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我们讲了日本能乐,这次再来讲讲与它密不可分的能剧。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
今天,它已成为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
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剧的名称
所谓的"能乐"是"式三番"、"能"、以及"狂言"表演的传统戏剧。
但是按照戏曲、戏剧技法和演员的不同又有所区别。
广义上的"能"与"能乐"相通;
狭义上则指"式三番"以及"能"。
从中世纪以来,长期被称为"猿乐"、"申乐"、"猿(申)乐之能",但从明治时代改称为"能乐"后,能乐就成为了一般的通称。
能剧的起源和发展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
“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
其中,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化身形象而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
现实中的一切,则是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
“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
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
如今,能剧和狂言遇到的最大威胁,想必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这点倒与中国有些相似。
就其广义而言,能戏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是密不可分的,但他们在许多方面也大相径庭。
从根本上讲,能戏是一种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剧的内容
以下为简单介绍。
能是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
演员使用面具是能的特征,而能的面具则称为能面。
戏剧的要素是由舞蹈(舞)、唱念(谣)和奏乐(囃子)构成。
其中负责舞与谣等实际表演技巧的是主角(仕手:シテ,能的主角)、配角(胁:ワキ,能的配角)以及狂言演员(狂言方);负责音乐伴奏的是乐师(囃方),由笛乐师(笛方)、小鼓乐师(小鼓方)、大鼓乐师(大鼓方)和太鼓乐师(太鼓方)组成。
主角负责主导齐唱(地谣)以及演出进行的管理;
演出进行由辅佐员(后见)执行。
配角、乐师和狂言演员合称为三役。
表演注意事项
对于能剧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表演时戴上的面具。
能剧面具对于能剧表演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对他们来说就是圣物,挂上去绝对不能再掉到地上一样。
能剧演员尊面具为圣。
他们表演时穿的衣服、袜子等都可以给人看,唯独面具,像珍宝一样放在铺上锦布的木盒中,别人不可以随随便便看。
而且在戴面具的时候,表演者都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
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每个能剧表演者表演前都会这样做。
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在戴上面具之后,演员即不再是自己,而是面具上所表现的人物。
能剧即将上演的时候,由于表演者穿的衣服过于宽大,需要别人帮忙穿,假发也需要别人帮忙戴好,但是,唯独面具,绝对要自己戴上。
他们相信,一个面具,是一个角色的灵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能剧的面具,大致可以分为男、女、老、幼、灵、鬼六大类,表演能剧而戴错面具,是十分失礼的。
下面简单介绍下戏剧的要素:舞蹈(舞)、唱念(谣)和奏乐(囃子)。
“舞”是能剧的主干要素。
虽然在定义上,能剧中存在着明确的舞蹈部分和演剧部分,但实际上后者也定有各式各样的“型”。
也就是说,“舞”的要素也可泛指在能剧中以身体各部位所表现、诠释出的一切动作。
能舞的特征为,在圆形运动中,使用着极端的折足与身体独特的准备姿势——“構え”。
折足是一种足底紧贴舞台面,不举起脚踝部份的特殊运步法(ハコビ)。
为了能顺利地使用此运步法,必须采取膝盖弯曲、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的姿势,这种准备姿势就是所谓的“構え”。
演员借由运步[ハコビ]和准备姿势[構え]两种技法将身体摆出造型,并由此表现出能舞蹈中具有诗学般官能的部分。
日文中“舞”一词主要是以能为中心的用语。
能的舞蹈从没被称作过跳舞——“踊り”。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
根据继承柳田国男理论的渡边保之论述,相对跳舞含有飞跃或是跳跃之意,“舞”一词具有“回转”“まわる”、也就是圆形运动之意,这一点被看作是能舞的特色。
能舞所具有的特色是,在三面面对观众的正方形舞台上,演员边意识三方观众的视线,边做出划圆般的动作。
能里面以言语来表现所有的剧情部分称为谣。
谣分为没有调子变化的台词部分(コトバ)和有调子抑扬变化的部分(节)。
台词为科白,等同于对话,只有剧中演出者才能使用。
有调子抑扬变化的部分(节),通常又被分为合拍(拍子合)和不合拍(拍子合ハズ)两部分。
戏曲自身、戏曲的词章、科白被称为谣的同时,这些词章、科白里独特的调子或是抑扬变化的部分(节)也被称作谣。
在能的戏曲里,除了登场人物的科白之外,还包含了被称作地谣的齐唱表现手法。
地谣不仅是舞的部分的背景唱曲,也包含了登场人物的心理描写或情景描写,这种表现手法成为日本特有的演剧形式。
地谣只唱有调子、抑扬变化部分(节)的谣。
若是说台词的谣是属于论理的、散文形式的对话,那么有调子、抑扬变化的部分(节)的谣则是为将感情带到高潮如同诗般的言语,基本上使用着美丽的文句和听起来动人的音调变化作为主眼。
实际上,在能里面,演出者若在剧中有对话的场合,那么一般情况下,一开始会先使用台词做双方对话,到了单方感情达到高潮的同时,中途就转换为有抑扬变化的部分谣。
能的音乐要素为谣和伴奏(囃子)所构成。
在一曲当中复杂地组合了,只含有谣构成的场面、谣和囃子一同演奏的场面、只含有囃子的场面等。
简单而言,囃子若是和谣一同演奏,囃子发挥了辅助谣的功能。
囃子独奏的场合,可以透过3种或4种乐器紧密地演奏成独立的乐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