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Hi~登录注册
查看: 1005|回复: 5

日本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 88 ...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商家B

Rank: 6Rank: 6

积分
28966
发表于 2023-3-16 19: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香港
海外网3月13日电 据日本NHK电视台3月13日报道,日本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3月3日因衰老去世,终年88岁。 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地区,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饲育》获第三十九届芥川文学奖,《性的人》《个人的体验》获新潮文学奖,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其他重要作品有小说《水死》《空翻》《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散文集《冲绳札记》等。大江健三郎的写作范围宽广且具人本关怀的精神,政治、核能危机、死亡与再生等皆呈现于他的创作中。(海外网/王珊宁)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二删除,どうもで~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60

帖子

3013

积分

中学一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13
发表于 2023-3-16 19: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看到大江健三郎,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与之关联的两位中国作家:鲁迅和莫言。



《定义集》

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自选随笔集 · 自序》中提到鲁迅说:
我现在写作随笔的最根本的动机,也是为了拯救日本、亚洲乃至世界的明天。而用最优美的文体和深刻思考写出这样的随笔、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
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
他还说:
我不仅读鲁迅,而且怀着敬意和羡慕的心情阅读因为接触到鲁迅,给自己留下自愧不如之记忆和痛苦的人的文章。因为阅读这些人的文章能引起我的共鸣,并给我冲动。
在 2006 年一次北大附中的演讲中,他再次提到鲁迅:
惟有中国与日本的年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友好合作,鲁迅先生的话语才能成为现实 。
200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访问中国时,去了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他说:
我热爱莫言的作品和为人,莫言应该得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任何场合,从来都不吝啬自己对莫言的赞美,而且几乎都是和诺奖联系起来。
他曾经将自己的钢笔赠送给莫言,告诉他,等得了诺奖之后,可以用这支钢笔为读者签名;
他珍藏了莫言的父亲赠送的茅台酒,希望能够在莫言得诺奖后共同分享;
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时问舒乙,怎么没有莫言的手稿?莫言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作家……
10 年后的 2012 年,莫言真的站到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不知道大江有没有和莫言对酌那瓶茅台。
很多年前,买过一本他的《定义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勇气。



《定义集》

在《定义集》的开篇,大江健三郎写道:
我所能做的, 就是抱住远比自己身体沉重的光的上半身,将他靠在步行道旁的栅栏上,检查一下摔倒时他是否伤及头部。在别人看来,我们两人慢腾腾的动作一定显得那么无助。
「光」,就是大江健三郎的儿子,一个智力残疾的孩子。
他本来想给儿子起名叫乌鸦,寓意是从黑暗中找寻一丝光亮。但是,后来考虑再三,决定改名叫光。
任何一本书,能在开篇就读到如此让人心生悲悯的文字,不多,《定义集》算其中一本。当然,他并不需要悲悯,更不需要同情。
平淡的文字,渗透的是在绝望的生活里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找寻希望的勇气、坚韧。我个人的感觉是,他期待的是理解,不是对他个人苦难和绝望的理解,而是理解苦难和绝望本身。
他有一本书,叫《个人的体验》,就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



