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Hi~登录注册
查看: 2670|回复: 20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

[复制链接]

5932

主题

6308

帖子

1万

积分

商家A

Rank: 5Rank: 5

积分
13678
发表于 2019-6-12 19: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1. 日元汇率:日本连续多年宽松,汇率之谜何在?2. 经济结构:日本海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为何海外企业的利润率一直在增长,而国内却停滞?这不正常啊。3. 老龄化:需求萎靡的核心原因是什么?1995 年,日本 GDP 是德英法之和,顶峰之后,为何突然停滞?中国自 2005 年开始 GDP 飞速增长,目前 3 倍于日本,原因是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这个原因我觉得不是本质。下面是凤凰的一个可视化 GDP 动态图,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34

帖子

1638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38
发表于 2019-6-12 19: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2019.5.6更新
评论中有如下疑问:你的分析是有问题的。日本至今,失业率也不高,意味着本土消失的一些生产企业的工人已经转移到另一些行业中工作,不会存在“别国出现2000元产值而日本损失4000元产值”这种情况,在宏观下这么分析是欠妥的。
       首先这个读者并没有认真理解我之前的答案。在之前已有解释,现在我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更进一步的解释:
      不能简单地从失业率没有大幅升高来理解日本产业空心化问题(当然实际上日本真实失业率并不低,我们看到的2.4%实际上将回归家庭的女性也统计为就业,而在中国这必定被统计为失业人口)这更多的是一个阶层流动性机会问题。这方面美国有很多专著研究过,制造业岗位对阶层流动非常有意义。
       前段时间美国有文章写为什么柯达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而苹果不是,我觉得比较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同样是黑人女工,30年前从事科达的制造业岗位,柯达为了提高效率,不断对制造业员工的突出者进行技能培训,最终黑人女工因为表现优异,精于岗位技能,成为了管理层,成功实现阶层跨越。苹果则不是,它在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制造业岗位,30年后的黑人女工也有苹果工作的机会,但因为数字鸿沟只能当保洁员。虽然多年努力工作,她对苹果而言依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外包”人员,也没有任何阶层跨越的机会,苹果在收缩业务时干脆把提供保洁服务的外包企业踢出去了,没有任何人对这个黑人女工的事业发展负责。   
     我文中所举的“海外日本”其行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是的,有一部分日本企业的产值转移到了本土的服务行业,造成日本失业率看上去并不高,甚至2017年求人倍率还有创新高的新闻。但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日本本土企业使用“派遣”员工的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只是便利商店打工之类的临时性岗位,这样的岗位是完全没有实现阶层跨越希望的。虽然制造业岗位也不是人人都能实现阶层跨越,真正成功的也只是少部分人,但毕竟昭和时代努力工作还是有希望的,而且昭和时代的制造业工人比起朝不保夕的战后初期已经是巨大跨越。但平成儿如果不能上名牌大学一入社会就是能望见自己的天花板。      
        日本越来越高比例的临时性岗位和派遣岗位,带来的严重问题是较下阶层的人更难翻身,而临时性岗位让财富更向富人手里集中,因为临时性岗位不需要考虑员工的成长问题,个体的议价能力完全丧失,企业将更多的负担甩给了社会。
2019.3.4 千赞更新
首先千赞感谢。感谢大家对这个问题关注和讨论,我从中获取了不少新背景知识。这也是我第一个千赞答案,谢谢大家。
评论中有人对海外日本的作用提出了质疑,认为海外日本仍然是正面作用大。我持相反观点。即对今日的日本来说,由强大跨国集团所支配的庞大海外资产构成的海外日本,对日本国家利益、经济发展来说,敝大于利。
评论中提出质疑的观点如下: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1.jpg 第一个完全不值一驳,技术能决定一切的社会只存在于幻想中。
第二个是对海外日本的一种普遍看法,具有代表性,这种看法认为日本人精明极了,赚大了,这样才是资本主义强国的样子。那我们就从这个例子中分析海外日本的利弊。
我们假设,一块在日本售价屏幕两万元,在中国工厂生产完毕后出厂价是2000元。利润1.8万元。
既然日本跨国集团选择在中国生产,必然是比在日本生产更加有利可图。我们就假设日本的生产成本是4000元。利润1.6万元。因为这个在华工厂是日本没有的,所以我们假设在日本生产的工厂是不属于跨国集团的另一个代工厂。
在没有庞大的海外日本情况下,该屏幕需要在日本本土生产。那么日本的工人和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分配这4000元的产值,跨国集团获得1.6万元利润。如果有了庞大的海外工厂,则海外工厂分配这2000元产值,而跨国集团获得1.8万元利润。
