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Hi~登录注册
查看: 593|回复: 1

古人的住宅什么样(日本篇)

[复制链接]

6450

主题

6965

帖子

1万

积分

商家B

Rank: 6Rank: 6

积分
15066
发表于 2018-11-14 03: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之前的文章我们已经泛泛了解到古罗马与古希腊平民的住宅式样,尤其是罗马帝国时期颇具现代居所风格岛屿式公寓给读者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当然美中不足的是之前几篇文章有点戛然而止,很多问题还没有说透,在虚心接受“公众号”许多设计及文史爱好者的意见后,鄙人自罚于诚品书店三天,故而做出以下决定:


  • 从此篇文章开始我将改变配图风格,大部分插图及说明图均由自己制作,网络图片引用将更加走心,图文对应,严扣主题。
  • 文章排版将作出改变,但具体何种改变目前尚未决定,也许最近大家会看到鄙人如精神分裂般地用各种排版形式设计文章,所以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或是私信反馈阅读感受。
  • 文章将更多引用一些专业学者的较为权威的著述,同时会在合适的时机将一些不错的关于设计或是文史领域的书籍介绍给大家。
好!立完远大的志向后,我们开始正文。。。。。。
对于各位读者及我本人来说,能够了解日本古代建筑最直接的渠道就是黑泽明的电影和宫崎骏的动画了。《乱》中层峦叠嶂般的天守、《龙猫》中乡间零散交错的木屋,我们浸润在那高度艺术化的雄伟亦或是惬意之中,而往往忽略了真实的,生活在城市一角的那些大多数,他们才是一个时代的亲历者与创造者,也许生活在拥挤城市的人既没有雄伟迤逦的宫殿,也感受不到那盎然的自在与欢愉,但却小心认真地生活在他们自己创造的一片小天地中。今天鄙人就带大家探寻一下这片“小天地”——从安土桃山时代延续到昭和的长屋。
近江、近畿、关东、东海道及尾张地区自古就是日本岛人口集中的地区,时至今日,这些地区分别进化成了全球有名的城市带——大阪城市带、名古屋城市带及东京城市带。能形成城市带的地方自古就有许多优厚的自然条件以及人,很多人,多到什么程度呢?江户(18至19世纪中叶)时期的城市市民住所面积为人均两块半到4块榻榻米,什么概念呢,一块榻榻米相当于1.62平米,也就是说,当时居住于城市的市民人均使用不到8平米的起居面积,那么一个典型的5口之家往往要挤在一个不足60平方的空间内,十几户这样的空间排列叠加,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要讲的长屋。(当然,在远离这些拥挤城市的地区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居所建筑形式,但这些内容我们以后讨论)

街巷的两旁皆由鳞次栉比的商铺组成,而位于商铺后方的街区就是长屋的天下了


日本城市居民的住宿条件直到明治维新过后才得到有效改善,首先体现在住宅面积和院落面积的扩大

在德川幕府治下的江户城内,长屋一般都为一到二层,由开间2.7m、进深2间(约3.6米)的房间横向排列而成,临街房间有的会产生有工艺作坊商业形式。一旦有商铺,住宅将会被分割为前室和后室,或是楼下做经营使用楼上做起居使用的形式。巷弄中的长屋都配有一般服务性设施,如巷弄端头路口的水井、公厕、晾衣架及垃圾场,道路中央的排水渠以及公共澡堂。一般以公共设施集中的路口作为一个街区的中心,这里会驻扎商贩摊位,商住两用的房屋也较为集中。



到了昭和时期随着自来水系统的普及,家庭住宅内部一般会在建筑背面增盖一间仅能容纳一人的淋浴间,房间顶部依然保持单面坡屋顶的形式,以便排水。










长屋的入口通常是日本城市家庭的门脸,标志着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其实通过这种住宅门脸区分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方式是贯通于人类住宅历史的),所以气派的“家门”往往要略高于防盗格栅或是玄关,其制式也因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兴趣喜好而定,一般而言入口顶部都会以类似于中国古建“硬山顶”的样式锲入建筑,瓦片一般与屋顶保持一致样式,个别人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但无外乎砖瓦与木片瓦间的抉择。(但对于一个盛产竹材的国家来说,竹瓦却鲜有人问津,这涉及到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与弥生时代先民的建筑方式,这些内容我以后再讲,先挖个坑)入口的地面通常以青石板或是抬高于地面的木地板铺就(如下图,红色填充标记出来的即是木地板搭建的入口),这种连接户内外的“共享空间”(即长屋的门厅)也经常作为家庭作业或是亲友间推杯论盏的理想区域。