《个人的体验》

身为父亲的「鸟」,因为残疾婴儿的出生,陷入了道德困境。梦想去非洲展开探险之旅的他,深怕自己就此被这婴儿拴住,可又不敢亲手了结他的生命,于是选择了逃避。
鸟将新生儿弃置于医院,一心盼望他衰弱而死,自己则钻入旧情人火见子的温柔乡,用性与酒麻痹自己,但是,这终究不是寻找人生出路的理性选择:
即使是在个人的体验里面,只要一个人渐渐深入那体验的洞穴,最终也一定会走到看得到人类普遍真实的近路上。
可以说,《个人的体验》就是大江健三郎的一份寻求救赎的深刻记录。
在《定义集》中,大江健三郎也提到过这件事,他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儿子大江光,在出生时就被医生判定为植物人——没有视觉和听觉。
做了脑瘤切除手术的儿子,在父母穷尽毕生精力的精心培养之下,最终成为了日本知名的作曲家。
在这本书里,大江健三郎从自己的生活切入,谈到六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希望与绝望交替,悲悯与苦难交织。
一个父亲的形象,一个反思者、反抗者的形象,面对苦难的坚韧,面对弱者的悲悯,面对强权的决绝,他经过了怎样的思想历程。通过文字,你会隐约觉得,他和鲁迅真的是同道中人。
大江健三郎的生命哲学,有一种「反抗绝望」的认知。在「暗夜」中探寻光明,是他从鲁迅文学中继承下来的精髓所在。
面对孩子,老人想回答
我不能重生,但
我们可以重生!
——《形见之歌》(大江健三郎)
这句话,后来被用在他最后的长篇小说《晚年样式集》中,作为结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04

帖子

3020

积分

中学一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20
发表于 2023-3-16 1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很不好意思地说一句:
我小时候初读大江健三郎,是听朋友们说他写的书“挺黄”,于是“怎么个黄法啊”的好奇心,去读了《性的人》、《我们的时代》、《个人的体验》。
嚯,真是开眼:
《性的人》,我第一次知道了,日本还有地铁痴汉这勾当。
《我们的时代》一开始,就是主角南和妓女在亲热。南还说了个妙法,说想要延迟高潮,可以一边做爱,一边分心想想哲学。
我初看这句话时,根本不明白这是啥玩意。要许多年后,才明白大江健三郎除了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很有生活啊。

至于意识到了他的小说,如何描述了战后日本年轻人的心态,是后来的事了。
<hr/>话说,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与个人生活,大概可以1965年左右划一条线。
此前,《性的人》、《我们的时代》,多少有点愤怒青年对抗时代的劲头。
1959年,《我们的时代》,主角是兄弟俩人:哥哥南靖男有个妓女情妇,已经绝望,不相信理想友谊之类的词,自恨生不逢时,只想离开日本。
弟弟滋则跟三个人在“不幸的年轻人”这个乐队里,企图各种搞事情:为了证明自己够胆,为了找乐子,做了一大堆极端的破事。
后续的命运不剧透了,反正:
弟弟是个积极破坏者,但关键时刻面对了自己没那么坚强的内心。
哥哥是临结尾勇敢了一下,让当时的他觉得自己还怪不错的,但最后继续苟且着,想自杀却没勇气。

1963年,《性的人》主角是J。这人一直想通过点出格的事,比如做地铁痴汉,还渴望着被逮,以求找到自我,但屡屡失败:还遇到被人反客为主的剧情。
小说结尾他已经接受了长辈的帮扶,要当个现实生活里的体面人了,却跑去做了最后一次痴汉,被逮了。

也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的残疾儿大江光出生。
一年后《个人的体验》出版,主角鸟有了个残疾儿,难以面对,去跟旧情人火见子搞在一起;挣扎了一整本书,最后决定继续承担起责任,带这孩子。
——这算大江健三郎的自传吧?
<hr/>又三年后,就出了《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这小说野心大得多,主角还是一对兄弟:
沉默孤僻的哥哥,孩子有残疾。
热血少年斗性十足的弟弟。
哥俩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里,组织足球队,来对抗“超市天皇”——一个把外部世界现代化产物带进村里的人。结合1960年代的日本,这小说的意味不言自明。