表面上,日本人增加了2000元利润。但从社会财富分配上效果恰恰相反。跨国集团增加的2000元利润的代价是本土损失了4000元产值。这4000元产值本来是属于中下阶层的,现在消失了。增加的2000元利润则落入了跨国集团这个小集团的囊中,无论如何也不会分配给集团外的人。从整个日本社会的角度看,财富更加向跨国财团集中了。
      一部电视的销售,本土少了4000元产值,看似小事,但积少成多就会造成市场萎缩,而跨国企业会进一步进行产业转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个过程就是产业空心化。更进一步分析,分利集团即使将多获得的2000元利润不继续投到利润率更高的海外(这是常见情况,而且这种投资会替代更多的本土产能),而是在集团内部分配,然后假设分配到这些利润的人在日本本土进行消费(假设他们不出国旅游)效果依然是破坏性的。因为跨国集团内部的精英阶层其消费需求  与社会主流大相径庭,资金往往会流向普通人不需要的地方,会塑造出一些极为畸形的需求和产业,往往是高端服务行业,但因为众所周知的乘数效应问题,这样的产业即使出现对劳工阶层也是远远不利的,不稳定、门槛高、缺乏职业发展空间是必然产物,与制造业带来的乘数效应没法相提并论。
这个例子特别符合奥尔森对分利集团的定义,即分利集团主要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且其攫取利益的方式往往具有破坏性,如闯入瓷器店的小偷,只顾自己拿到的,不管造成多大破坏。
前面为了简化条件假设了跨国集团需要从代工厂生产,自己本身不拥有本土工厂。但如果跨国集团本来就拥有本土工厂会是什么情况?我用一个近期了解到的实际例子来说明。
日本松下集团在中国的BD工厂,已经是该集团唯一能涵盖全部BD生产环节的工厂,日本本土的工厂在中国工厂消化完新技术后,直接关闭了。但中国工厂用的是人工,被关闭的日本工厂反而用的是机器人。以前是日本生产核心组件中国生产个壳子组装,现在是中国生产好全部组件运回日本找个地方贴个日本制就完事。中国工厂的日本干部退休后,就干脆一边领着日本退休金,一边接受中方返聘,所谓合资厂吃透日本技术往往如此,通常只需十五年到二十年,日本相关产业整个链条都到了海外,对此母公司根本不闻不问,或者干脆乐见其成,因为转移了更好,正好把规矩多、工人难搞(工会强大,但恰恰工会也是分利集团)的日本厂关掉,全面转到海外厂生产,利润更丰厚。这样的海外日本企业,在不断造成日本本土的产业空心化。
        松下毕竟是做实业,这还算好的。海外日企,买金融资产、地产、文娱产业等五花八门,经营业绩拿的出手者寥寥无几,这些投资的目的相当复杂,一部分干脆就是资产转移,除了恶化财富分配外还造成资本外流。
       那么跨国集团就总是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吗?当然不是如此,有一种情况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就是跨国企业在海外的扩张可以带动本土业务的扩大。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实际上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早期就是如此。前文所述的BD工厂原本是日本淘汰的录像机生产线,那个时代中方支付的权利金以及中国市场的利润促进了日本的技术升级,日本的光盘生产线业务趁机扩大了。另外人力资源和劳动生产率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产业即使想转移,海外也承受不了。但今日人们口中的“海外日本”已经不符合这种理想的正向循环,某些人说日本之外还有产值庞大的海外日本并引以为傲,却不知这种产值越大日本摆脱停滞就越难。
      在当下,遇到相同问题的并不只有日本,美国、台湾等经济体也遇到了类似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有人高喊着MAGA上台,之后千方百计试图让制造业回流本国。
———-———以下原答案————————
近年来日本GDP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不是完全停滞了,当然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看到很多人提了转型失败、广场协定等,但我认为没有讲到点子上。
若要分析日本为什么在90年代陷入停滞,要从日本战后为什么成功成为经济大国开始分析。
在这方面,奥尔森的著作分析非常透彻。战后重建中,日本远超欧洲国家,核心原因是日本的分利集团在战前和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战前,法西斯分子已经通过刺杀、暴政等手段,铲除了一部分与自己不和的分利集团,战争中和战后,极右翼精英要么在战争中死亡,要么面临审判惶惶不可终日。在美国殖民统治期间,美军直接禁止了日本人从事一切重要的工商业活动,意图对日本进行彻底的去工业化,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或者说中国的巨变)完全改变了地缘政治形态,日本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基地,之前在战后初期曾把持日本工商业的中国人被清理掉,盘踞在零售行业的朝鲜人集团也在四十年代末受到了遏制。1950年开始,日本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空前的社会真空,在这个时期,旧的分利集团已经消亡,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所有人都感到了社会阶层跃迁的机会,整个民族的生产力因此被充分调动起来,当时努力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到70年代,号称建成了一亿总中流的中产阶级社会。
       到70年代中期,日本的新分利集团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国内政坛派阀政治已经占据上风,但依然有一些白手起家的政治家和企业家进入上层,社会流动此时尚未完全凝固。此后,隔岸的中国再次给日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市场开放了!日本人像卖垃圾一样把大量产品出口到中国,日本对华ODA援助把日本的技术标准、配套企业带进了十亿人口的全新市场,日本资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次找到了有效的投资路径。
