是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系人群,是高句丽人的主体,也是弥生人的主体。日语由弥生人从中国东北经朝鲜半岛带入日本。O3占汉人的80%,是汉藏语系的标志性y。
绳文人的父系占日本的40%,其母系的比例应该会更多。原因在于,少量文化技术发达的移民与相对落后的原住民融合,并同化其语言,一般情况下移民的父系会占绝大多数,而原住民的母系占大多数(原因自己想)。比如目前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的父系差别不大,而母系差了大概一半,南方汉人很可能是北方汉人南下征服同化原住民的后代。类似的例子还有西班牙征服印第安人,目前拉丁美洲的混血人几乎全是欧洲父系印第安母系;黄种突厥人从蒙古高原一路打到小亚细亚,目前的黄白混合的突厥人大部分都是黄种父系+白种母系。日本的原住民父系能占40%,母系只会更多,加起来应该会有一半以上。只是母系的线粒体dna与种族语言文化联系不如父系y染色体的联系那么明显,因而不好估算。
总之,日本保留了大量原住民的基因,高鼻深目双眼皮的比例比纯黄种人中国人高,因而看起来像欧美人。当然毕竟不是和纯白人混血,日本总体相貌水平不如新疆中亚土耳其人。我个人到不认为日本路人水平会明显高于中国人,只是日本帅哥美女的比例应该比中国高不少。
总体来说,日本人像下图鼻子长且高的比例较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