妙在小说推进,慢慢揭露了。
弟弟看着热血慷慨积极奋战,却一直试图将日常生活戏剧化;他一边做事,一边为自己的暴力欲望自我辩护;小说结尾,他“经历了骗子般的冒险”,也算求仁得仁。
哥哥也曾迟疑于,“难道我只能在模糊不定、颓唐消沉的岁月里这样苟活下去了吗?难道我就无法放弃这一切,逃到更加轻松的黑暗中了吗?”最后,还是决定坚强地面对现实,回到日常生活。
<hr/>大概《性的人》的主角,《我们的时代》、《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两个弟弟,都是不断试图强行突破现有生活的行动派,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
《我们的时代》、《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两个哥哥,都明白自己相对的软弱,也明白喧嚣的戏剧性举动背后的虚无,选择面对日常。
这两种姿态的碰撞与消长,时势(战后日本社会姿态)对人精神的影响、日常生活与戏剧性抗争的冲突、不同生活模式互相绞杀导致的虚无、极端的个人体验与日常生活的矛盾。
大概这就是1960年代的大江健三郎吧。
<hr/>最后说个老段子——这段子真伪莫辨,但我觉得,像是其中主角做得出的事:
大江一直很喜欢萨特,作品内外都显出来。
1960年代他去法国,正赶上萨特带队散步。
大江跟萨特进咖啡馆,表达了仰慕之情,说咱们聊聊文学。
萨特手一挥,说去他的文学,我现在只聊社会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53

帖子

3165

积分

中学一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5
发表于 2023-3-16 19: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真・利益相关。我见过大江健三郎。大概在将近20年前。2005年或2006年的样子。
那年暑假回国,回以前学校拜访老师,说大江健三郎要来南京访问,要去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老师说你现在日语应该不错了,你带几个学弟学妹一起去看看吧。
那次我终于见到了这位传奇的诺奖获得者。
当时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日本居然有这么坚定的左翼作家,强烈的要求日本自我反省。也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日本社会里左翼的存在和理念。而大江健三郎属于比日共还左的一批人,批判国家主义,批判天皇制。
并且,大江对日本自卫队批判更是影响了日本几十年。说自卫队是日本的耻辱,参加自卫队的人是日本社会的残渣,对日本女孩说嫁谁也别嫁自卫队的人。结果就是,日本防卫大学以前每年给出将近2000份合格通知书,但实际入学只有300人左右(这几年情况不详)。说以一己之力打消了日本几万人想当兵的念头也许不算过分。
听到大江健三郎的去世,就好像自己一直熟悉的一个人又离开了,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另外:大江健三郎的书我一本都没看完,因为实在看不懂。对自己的文学修养实在汗颜。不知道现在去看能不能看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60

帖子

3013

积分

中学一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13
发表于 2023-3-16 1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作为日本战后文学代表人物,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他的评价为:
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
大江健三郎的创作风格与川端康成不同,他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如但丁、巴尔扎克、萨特等人)的影响,所以在其文章中会出现大量文化融合的现象,当代作家多和田叶子很好地继承了这种风格。


一、存在主义批判

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受到当时的社会影响,运用大量存在主义手法来体现一种荒诞的生活。比如在《奇妙的工作》中,大江健三郎将学生比作等死的狗群,影射的是当时学生的麻木,与鲁迅笔下的群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极其相像,于是我想他们哪里像。是因为劣种而变得瘦弱这点吗?还是因拴在柱子上而丧失狗性这点?我想我们自己说不定也会被栓在桩子上弄成这样哪!我们这些丧失个性、彼此相似的日本学生。——《奇妙的工作》
大江的文字非常形象,他不喜欢用一个个隐晦的词语来表达思想,直接的、具有强烈攻击性与讽刺性的文字在其前期的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
我们,在黏液质感的厚实墙壁中,规规矩矩地生活。我们的生活,虽然处在吊诡的监禁状态之下,完全与外界隔绝,可我们既不打算逃走,也不热衷探知外面的消息。对我们而言,外界可以说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墙壁之内,充实、愉快地生活着。——《奇妙的工作》
而其前期作品中最吸引我的是《死者的奢华》,通过活着与死者的交流来展现一个事实——活人比死人更难交流,似乎每个人周围都存在牢笼,将彼此远远隔开。
我已经落入无尽深渊、走投无路了。没有毫发无损从这当中遁走的办法。我已经没有自由区按照自己所好做出选择了。——《死者的奢华》
而这一篇篇讽刺、抨击,都充满着人文关怀,正如鲁迅先生一般,大江健三郎也想用文字来促进日本民众的觉醒。而本身,他便是鲁迅的粉丝:
日本的文学作家擅长描写美,比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我也能表现美的事物,但我也表现战斗,这是我的生活方式。——《大江健三郎传》
二、专注底层故事