      在这个时期,正是日本泡沫经济愈演愈烈的时刻,但日本却没有正确理解自己之前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国内不仅政治上进一步固化,在公司治理上也开始固化。日本高层误认为日本的经济成就是自己的改良绩效主义起了作用,开始自满地推行所谓日式管理经验(此事后来天外伺朗专门写了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进行了沉痛的反思)。所谓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实际上本身就是阶层固化和分利集团形成的标志,可日本人长期以来完全没意识到,反而作为管理经验自吹自擂。
     到了90年代后,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开始渐渐消散,日本却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空心化了。所谓海外日本,对于国家而言绝不是什么好事,而是日本大企业已经成长为了超越国家利益的跨国分利集团,这种企业终将逐步显露保守倾向,因为利益而固步自封。
       之后的日本,政治上,陷入了十年九相的派阀政治怪圈,无论谁上台都是政治世家的子弟或门生;经济上,阶层固化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窗边位置这种怪现象,老员工拿着比年轻人高得多的工资却什么也不干,静等退休;社会生活上,也出现了老年家庭主妇把退休的老公当笨重垃圾一样扫地出门,任其成为流浪汉,以及少子化等典型的阶层固化倾向,因为当利益分配逐渐固定和凝固后,如果一个阶层通过任何渠道都难以扩大自己能获得的利益,那么减少和自己分享利益的人显然是一种经济上理性的措施,当事人未必会如此思考,但经济上的动因往往迫使人们在不理解原因的情况下跟随社会集体行动的逻辑;在日本社会最严重的危机少子化问题上,所谓育儿成本高实际上并不是导致少子化的核心原因,或者将干脆是倒果为因了,高投入如果可以带来高回报的话那么成本高不是问题,问题还是投入高成本也没有意义,假设未来能获得的资源和机会是十分有限的,显然减少生育可以提高后代可以获得的成功机遇。即使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日本也鲜少出现新的巨头,原因无他,分利集团过于强大,遏制了新势力崛起,这一点可与其他现象互为佐证。
     这个事情到日本民主党胜选,出现政权轮替才稍有缓解。自民党丢掉政权一事刺激了日本国内的分利集团,终于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和让步。虽然今日2CH乡民多骂民主党无能,但2010年日本变天的时候确实是很多中产阶级像推销产品一样,自发的挨家挨户宣传,当时日本主流社会期待变革的情绪由此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日本稍有好转,但仍难言摆脱停滞。生活在日本社会,实现阶层跃迁依然困难重重。所以一些人干脆放弃了努力,因为头上的天花板太明显了。我认为,这是日本陷入停滞的核心,阶层固化导致人的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
——————假装是分割线————————
评论中有朋友提到自由市场、法治等,讨论还比较激烈。我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点再更新一点内容,也感谢评论区很多朋友贡献了自己的意见,让我学到了一些之前不了解或是不熟悉的东西。
对于自由市场、法治甚或是民主制度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发挥的作用,我比较认同奥尔森本人的分析,即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奥尔森在研究中比对了同样具备完善法治和较为成熟的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英、法等国,这些国家并没实现同日本一样的经济飞跃,可见这些因素并不是经济飞跃的核心要素,如有兴趣可以看奥尔森的书,对英国病进行非常细致的解剖。
另外:否定这些因素作用的,奥尔森并不是第一人,实际60年代亨廷顿就写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详细分析了多个变化中的社会,在书中已经对法治、自由市场等因素在经济崛起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了否定,这是亨廷顿的成名作(而不是今日大家铭记的文明冲突论),其中分析之深刻在60年代就已折服了整个西方学界,从而名声大噪。他的研究告诉人们,民主、法治、自由市场这些东西并不确定能够带来经济腾飞,有些特殊情况下反而会让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失败。
       另外,衷心希望大家在评论中保持友善和平和的态度。因为无论观点如何,分享出来都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值得感谢。宏观经济这个领域,是纷繁复杂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现象都值得深入思考,奥尔森、凯恩斯等先贤之所以令人敬佩,就是分析和提出与前人大不相同的设想并进行了周密的论证,凯恩斯最初提出累进所得税制时也引起过巨大的争议,而一战中的误判也让他追悔终生。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没有质疑,也就没有更深一步的探究,再次衷心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42

