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Hi~登录注册
查看: 2755|回复: 0

谈谈日本枪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商家A

Rank: 5Rank: 5

积分
28329
发表于 2019-10-11 23: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全世界流行的枪矛,基本都是銎装(套筒式)。然而,日本的长枪却与众不同,主流是鋌装(插茎式),令人不解。很多人认为是日本工艺落后,制作不了銎装枪头,亦或者是无法大规模普及銎装枪头。这些观点,都是由于不了解日本枪以及日本冷兵器文化所造成的偏见。
但凡对日本枪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武士还是足轻,使用的长枪基本都是鋌装枪。即使在武士阶级中,銎装枪也是非主流,鲜有人用。那么,真的是由于銎装枪特别金贵,才这么稀有吗?还真不是这样。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日本的三大名枪,分别是蜻蛉切、日本号和御手杵。这三大名枪,作为日本枪的顶级代表,全部是大身枪,且只有一杆是銎装枪,就是御手杵。但是,御手杵尺寸和重量都很大,难以用来实战,显然是件摆设。


蜻蛉切,日本战国时期的猛将本多忠胜所持武器,笹穗形枪身,刃长43.7厘米,茎长55.6厘米,全长存疑。因为现今只有枪头,还是复制品,原件在大阪之战丢失了。据说枪杆原本有二丈余(6米多),后来忠胜晚年体力不支,将枪杆截去三尺余(九十多厘米)。柄上有螺钿装饰,中部樋的位置刻有梵文铭文,由三河文珠派的铁匠藤原正真打造。传说此枪锋利无比,蜻蜓落在枪尖上会因自身重力而被斩为两截,故得名“蜻蛉切”。(蜻蛉就是蜻蜓,不要纠结于称呼)
个人认为4米就是此枪的上限。
谈谈日本枪-1.jpg 谈谈日本枪-2.jpg 谈谈日本枪-3.jpg

日本号,又名“呑取之枪”。平三角造,枪身截面接近三棱形。刃长79.2厘米,茎长62.5厘米,全长约3.22米,由正亲町天皇赐给信长,信长又赐给秀吉,秀吉又赐给福岛正则。后来福岛在一次酒醉后,打赌把枪输给了母里太兵卫。福岛回到家后立刻后悔,请求太兵卫返还,遭太兵卫拒绝。后太兵卫常持此枪出阵,今存于福冈市博物馆。
枪头上有雕花和樋,枪杆上布满螺钿装饰,十分华丽。母里太兵卫舍得拿此枪来实战吗?不禁令人怀疑,被刀砍坏了枪杆上的螺钿就可惜了。不过由于刃很长,扎刺不深的话,刀也不容易砍到枪杆。这种螺钿工艺中国也有,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不过中国没有用螺钿装饰兵器的传统。
谈谈日本枪-4.jpg

御手杵,刃长135 厘米,銎装,全长约3.8米。因为枪鞘像手杵(捣麻糬用的捣桩),故名“御手杵”。原件已在二战空袭时被毁,如今已无真品存世,只有复制品。此枪尺寸巨大,难以使用,可以确定是摆设,其主人是结城秀康,而此人并未有勇猛过人的记载。
銎装枪和枪杆套结实了,想取下来是很难的。此复制品枪头似乎可以轻易取下来单独展览,纯摆设。
谈谈日本枪-5.jpg 谈谈日本枪-6.jpg 枪身似乎为三棱形




日本的銎装枪,被称作袋枪,属于非主流,很少有人用,并不受广大武士的欢迎。能用于实战的名枪,全部是鋌装枪。在日本,甚至有人认为袋枪是突刺性能最差的枪,鋌装枪才好,枪茎越长,性能越好。
谈谈日本枪-7.jpg

日本枪矛的历史

为什么日本人特别钟情于鋌装枪?这要从日本枪的前身“矛”谈起。日本的銎装矛,被称作鉾(同矛,此字中国已淘汰),也是历史悠久,经历过石矛、铜矛和铁矛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日本早期,比如平安时代——室町时代初期,武士不太喜欢用矛。他们最青睐的长柄武器,是薙刀和长卷(长卷是薙刀和太刀的折中产物)因为战国时代以前,战争规模小,利于武士的个人表现,薙刀和长卷挥舞起来特别威风,对砍起来也比一般的太刀强。据我所知,平安时代的薙刀名人有弁庆和巴御前,而同时期使用矛的名人,就一无所知了。
谈谈日本枪-8.jpg 谈谈日本枪-9.jpg 谈谈日本枪-10.jpg