与很多日本作家不同,大江健三郎将其目光更多放在底层人民的生活上,比如《奇妙的工作》、《饲育》、《人羊》、《个人的体验》等等,这与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永井荷风等人有显著不同,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来展现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
比如在《迟到的青年》中便通过第一人称“我”展开,描述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被英雄主义、绝对服从思想牢牢围住的少年,最后通过“性”的方式发泄,通过不断地屠杀来解脱。
从地板上爬起来掸掉了尘土的教导主任按响了上课铃,把那些想要追随年轻人而去的孩子都赶进了教室,禁止他们外出。孩子们兴奋得发疯似的叫着,尖声哭喊似的笑着,向教室走去。我走在他们中间,被前挤后拥地赶着往前走,心里一阵空虚,真想大哭一场。退伍军人、老师、孩子全都满嘴谎话、肮脏下流、令人作呕。尤其是我,最严重。峡谷里的人谁都不把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不高不低地从喉咙传到嘴边,只能胡乱发出野兽或鸟类的声音。我感到筋疲力尽,而且这种疲倦将会从我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天开始,持续一生,直到我衰老死去为止。——《迟到的青年》
“我”在战争中迟到了,无可挽回地迟到了。所以这本书更像是大江健三郎的自传,或者说是“迟到者的自我辩护。”通过这样一个少年的形象,来揭露天皇体制下教育的悲剧,向最高权力发起进攻。
而这样的思想同样体现在《饲养》一书中,同样这本书也是大江健三郎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文学巅峰之一,并获得芥川奖。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从儿童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故事。
在一个黏糊糊的袋子里,我滚烫的眼皮、燃烧的喉咙、灼热的手掌令我愈合并开始成形。可是,我却无法冲破那层黏人的薄膜,从袋中挣脱出来。我仿若一只早产的羊羔,被一个黏黏地缠住手指的袋子包裹住了,我的身体也一动都不能动。——《饲养》
他痛恨战争,全文充斥着反战思想,可以说书中的“我”正是大江健三郎,“战争突然笼罩了村子。在这混乱拥挤之中,我感到非常郁闷。”同样,其反战思想可以在许多作品中有所体现。
三、反战思想

除了《饲养》外,《个人的体验》绝对是其反战文学的高峰,充分体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以残疾人为题材,在痛苦绝望中寻找生的希望。
说到现在我个人体验的苦役,我不过是绝望地在一个和所有的人间世界隔绝的孤独竖井里掘进而已。同样是在黑暗的坑洞里流淌痛苦的汗水,但我的体验却丝毫不会产生出人性的意义。有的只是无望收获、耻辱而令人讨厌的掘进。——《个人的体验》
大江健三郎通过鸟、鸟的妻子以及火见子三个底层人物的故事描写,受到战争影响鸟成为了残疾,鸟的妻子也受到核辐射的影响,一切到了他们的孩子——残疾婴儿的出生,矛盾达到了顶峰。
三个人不断决定着婴儿的生死,其中大量的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细致,展现的是战争对日本人民带来的身体与心灵的创伤,尤其是鸟的情妇火见子不断心理变态、良知逐渐消失,极力劝说杀死这一残疾婴儿。
鸟的残疾体现的是生理的残缺,而火见子的残忍体现的是心灵的扭曲。巧妙的是,大江健三郎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了广岛,他一生多次前往广岛采访,去调查原子弹爆发后所引发的种种惨状,将其一一记下,这便是《广岛札记》。
广岛札记里,有着我生涯中的文学之全部的真正出发点。——大江健三郎
真实的文字永远最打动人心,一篇篇采访记录的是广岛人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呐喊,更是对“生”的探究:
为了战胜自己面对悲惨死亡的恐怖,必须确信活下来的人们能够从他们为战胜悲惨的死亡所做的一切当中收到启迪,从而使自己的死为生者做出贡献。如是,则死者就会化为今后仍将生存的人们的生命的一部分而继续生存。——《广岛札记》
生死交接、历史传承,这才是战争终止的良药吧。
<hr/>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杰出人士,他们愿意脱离自己所处的环境,走到社会中、人群中,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高屋建瓴。大江健三郎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关注社会、关注底层,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我想他读懂了鲁迅