帖子

2280

积分

小学六

Rank: 8Rank: 8

积分
2280
发表于 2019-6-12 19: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因为钱不是万能的!
举个例子,一艘小鹰号航空母舰的造价大概在几十亿美金。请问,中国或者日本可不可能拿一千亿美金把航母买下来?
答案是,否!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经济只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一个因素。中国因为常年经济不行,所以才会有一种唯GDP论。仿佛只要GDP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事实上,很多问题,GDP根本帮不上忙。
譬如日本,其经济发展之所以很快,因为签了卖身契。不要说首都驻军,某个类似廉政公署的机构都被美国爸爸掌控。仔细看看它的技术,基本上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领域都不让他动。
芯片制造,大家也许不知道70年代,日本在电子产业开始与美国抗衡,其产品质优价廉,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美国的电子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芯片工业,甚至出现大量亏损。
然后:
1977年3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得出结论:日本电子产业的成功,是在美国倾销的结果。而为了保持美国电子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必须介入这次争端。美国政府认同了SIA的立场。一场美国政府主导的围绕芯片产业的产业战争,就此开始。
接着
1982年3月,美国商务部表示,将调查日本的芯片商对美国的廉价倾销。日本通产省马上下达了出口指南,要求自动减少对美出口,自动提高对美出口价格。而到了6月,美国司法部告知日本通产省,他们正在调查日本厂商用卡特尔等手段在美国市场上限制数量,提高价格。总之,无论日本厂商怎么做,美国都有借口打击。双方成立了一个高科技工作小组,于11月达成了《关于原则问题的协议》。
还没完
到了1985年春,美国芯片业相信,假如政府不迅速采取严厉措施,整个芯片业将在与日本的竞争中消亡。SIA经过激烈争论,一致同意对日本采取激烈行动。1985年6月,SIA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日本电子产品的倾销提起了诉讼,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起诉。起诉中把矛头直指日本政府。
之后呢
在一连串的压力面前,日本政府开始后退。1986年9月,两国签署了《半导体条约》。主要有以下规定:1)日本政府不仅必须停止在美国市场的倾销,而且必须停止在其他市场的倾销(为美国占领其他市场开路)。日本厂商必须保留详细的成本记录,以确定“公平价格”。日本厂商可以高于但是不能低于“公平价格”。2)美国企业将获得日本20%的市场份额
还是没把日本芯片制造给打垮,再加把力
1992年,美国芯片产业重新获得失去的市场份额,与日本同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出口国。同时,在日本市场20%的目标得以实现。1993年,美国取代日本再度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出口国。1994年,为了摆脱美国加在日本芯片业身上的枷锁,在条约即将到期时,日本贸易大臣抢先宣布这个条约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美国却宣布延长这个条约,最后则是在原条约基础上签署了新的条约。
最后的结果是
这场产业战争,从议题,到时间,到方式,全都由美国确定。美国还利用市场武器,大量培植对手的对手。在90年代中后期,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芯片和电子产品,开始大规模涌进美国和世界市场,对日本构成全面挑战。而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电子零配件价格飙升,不得不将零配件生产转移到海外。日本财团内部的传统产业链就此断裂,日本电子产业作为整体从此风光不再。再后来,漫长的经济衰退,使得日本的电子产业江河日下。进入21世纪,不仅芯片产业,日本整个高科技产业都被美国远远抛在后面。索尼、三洋等都在亏损中挣扎求生存。
很多人都奇怪为啥日本九十年代那么多资产泡沫,为啥不用这些钱发展高科技呢?因为美国爸爸不让啊!你建房子,造手表,造洗衣机,美国爸爸不管随便!可是这些东西的增长空间就那么大,饱和了就无法增长了。一本万利的芯片业,倒是有极大增长空间,可是不让你发展。所以资本就只能空转。
美国跟日本在芯片业上搞了那么多条款,简单地说就是两条。
第一,你的芯片要卖得更贵。
第二,你不能给芯片业投钱。
因为日本没有独立性,所以芯片定价自己说了不算,导致财报不好看。于是散户不看好,不投资。同时,政府机构还不允许投钱。你说什么企业经得住这个折腾?
更雪上加冰的是,美国还扶持了韩国和台湾。当然其实也不能算扶持,只是不对其进行制裁和限制。于是日本的芯片制造的市场份额又被台湾和韩国给抢走,彻底回天无力了。
你问我为什么美国肯放心韩国和台湾?其实也没有那么放心,只是相比于日本,这两个地区和国家大概更加不成气候。
日本芯片制造被美国折腾得每况愈下,与此同时资产泡沫开始越吹越大,最终破裂。
看看美国对华为还有对中国2025的打击,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美国一系列的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学霸禁止学生补课上自习。国家都是自私的,无可厚非。只是大家还是要看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不补课上自习,你只能用这些时间去消遣,也就是资本会不可避免地空转。当你愉快地玩耍几年以后,高考总会不可避免地到来。学霸再次晋级进京开始征服星辰大海,你只能拿着高中文凭面对一切要求本科学历的工作望而却步。
我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好,道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世界霸主只能有一个,霸主是全面占据优势的。日本的先天不足也即是独立性丧失,在平时没有大毛病,一旦威胁到霸主,这个弱点就会被放大,成为致命伤害。最终是连老二都没得作。
苏联的原罪是意识形态僵化,海运受制于人,以及经济体系不兼容。
中国的原罪是,起步晚,处于产业链下游,创新不足,还有意识形态有些不合群。不确定中国是否能克服自身缺点。有句话说得好,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中国麻烦的地方就在于,要么第一,要么就不如鸡,没有中间地带。身为大国,有些时候就是躲不过的。叫了爸爸以后,最多混成俄罗斯那个样子,这已经是极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59

