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文化圈”除了中国只有日本还在了
汉字文化圈:指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曾经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文化、习俗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包括未归还的琉球)、朝鲜、韩国、越南东亚及东南亚等。 他们在历史上曾受中国皇帝册封或曾向中国朝贡。
在 2017年10月,韩国宪法法院宣布,为迎接“韩文节”(한글날),其徽章上的汉字 “憲“ (即繁体的“宪”)将换为用韩文“헌법”(宪法)二字。韩国脱离了汉字文化圈。
越南也早早额为了证明自己曾经不属于中国,换上了自己拉丁化的文字。
在二战后,美国建议日本废除汉字,使用日语罗马字。但日本人罕见地拒接了美国意志。认为“汉字是日本国家的文化根本,必须与天皇制度一起保留。”就这样,日本成了除中国之外世界上唯一一个保留汉字的国家。为什么日本要这样“执迷不悟”呢?
文化圈内的国家,一开始自己国家最初额文字都是来自于中国。
汉字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呢?
大概是在弥生时代,这个时候中国正好是秦汉时期。那时候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在太无聊,只好研究长生不老,所以让徐福跨国大海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的仙丹。汉字也在那个时候传入了日本列岛。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徐福他们带来了大陆先进的农耕文明,给日本列岛带入全新气象。
真正大规模的汉字传入有赖于隋唐时佛教的输入。
《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典籍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正式传入日本的。
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六世纪初,百济向日本派出多批儒生和僧人传播儒学和佛教。六世纪以后,日本上层普遍信仰佛教,从那时起,为了理解佛教,日本的精英才开始自觉学习使用汉字。到了八世纪,中国进入了盛唐,日本人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才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得益于大量遣唐使和留学僧的奔走。
但在近代以来,汉字与汉字文化圈的诸多国家一样,一同跌落进入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相互撕咬的漩涡之中。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为脱亚入欧的典范,对汉字的态度也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二战时期的战败,比本就要接受西方强制观点的改变,而要提到改良日本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到汉字。明治维新的最初几年,废除汉字的声音不断翻涌,日本精英甚至把日本的落后直接和汉字挂钩。
日本人之所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倚重代表旧时代的汉字,是因为汉字和汉语一开始即担负起了文化和智识的功能,日本固有的和语反而丧失了表达抽象和复杂概念的能力。近代大量高密度的新知识涌入时,刻意使用原始的和语并不利于他们快速吸收新信息。
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日本人能坦然接受自己被中国影响的事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美国“问与答网站”Quora上,有网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位美国网友表示,这与日本早期的经济成功和文化出口有着莫大关联。
日本人十分擅长文化输出。尽管绿茶、筷子、汉字和汉服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西方人却把它们当做日本的。对此,不少日本人一般都毫不避讳地坦承:“是啊,这些都是我们从中国借来的,但我们做得更好。”
相比承认中国影响力的日本人,韩国人和越南人却一直在努力想要“摆脱”中国痕迹。他们拼命试图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认同,甚至声称“一些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来自他们国家”。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虽然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友好,但是,日本并不介意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保留下来。不仅是汉字,很多日本人生活中的小细节中,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1946年,日本当局公布1850字的《当用汉字音训表》,一举将法律条款、公用文书和媒体用语纳入了国家规定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的轨道。随着汉字输入计算机这一技术难题的解决,认为汉字很难适用于印刷、通信的观点不攻自破。1981年,汉字的地位终于盖棺论定:“我国(指日本)长期使用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是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最有效、最适合的表记文字,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充实。汉字的造词能力强,语义明晰,但用量过大会导致表达与理解上的误解,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把我国的文字标记变得更加丰富与优美。”就这样,日本成为昔日域外“汉字文化圈”中唯一保留汉字的国家。
<div class="pgc-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