连接室内外的“门厅”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类似读书看报、剥葱捣蒜的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

江户时期的都市人家往往不会配备什么大型固定家具,家里固定空间就是供奉祖先物品的凹龛和大量由移门所遮挡的储物格。与同时代中国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当时的日本人会把暂时不用的家具收纳到储物间中,直到需要时再搬出来,所以室内空间除了院落门厅以及厨房浴室是稳定的空间外,其他空间只要随着家具布置的改变,其空间功能与属性也会随之改变。时至今日,日本的设计师依然非常重视多功能空间和储藏空间的巧妙设计,这也许就源于祖辈生活中留下的基因记忆。

随便干点什么......


用来睡觉


用来吃饭


用来看书

一个空间可以演绎出诸多不同的形态,这种灵活变幻的空间利用方式直到家庭用电的普及才得到改变,因为电器的使用需要固定的点位,所以大正乃至昭和时期的日本人家经常会沿着墙面将各种电器摆放成半包围的样子,配合着墙面的白色涂料和移门的蜂蜜色木框,在视觉上显得凌乱且奇怪。
与中国传统建筑一样,日本民居在大正(1912——1926年)之前的漫长时光都采用了木构搭建,如果你置身于江户时期的都市人家中,你抬头所能看到的应该就是当时全世界最好的抗震、减震结构。长屋的木结构从侧面观察非常类似于中国古建中的穿斗式结构,但又与其存在 一些差别。在我国的穿斗式木构是不存在大梁的,而长屋则有一根大梁贯穿于整个建筑内部并搭载在一穿枋的位置上,这样做的优点是强化了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缺点则是限制了室内层高。屋顶则有类似“望砖”的结构,该结构背安装与瓦片之下,有进一步防风防雨的作用。

图片中间的即是长屋的主梁,而固定主梁的类似于一穿枋的木构则搭载与凸出墙体的半柱之上

不同于古希腊的“井”字楼板结构,日本长屋所搭建的楼板都是取材自高大松木或杉木,这些木材致密、轻盈,能有效防止白蚁蛀蚀。上一期所讲的希腊“井”字梁是因为巴尔干半岛缺乏高大木材所致(别跟我说橄榄木,在当时橄榄木的价格是超越大理石的存在,没什么人用得起),而日本就不同了,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使得日本民居都用得起“大料”,楼板底部由数根横列的大梁构成,大梁之上搭载密集的木质龙骨作为地板的承重结构,整个楼板可以说是十分“豪气”了,阵列感十足的楼板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本土装饰风格,就如伦敦的loft对蒸汽朋克风格的可以保留一样,这些赤裸的木构成为了东京商业体中靓丽的风景线。

东京的咖啡店一角,咖啡店顶部保留了大正年代的木构架作为店内的视觉中心

时过境迁,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长屋”这种统治日本各大城市300年的住宅建筑也逐渐销声匿迹,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大更舒适的公寓成了购房者的首选。而在城市僻静的角落,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零散几幢长屋垂垂老矣的身姿,他们逐渐淹没在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的海洋中,伴随着丑陋的“90年代”建筑(90年代建筑是鄙人对1980年到2000年间整个东亚建筑呈现的整体风格的戏称)一起渐渐崩坏。那些生活在长屋之人的后代已然快要忘记的时代印记,却在一位日本人的作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对那个时代精神所矗立的纪念碑

住吉的长屋是两个时代的日本跨越百年的交融与对话。安藤犹如魔术师一般让一个死去的年代再次复活,这不仅是惊世骇俗的设计作品,也是一个时代的倾诉。钢筋混凝土的“长屋”将会与他们的祖先一样伫立在川流不息的喧嚣与繁华中见证历史变迁。

作者所画历经岁月变迁、加建、改造之后的日本长屋,这些散落于东京大阪的长屋遗迹依然讲述着过往的生活情景

作为全新的设计杂烩类栏目,作者将开启多期关于日本建筑与景观设计的专题,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点击关注加收藏,让我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希望不要吝惜点个大大的赞,我的成长离不开各位读者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9

帖子

1289

积分

小学四

Rank: 6Rank: 6

积分
1289
发表于 2018-11-14 03: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看着好看但是只能看了.住着是夏天热冬天冷.没有保温层的木材建筑是真的比不了现代式的舒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