帖子

1482

积分

小学四

Rank: 6Rank: 6

积分
1482
发表于 2019-6-12 19: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鲜个丑了,一年前的文章发了:
未来十年增长0%?日本何以至此
近日,前世行副行长戈尔丁表示,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年均6%,日本是年均0%。准确来说,这位前世行副行长说的有些悲观了,因为IMF给出的数据是2016到2021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0.7%,而中国则是6.1%。
这些年来,我们也习惯了曾经对日本的遥不可及,到迎头赶上,到并驾齐驱,一直到现在的全面超越,局部追赶。中国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而与之对比的是,日本,在中国崛起之后,似乎一直表现平平。
从经济增长率来说,1996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年均9.2%,日本是0.7%。日本,从开始的失去的十年,到现在的失去的二十年,眼睁睁看着中日经济体量二倍晋三,但却无可奈何,好容易碰到美国围堵中国,打算使个绊子,结果是中国没有被绊倒,反倒是各处出手,之前顾及不到的利益,一点一点全都拿回去了。加入个TPP,美国还撤了,日本自己搞,他自己都不信能搞下去。回顾之后,日本只剩惊讶,到底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呢?日本的经济已经不复当年。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台湾能占到大陆经济30%以上,一度占到45%,而那时的中国经济体量,仅仅是日本的零头。现在呢?再过个几年,日本的经济体量将仅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日本为什么表现的这么差?
下面我将讲述:
一、日本经济已然发达,增长率低是必然。
二、经济循环梗阻不畅——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日本消费萎靡原因试探讨。
四、中国崛起对日本的的挤压效应。
五、日本出路在何方?


