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4
7190
1万
商家A
使用道具 举报
0
1058
1686
小学五
1166
2328
小学六
1977年3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得出结论:日本电子产业的成功,是在美国倾销的结果。而为了保持美国电子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必须介入这次争端。美国政府认同了SIA的立场。一场美国政府主导的围绕芯片产业的产业战争,就此开始。
1982年3月,美国商务部表示,将调查日本的芯片商对美国的廉价倾销。日本通产省马上下达了出口指南,要求自动减少对美出口,自动提高对美出口价格。而到了6月,美国司法部告知日本通产省,他们正在调查日本厂商用卡特尔等手段在美国市场上限制数量,提高价格。总之,无论日本厂商怎么做,美国都有借口打击。双方成立了一个高科技工作小组,于11月达成了《关于原则问题的协议》。
到了1985年春,美国芯片业相信,假如政府不迅速采取严厉措施,整个芯片业将在与日本的竞争中消亡。SIA经过激烈争论,一致同意对日本采取激烈行动。1985年6月,SIA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日本电子产品的倾销提起了诉讼,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起诉。起诉中把矛头直指日本政府。
在一连串的压力面前,日本政府开始后退。1986年9月,两国签署了《半导体条约》。主要有以下规定:1)日本政府不仅必须停止在美国市场的倾销,而且必须停止在其他市场的倾销(为美国占领其他市场开路)。日本厂商必须保留详细的成本记录,以确定“公平价格”。日本厂商可以高于但是不能低于“公平价格”。2)美国企业将获得日本20%的市场份额
1992年,美国芯片产业重新获得失去的市场份额,与日本同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出口国。同时,在日本市场20%的目标得以实现。1993年,美国取代日本再度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出口国。1994年,为了摆脱美国加在日本芯片业身上的枷锁,在条约即将到期时,日本贸易大臣抢先宣布这个条约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美国却宣布延长这个条约,最后则是在原条约基础上签署了新的条约。
这场产业战争,从议题,到时间,到方式,全都由美国确定。美国还利用市场武器,大量培植对手的对手。在90年代中后期,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芯片和电子产品,开始大规模涌进美国和世界市场,对日本构成全面挑战。而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电子零配件价格飙升,不得不将零配件生产转移到海外。日本财团内部的传统产业链就此断裂,日本电子产业作为整体从此风光不再。再后来,漫长的经济衰退,使得日本的电子产业江河日下。进入21世纪,不仅芯片产业,日本整个高科技产业都被美国远远抛在后面。索尼、三洋等都在亏损中挣扎求生存。
990
1544
1079
1830
1060
1766
在数控机床普及以前,机械加工是十分困难的,全是手艺活。加工直线还勉强能凑合,加工曲线就困难多了,先在工件上画上线,然后操作工按照画好的线,操作两个分别控制横向和纵向的手柄来控制刀具的走向从而切削出所需要的轮廓。 轮廓是这样,变化的断面怎么办呢?变化激烈的只有先做木模或者石膏模来进行仿形加工,高低差不大的就先做特殊刀具来加工,而制作特殊刀具更是技术活中的技术活,非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不可。当时要培养一名能够独立操作的机械工人起码要5年以上的时间,而要培养一名能够独当一面,根据图纸来确定加工工艺及流程,制作所需要的特殊刀具的机械工则没有10~15年以上的磨练根本就不可能。 但计算机泡沫化了以后,一切都变了。廉价的计算机使得原来一直停留在大企业的数控装置成为了可以普及的东西。数控的理论很简单,但在没有通常称为 CAD/CAM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的支持,仅靠手工编制数控机床的运行命令是一个足够使人神经错乱的工作,所以数控机床在问世以后的多年里始终无法推广。但是泡沫了的微机加上CAD/CAM软件,使得为数控机床编制操作命令成为轻而易举的工作。原来培养一个熟练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现在随便从哪个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乡下孩子,哪怕他从来没见过电灯都没关系,有个把月的时间足够教会他认清所有的按钮和按动这些按钮的先后顺序了。 当然,数控机床的操作远不止按动按钮,但只要会按动按钮就能够做出来“和那个东西相像”的东西。“像那个东西”并不是说“是那个东西”,更不要说比那个东西还要好,但是不要忘记,原来可是光教出来一个会做“像那个东西”的人就需要好几年!
1301
2374
972
1497
小学四
1122
1870
1188
2307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