日本鋌装枪的出现时期,一般认为是室町时代。因为室町时代中后期,进入战国时代后,“矛”才从薙刀的阴影中跃出,以“枪”的全新姿态,开始大显身手。
谈谈日本枪-11.jpg 菊池千本枪,有日本枪始祖之说
日本枪其实是以矛和薙刀为原型被制作出来的。武士把心爱的薙刀换成了长枪,并非出自本愿,而是被战国时代的大规模集团战所逼迫,不得已才开始拿起长枪。而之前的銎装矛,基本都是足轻在用,普及度也远远不如薙刀。(室町时代前,日本似乎不存在3米长矛,短矛竞争不过薙刀)武士迫不得已拿起了矛,却又对薙刀留恋不已,于是仿造薙刀的形式,打造了新式矛——鋌装枪。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真香,各种七本枪。结合战国时代出现的菊池枪和大身枪,这个猜想就更加合理了。而薙刀就很尴尬了,江户时代起,逐渐沦为“女性专用武器”。
鋌装枪在室町时代逐渐流行起来,不仅取代了原先薙刀的地位,还淘汰了之前的銎装矛。于是,从武士到足轻,都使用鋌装枪,在日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
至于日本的袋枪,其出现时期,我不清楚,可能是在江户时代。其与原先的銎装矛是否有传承关系,未知。或许是銎装矛的苟延残喘,又或许是日本人重新设计的“新式枪”。我看过的资料表明,对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来说,銎装的袋枪,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设计,很新颖,或者说很怪异,就像我们看待日本鋌装枪那样的态度。


鋌装长柄武器的结构和性能

很多人认为,鋌装枪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主流,性能肯定很差,只有落后的日本才会用。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也有一部分偏见。
鋌装长柄武器,中国商周,宋元明清时期的长柄刀多为这种类型。(东晋长柄刀是銎装,唐代陌刀形制不明,目前全是猜想,暂且不谈)长柄刀这种武器,在中国发生过断代,东周——西晋这段时期,没有长柄刀的文献记载(两汉魏晋文献里的“长刀”和“大刀”,基本都是指环首刀)以及出土文物,甚至古画上也没有长柄刀。而东周恰好出现一种新式武器——铍(长柄剑),后来铍又派生出铩。汉代以后铍和铩被淘汰,东汉就很少用铍和铩了。
一般来说,铤装适合劈砍类长柄武器,方便安装扁杆,容易掌握刃筋,利于劈砍。銎装适合突刺类长柄武器,一般都是正圆形套筒,装圆杆。用圆杆突刺的手感更好,力度更强。若长柄刀尖不是翘得特别高,突刺性能也可以。
铤装最大的问题是,安装起来很麻烦,茎短了也不够稳定。(日本薙刀和枪的茎就很长,这点比中国上古长柄刀、铍、铩先进)首先给木杆顶部开孔,就是一个麻烦的活。为了保证铤装的牢固性,还需要加很多部件。比如缠藤条、布条或革带,加装金属套筒固定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让武器更牢固,防止插茎处的柄突然崩裂。
鋌装枪如果安装不讲究,牢固性就有很大隐患。日本战国时代的足轻长枪,大多是用藤条或布条等缠绕扎紧,里面有个竹制的目钉固定枪茎位置,基本没有金属套筒。反正是消耗品,确实不需要讲究,明清的竹长枪也是这种品质低劣的货色。《杂兵物语》里足轻的装备看上去还不错,足轻的枪也有金属套筒了,不过那是江户时代的事了,而且也不是什么超长枪。
銎装枪就简单多了,木杆顶部削到合适程度,把枪库往木杆上一套就差不多了。想更牢固就上个钉,讲究点就往枪库里倒胶后再套木杆,最后上个钉,根本不用担心枪杆崩裂这种尴尬的情况。