一、日本经济已然发达,增长率低是必然。
自上个世界90年代开始,日本就已经是个发达国家,GDP一直在4-5万亿美元之间,最近少了点,但也有三万多亿美元。人均更是在3-4万美元,收入也还算高。所以这样的国家,指望他一年来个5%、6%的增长,怕不是石乐志。
但是,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经济18万亿美元,尚且保持20年来年均2%左右增长率,日本呢,0.7%。再比如英国,也接近3万亿,也是年均2%左右的增速,德国惨点,只能保持年均1.2%。整个七国集团就意大利比日本差。1996到2016年20年年均增速0.5%。问题在于IMF预测意大利未来五年年均增速是0.8%,日本还是0.7%,真是我自岿然不动。
这也就证明一点,从大的规律上来说,日本当前经济增速慢,不够亮眼,是符合趋势的,但是表现的如此之差,IMF的预测连欧猪五国的意大利都比不过,那很明显,就是日本自己的问题了,和体量或者发展阶段没什么关系。
有人说日本今天经济增长差是因为其已经很发达了,这是以偏概全。七国集团比日本强的有五个国家,他们那个比日本落后?日本号称发达和欧猪五国的意大利一个水平,这么差劲的主要原因还是日本自己的问题。
另外说一下广场协议。很多人都把日本经济问题归结于广场协议上,但问题是当时签署广场协议的不仅仅有日本,还有英国、德国等四国,他们可都没事。而且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本出口还连续两年激增。也不能说广场协议没影响,但是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于广场协议上,是对日本政客无能的洗地。毛主席说,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广场协议显然只是外因。所以我们来看看内因到底是什么。
二、经济循环梗阻不畅——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安倍晋三头疼啊,刚一上台,就射出去三支箭,后来又补射了三支箭,好好的日本首相当成弓箭铺掌柜。但是这么多的箭头,除了军事政治我们不做讨论之外,在经济上,指向的就是仨字:拉通胀!拉通胀的目的是什么?提振消费。
结果前几年终于实现了愿望,在只不过是在加了3%的税收的基础上,没有那3%的消费税增加,日本还是通缩。又开闸放水,又是负利率,通胀就是拉不起来。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一个经济模型。是当年法国重农学派奎奈研究出的这么个模型。
模型很简单,何新在其著作《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第38章)》中介绍:“在最抽象的意义上,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两个端点和两个流通进程:即总供给(生产)和总需求(分配和消费)两个端点。贯通这两个短点的是两个流程:即物资流通(物流,包括劳务交换)与货币流通(金融流)。但是这两个流程的性质完全不同。在物流循环中,实物在消费中被消耗和消失。而金融流却必须通过每一次循环流转而获得增益。这种金融增益,是下一次经济循环能够实现的前提,它的产生源泉,就是经济活动中创生的利润。”何新认为:“市场经济的循环运动,完全赖于两大流通即连结供给与需求两点间的物流和金融循环。”
所以两大流通必须要通畅,一旦发生梗阻(即不通畅),就会产生经济问题,严重时就会演化为经济危机。
特别注意的是,两大流程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一个流程出问题,另一个流程也会受到连累。比如企业销售出了问题(物流循环梗阻),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能及时还贷乃至无力还债,金融循环就会出现问题,进而转变为金融危机。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到底哪里梗阻了。其实不用分析,几乎所有所人都知道,日本通缩的成因,就是消费萎靡。
借用奎奈的模型,消费萎靡,意味着物流循环梗阻。而金融循环若想要真正的畅通无阻,就必然要求物流循环畅通。举个例子,比如说股市,一个股市如果它的内部资金是既定的,不能多(也不存在分红之类的行),那么赚钱的人一定是把赔钱的人的钱拿到了自己手里。如果想让所有人都赚钱或者说大多数人赚钱,那就必须让股市由外部资金的流入,或者分红。而外部资金凭什么持你的股?除了经济过热导致头脑发热的时期、或者政策扶持之外,就必须要有然外部资金看得上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盈利能力或者盈利潜力。分红那就更需要盈利了。但是盈利的基础,得先卖出去东西,消费萎靡就是连东西都卖不出去,怎么可能盈利。债市更是如此。所以金融良好发展势必要求物流循环的良好发展和通畅。
所以,消费萎靡是日本经济糟糕的根本原因。
三、日本消费萎靡原因试探讨。
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日本消费萎靡。
安倍晋三上台之后,射出去的几支箭有两大核心,对外日元贬值,对内拉通胀。但是通胀就是拉不起来,前几年成功过一次,还是因为消费税涨了3%,不涨价不行。怎么日本通缩这么严重?这么严重的通缩会有什么问题呢?
日本的通缩,核心问题就是消费疲软。而造成消费疲软的原因,全是日本自己作的。
当年两次金融危机过后,日本被重重的摔在地上,与之一起倒霉的就是老百姓,股票套牢楼市崩盘之类的,一下子消费就下来了。很多人说是广场协议的原因,德国等国都签了广场协议,咋就没事?
我们都知道,民间消费疲软,政府就要帮助消费,一般像美国中国之类的国家,财政投资,低利率,把钱撒出去,用货币对冲通缩,进而形成通胀预期,同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慢慢恢复就业,进而工资、消费就慢慢恢复了,经济就逐渐好转了,然后再想办法把钱收回来就是了,一般问题不大。日本不是,钱撒了不少,工资就不上涨,就业就是不行(日本不是就业率低,而是就业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期,日本已经把最能吸收就业的行业转出去了,因为中国加大开放力度了。而基础设施在日本也已经相对完善,像中国大搞基建创造就业也行不通,而高端产业政府扶持力度不小,但是这个和普通人隔着一层,不可能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就业。
更要命的事情是,日本看似井井有条,但其实预算特别草率,花的更草率,去年年底来一笔,来年再加两三笔,一直省着花,年末一块花,美其名曰消化预算,因为这笔钱不消化完来年不给钱。很多人批评中国投资是重复投资,日本这个就算是脑残投资了吧。日本动画《青蛙军曹》就讽刺过这一行为。这么花钱,不仅对经济不利,反而有可能紊乱金融,或者使大财阀更加有机可乘,中饱私囊,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金融问题