这里是热爱分享知识的小稀 @翼犀稀 ,在此我们缅怀这样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也希望他的梦想能够实现吧。 @知乎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23

帖子

3152

积分

中学一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2
发表于 2023-3-16 19: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大江健三郎( 1935年1月31日 ),日本小说家。
8 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日记》( 1965年 )、《作为同时代的人》( 1973年 )和《小说方法》( 1978年 )等作品和文论。



图片源自百科:侵权可联系删除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乍一看大江健三郎一生还是简单的,其实有不少的出版作品,很多书我们在各大榜单和排名都没有见到其作品,粗略列一下大江健三郎的一些主要代表作。
《个人的体验》、《两百年的孩子》、《万廷元年的足球队》、《政治少年之死》、《性的人》、《饲养》、《死者的奢华》、《在自己的树下》、《致新人》、《奇妙的工作》、《人的性体验》等一系列作品。
此系列作品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较多。
大江健三郎的文学思想:在无神时代里寻求文化救赎与自我拯救
任何时代人都需要寻找文化救赎和自我拯救,可是作家不同,作家以敏锐的感知力,感知多元文化下的救赎将何去何从,感知何寻找自我拯救的路径,于是不断在人性和文化上去追求。
简单介绍一下大江健三郎的一些创作特点:

  • 通过“文化救赎”,探究人的存在本质。
  • “群魔乱舞”的形态展现了“无神时代”文化的危机性特征。
在日本文化中,救赎,尤其是心灵的救赎,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心灵救赎尤其体现一个人内心的豁达和自在,在心灵世界达到一个所谓平衡体验,既不过分追求物的世界,也不过分追求神的世界,达到一个平衡是一种救赎,也是心灵的救赎。
探究人的存在本质,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人在现实世界的存在本质;二是可以从精神世界探究人的存在本质。
实现世界生命的本质是生存,从生命去看生存的本质,一窥其因还是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生存该何去何从,是要重新审视生命在现实世界的意义,生命确应周围环境而丰富多彩,也因环境儿不得不努力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每个人一直在寻找的事。
精神世界的存在本质,和现实世界都存在本质不同,精神世界是灵魂救赎的净化空间,也是思考生存价值的唯一所在地,要是这个空间受到干扰或者污染,探究精神世界的存在本质一下就转化为如何寻求心灵的救赎,心灵的救赎就是这块净土受到一定干扰和影响,所以需要净化一下,净化需要一个平衡的过度,这个过度就是对生存本质的探索,即心灵的完全救赎和不再受干扰直接如何达到一个平衡。
社会愈来愈好的情况下,“群魔乱舞”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所谓林子大了,总有你不认识的鸟在乱飞。不认识的鸟给人的感受是“群魔乱舞”,这种丢失自我完全沉迷在复杂世界的多彩下之后,人就失去学习的勤奋之心,懒惰一度占在心灵空间,什么文化的根本,文化的内核,这些会逐渐丧失原来的文化价值,即文化危机是在复杂多变的人心之下越来越岌岌可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