谈谈日本枪-12.jpg 商代长柄刀
谈谈日本枪-13.jpg 谈谈日本枪-14.jpg 西汉铜铍,注意锯齿形铜箍,这是汉代的改进版
谈谈日本枪-15.jpg 汉代铩,有的放弃劈砍功能,改为銎装,专注刺杀
谈谈日本枪-16.jpg 《见龙卸甲》里的铩挺威风,圆杆,基本等于矛
谈谈日本枪-17.jpg 据说是朴刀,固定的带子一看就是后缠的




宋明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砍刺功能平衡的“刀矛”,作为长柄刀过于小巧,作为长枪又太像长柄刀,和日本的菊池枪类似。其中有的是铤装扁杆,利于劈砍。有的是銎装圆杆,只适合戳刺。“刀矛”没有官方名字,是今人根据其特点命名。
谈谈日本枪-18.jpg 宋代刀矛
谈谈日本枪-19.jpg 明代刀矛
谈谈日本枪-20.jpg 明代夹刀棍,戚继光发明的新武器,这个倒是有自己的名字,属于刀矛一类。




明清时期,又出现了铤装枪头。为什么说又呢,因为鋌装枪在石器时代就到处都是,不过原始社会只有绳子或藤条缠绕,没有金属套筒和铁钉固定。
谈谈日本枪-21.jpg 明代带枪头大棒,基本和短枪一样
谈谈日本枪-22.jpg 明清钉枪,是一种水战铤装竹枪。攒竹杆不是积竹杆,攒竹只是把很多竹条捆扎胶合成杆,无木杺
谈谈日本枪-23.jpg 明代《抗倭图卷》,水兵战斗很可能用的是钉枪
谈谈日本枪-24.jpg 阿玉锡的也是铤装枪,有铁箍套着前端






铤装枪,如果安装比较讲究,枪杆选材够好,那么突刺性能不会太差。一旦枪杆差了,安装又粗劣,枪杆前端就很容易崩裂。日本的高级枪,会在枪杆前端做足功夫,藤条或革带、金属套筒一应俱全,一个套筒还不够,要安好几个来加固。
谈谈日本枪-25.jpg 谈谈日本枪-26.jpg 大身枪也是圆杆,劈砍性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谈谈日本枪-27.jpg





日本也有积竹木柲工艺,但并不是所有长兵器都用复合杆,纯硬木杆也不错,最差的是竹竿或藤杆。中国人在东周时期发明了这种工艺,并大量应用于戈、矛、戟、殳等长兵器上,可也不是全部用复合杆。春秋时期,古人打的是贵族战争,以车战为主,战车兵全是贵族,这个工艺发明出来主要是为贵族车战服务的,奴隶步兵不一定能用到。马槊传说的缔造者,可能也参考了这段历史。
不必神话这个工艺,但也不要小看它。积竹杆的核心还是在中间的芯上,芯材太差,品质也不会特别好。我见过一种铁芯长枪,不过铁杆看上去很细,不知道实际性能如何。还有一根铁杆枪,但没有贴竹片,不知是朽烂了还是本来就没有。
谈谈日本枪-28.jpg 谈谈日本枪-29.jpg



日本战国时代的足轻长枪,不能说全部是竹竿枪,毕竟不同时期,不同大名的情况都不同。
谈谈日本枪-30.jpg 谈谈日本枪-31.jpg 谈谈日本枪-32.jpg

纪录片里《杂兵物语》的枪兵,枪杆前端还是只有布条缠绕固定。而我的这本,足轻长枪已经有金属套筒加固,那么,该信哪本呢?
谈谈日本枪-33.jpg



这个纪录片里的观点不一定全对,6米多的三间半枪,重心太靠前,枪杆一定软,枪头下垂。握持部位应当保持在接近枪杆中部的位置。击打过后,也要找准机会刺向敌方,否则这个枪头就白安了。
中国明代的沙家竿子,就是一种超长竹枪流派,枪长在一丈八尺至二丈四尺之间(按明尺32厘米换算,在5.76——7.68米)日本的6米超长枪,好像没有形成流派。毕竟武士老爷才不用三间半枪,足轻的枪术,能叫枪术吗?
日本尾张贯流的木质长枪是二间枪(3.6米),重6斤,是我所知道的最长的日本古流长枪。
谈谈日本枪-34.jpg

明朝的二丈(6.4米)长枪,全部是竹枪。二丈的硬木杆,成本太高,也不好制作。戚继光部队的竹竿枪,似乎是选择一丈八尺(5.76米)的毛竹,制作成一丈二尺五寸(4米)的竹枪,重3斤(明代一斤590克,换算后为3.5斤)又或许有两种型号的竹枪。吴殳说杨家枪丈二至丈八皆有之,戚继光在军中推行的就是杨家枪。但杨家枪一般都是木枪,军队为了省成本,才大量使用竹枪。很多文献表明,明代中后期,军中大量应用竹枪,数量几乎占了50%以上。
通过这种现象,大家可以自己估测一下日本战国时代,6米竹木复合杆超长枪的装备率水分。这事很复杂,我对日本史料记载不了解,下不了定论。
明 采九德《倭变事略》——一贼出哨亭外,我兵攒枪刺之,贼斫一刀,十数枪齐折,兵皆徒手而奔一处。
明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
明 程冲斗《长枪法选》——今军伍中多用竹竿,但要选苗竹,竹节稠密者佳。大抵竹不耐用,拿拦击刺之间,力大则破矣,干又自裂,可用盐卤久浸,使常有润色,略可取用耳。
明 何良臣《阵纪》——南方以竹为杆,甚称省便;北地风高易裂,须得丝筋缠紥乃可,否则以椆木代之犹胜。
谈谈日本枪-35.jpg 谈谈日本枪-36.jpg 出自徐光启文集


我根据纪录片、和网友交流后的资料,所画的日本枪杆前端剖面图,看了就知道为何铤装枪必须要金属套筒加固才最靠谱。布条、藤条之类的,只是第一道保险,高级铤装枪都会加装金属套筒。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鋌装枪用的挺欢,似乎从来没有武士埋怨枪头不牢固。所以我认为制作工艺考究的话,鋌装枪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么复杂的方法,只是为了达到普通銎装枪的牢固性。所谓事倍功半,就是如此吧。


谈谈日本枪-37.jpg

至于中国铍、长柄刀和鋌装枪的开孔方式我就不清楚了。很多书都不详细说明这个环节,先秦时期,似乎是直接劈开木杆,将铍茎插入。之后在木杆两侧贴木板夹住,最后缠上藤条、布条之类的固定。后来加了钉子,汉代又增加了金属锯齿箍。不过好像还是不太行,汉代一部分铍是圆杆,一部分铩干脆改成了銎装,专注刺杀,和燕尾矛竞争。看结局,铍和铩最后还是输了。而燕尾矛则升级成了马槊,飞黄腾达。
谈谈日本枪-38.jpg 谈谈日本枪-39.jpg 燕尾矛








明清铤装枪与日本枪的关系猜想

明清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当时中国军队会使用倭刀、仿倭刀、仿大太刀和薙刀,但是使用日本枪的几乎没有,似乎是看不上日本枪。戚继光缴获了很多倭寇的装备,应该也用过其中一部分。他还在蓟州上任初期给其他军官看过,让他们开开眼。
《练兵实纪》卷四 登坛口授——兵主曰:“三人同心,则能立国,吾等三十人同心,便不能报举,不为三人愧乎?”继出所获倭夷盔甲枪刀铳具之属,诸将观之,皆吐舌,曰:“一向只说倭贼易杀,如此观之,骁利当在虏上。虏只势耳,若论军器,十不当一。”
谈谈日本枪-40.jpg 谈谈日本枪-41.jpg

明清突然出现的鋌装枪,比如水军钉枪,戚继光的带枪头大棒,阿玉锡的鋌装马枪。这些似乎跟日本枪有种隐秘的联系,可能是因为枪矛不如刀剑的关注度高,所以这个现象被大家忽视了,又或许是偏见所致。毕竟很多国人连中国军队使用过日本刀的历史都不肯正视,习惯性贬低日本刀。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二删除,どうもで~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