由于错误的政策以及奇葩的实行,短期内通缩预期就有了,然后,日本政府就慌了,再来一轮,那就是之前的翻版,通缩预期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是愈演愈烈,从短期,变成了长期,等到了一些政策在长期生效的时候,已经对冲不过通缩预期了。
与此同时,日本大量的投资是直接或间接拨付给了财团,财团拿到钱之后,要么金融投资,要么就实业投资,实业投资还不一定是国内,洗白之后转投国外也没准,但不管怎么说,大量资金涌入,开始还投资好的,后来是一般的,再后来就是高风险了乃至是高风险低回报,平均收益率开始出现边际递减。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投资受到大量资金冲击,导致其金融投资收益下降,特别是银行利率下降,日本人的储蓄收益变得很低,而平均收益率降低,养老金等需要避险的资金,其收益也就只能随着平均收益率降低而降低,普通人对未来预期愈发悲观,未雨绸缪之下,当前消费减少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年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表面上看是当时人的努力,但是其中坚力量仍是属于二战前的一批老人,以及其子女。那个时期日本也很穷,穷则思变,变则百事通,这种求变求新的思潮覆盖了日本,是当时日本能够经济腾飞的重要精神支柱。到了新时期特别是互联网时期,这些人或者其子女后代或者其继承人依然健在大权在握,但是他们老了,保守了,不敢变也不敢新了,既无力也无心改变老一套模式。时代不同了,模式还那套,根本跟不上时代。被封为神作的那个磨手机壳的固然了不起,问题是有几个人能靠那个吃饭?手机壳怎么跟得上大规模量产的手机?一大机器生产,立刻性价比就上去。反正现如今手机更新换代很快,就算手机壳不那么好,等你感觉不好的时候,也该换新的了。所以日本大量的人才不去琢磨怎么大规模量产,提升性价比,适合新时代,反而故步自封,自诩工匠精神,然而其实不过就是小圈子自娱自乐罢了。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保证大规模机器量产的性价比,而不是小规模手工作坊。当然对于高端人士来说,还是可以考虑的,但是,还是那句话,这活计养不了多少人。
跟不上时代,整体行业就不行,整体行业不行,市场就越来越小,到最后就是别说海外市场,连本土市场都守不住。没市场,企业过的就不好,企业过不好,那就发不出工资。靠政府补贴送钱也就满足个基本工资,企业却不能创造价值,最后就是僵尸企业,反而成为政府负担,让大财团并购,大财团自顾尚且不暇,收购这些企业也顶多换了块牌,还是依然故我,卵用没有,还连累大企业效率。还不能倒闭,倒闭更惨,很容易连串反应,进而大规模失业,那就不可想象了。
这些企业要发工资,政府送钱,让大企业并购,反而连累大企业,大企业也得找政府要钱,如此恶性循环,政府企业是难受,员工也不舒服,看着都是晚上九点下班很努力,一点价值不创造,全是累赘,还愈演愈烈,唯一赚钱就是那帮顶层,和普通人没关系。这样的话这些资金投入导致了日本投向别的领域的资金也必然受到连累,不想受到连累,就得借债,借债多了,悲观预期更重,政府借债空间也在减小,往复到现在,辙都没有了。
经济停滞之后,就意味着阶层固化加速,到今天,日本的阶层固化已经相当严重,再加上本来日本就强调资历辈分,除非功劳极大,否则难以短期内提拔,加之日本亦终身雇佣为主,这就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于不干一个样,只要别出乱子逼的自己辞职,别的什么,都是浮云。外部竞争压力还大,你会怎么办?要么现在攒钱,以备将来;要么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当下快活就完。前者影响当前短期消费行为,储蓄得多,消费就少了,后者则面临现实的窘境,比如:
房租贵。日本人口集中于几个大的都市圈,都市圈里面的房租连着涨,别看CPI不高,还通缩,房租一直通胀,更不用说房价了,东京地区的房价除了几次经济危机以外就没低过,就算你打算醉里乾坤大笑中岁月长,光一个房租就够喝一壶,所以很多工资低的人直接住网吧,钱比房租还少,还有空调有网,除了地方小,还算舒服。然而即便如此,用于住宿的钱也依然是依据巨大的开支,严重压缩普通人的消费能力。
食品贵。这个不多解释了。日本完全可以享受更低的食品价格,如果食品价格变低,百姓的消费能力也能够释放,但是毫无疑问,日本并没有相关考虑,理论是国家安全,但真打起来,不知道就日本的那个粮食自给率,加之可能的潜在对手的实力,仔细思考的话,其实我感觉没什么卵用。
交通也贵,一次公交车220日元(合人民币13.6元,数据来自观察者网)。
这么多都贵,可是这都是必需品啊,这么贵的话怎么消费其他产品?
而且日本父母不像中国父母,特别喜欢帮衬孩子,很多80/90后买房都是父母的钱,甚至说啃老之类的群体存在。但是抛开道德观念,实际上老人积攒的钱,只靠他们往往是花不完的(除非遇到大事),而这些钱往往沉睡在银行里甚至柜子中,枕头下。我认为父母帮助孩子,本身就是将这笔死的钱转化为消费。当然不是提倡啃老,我这里也只是说父母帮助孩子的行为有利于提振短期消费。但是考虑老一辈的人年纪已大,出现大事概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老一辈人积蓄也有限,所也仅仅对短期有些积极影响,而如果是啃老等现象泛滥,长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将会侵蚀掉国家最后的消费希望。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父母帮一下孩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好了,工作没前途,必需的也贵,父母帮衬的也少,日本的老人倒是有钱有闲,但是消费意愿却很低。所以这批老人也指望不上。
我们先去看一下美国,特朗普上台,但是就业率明显利于希拉里啊,怎么特朗普成功了?因为这些就业,相当多的人都是替代性岗位(包括临时工、自由职业等)。这些替代性岗位并非正式员工,不稳定性强,未来预期危机感强,对自身利益敏感。而这批人也就成了美国种族歧视主义的先锋和主体,因为他们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少数族裔包括黑人在内都能干,他们干了,自就得失业。
日本类似。下面摘录自观察者网的一段消息:
日本人的退休金一般分为两部分:国民年金和企业年金。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民年金入不敷出现象严重。目前,国民年金的支取年龄被一拖再拖,金额也是一降再降。很多年轻人由于担心退休后可能根本拿不到国民年金,现在已经开始拒缴年金,这也进一步导致国民年金的收支情况恶化。企业年金方面,在日本退休的时候很多人都面对一个选择:是分20年领取相对高额的企业年金,还是接受每月固定,但金额较少,可以一直领取的企业年金?——当然,能够获得企业年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必须是公司的正式员工。根据2016年初的一项统计,日本目前以正式员工身份就职的人,只占全部劳动者的6成左右,也就是说,对于大约40%的日本人来说,国民年金将是他们退休后的唯一稳定收入来源。
正因为对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现在日本年轻人把钱袋子捂得越来越紧,一方面他们要维持目前的生活,抚养孩子;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为将来打算,留下退休后足够生活的储蓄。
现在,在日本,除了个别富豪,大众人群中,老年人被认为是真正的有钱人。这些人普遍经历了泡沫经济时代,家藏颇丰。根据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4月28日公布的调查,虽然有超过20%的日本家庭表示,目前全无储蓄,但是50-70岁年龄层的受访者中,家庭平均储蓄却超过了1000万日元(约合60万元人民币)。然而,父母有钱绝不等于孩子也有钱。因为在日本,无论是赠与还是继承都要缴纳比例不低的所得税。所以说,日本年轻一代,虽然不至赤贫,但手头并不宽裕。
这段消息佐证了我上面的分析1,也证明了日本政府在提高就业、提高工资上面的无能。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一个老龄化社会会一少半是临时工,而且工资不高。理论上来说,老龄化了,年轻人少了,供给少了工资应该高啊,怎么日本是反着的?就算日本老年人还占工作岗位,能占走这么多?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日本工作岗位比年轻人还少,而且少的比年轻人减少的速度快还。
事实上老龄化本身并不可怕,如果可以保障年轻人就业和相关权益的话,特别是经济活力足够,年轻人未来预期充满希望,那么老龄化的弊端可以被对冲掉。而且老年人也可以成为新的经济热点。但是日本就业保障不了,权益保障不了(过劳死最高的的国家),未来没有希望(阶层固化),老年人倒是有钱,消费意愿差,也没法帮衬孩子,还很保守,并且掌大权,那么老龄化的,就不仅仅是人口了,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
说完实物经济,再说说虚拟经济,就是金融方面,日本做得着怎么样呢?
当然是不怎么样,大凡有效果还用得着负利率吗。日本在货币政策上的手段已经穷尽,负利率了,没法再折腾了。前面刚说完,这么多的钱不都能到百姓手里头,大财团就先砍一刀,大银行再来一下,到百姓手里头就剩谷子皮了,前面刚说完未来预期等等问题,这不多的钱,根本无力缓解问题,在加上日本人喜欢存款,买点国债爱一下国,得,钱又回去了。
打算日元贬值,来刺激一下出口,看看能不能有效果,日元汇率日本还说了不算。2015年底,日元贬值,美国财长表示关切,之后日元老老实实涨回去。等于落空了。
也就是说,日本从金融层面,也买办法提振消费。
照理说就够惨了,安倍又加了个税,实现了CPI上涨2.7%的目标!然而不算加的税,CPI应该是负的。看似通胀了,事实却是老百姓多交了税,挤占消费其他的能力,总消费能力不升反降,需求减少更甚,通缩预期实际上加剧。
总结一下, 日本几乎手段穷尽,但就是没效果,恶性循环下来,整个国家在物流循环上就已经阻塞了,而阻塞点,就是消费。阶层固化,未来无望,生活工作压力大,预期悲观,通缩预期,有一条出现在一个社会的消费端都够喝一壶的,日本全占。连带着金融也不好,两条大路都梗阻,经济不好是自然。
而最根本就是几次金融危机之后,日本陡然加剧的贫富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阶层固化。单单就收入差距来说,2002年基尼系数是0.49左右,2014年则是0.57左右,再借由再分配使之降低到0.38左右,看着很漂亮吧,收入低的年轻人根本就享受不到!享受的是老年人。贫富差距极大。年轻人享受不到政策优惠,就一直穷,远远穷于那些上流子弟。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的收益,是远高于劳动收益的。富人子弟上层子弟凭借家里资源,先不说享受的教育,就单说钱生钱就已经让绝大多数普通人望尘莫及。那些普通人只能努力工作,氪命赚钱。问题是氪命比得上氪金吗?结果就是,天长日久,阶层固化。日本还是本身就是个阶层严格的国家。这种情况之下,好的了才是怪事。与之伴生的一系列问题都加剧这一“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更大—阶层更加固化”的死循环,或者由这个死循环创生。比如一系列社会问题,什么酗酒,昼颜妻之类的,哪一个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流行的?
再加上日本社会本身就有一种“物哀美”的文化,崇尚樱花,刹那繁华,随后凋零,一种悲观无奈的氛围本就充斥着日本。本来70年代有个“日本一”精神倒很是昂扬,结果几次危机之后,日本就把它抛在脑后,又回到了起点。
所以日本社会看着彬彬有礼,光鲜夺目,其实是“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死气沉沉。
如此社会,经济能够好吗?
然而,这仅仅是日本经济差的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和某东方大国有着紧密联系。
四、中国崛起对日本的的挤压效应。
一般感觉中国是中国,日本是日本,中国在国际市场是中低端,日本是中高端,细分市场都不一样,怎么会挤压日本?还有人感觉现在都主张内需,日本是发达国家,靠内需拉动,既然是内需拉动,国际市场作为外需影响不大的。
先说后者吧,再说前者。
我们应该先弄清一个事情,就是内需的内容。很多人一提到内需乃至有经济学家提到内需,都简单的认为是国内的居民消费,其实不是,内需是包括投资(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等等)以及消费(包括个人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等等),总和是内需的部分。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的释放,并且还以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占比高为指导进行一系列改革。其实是有问题的。
亨特·刘易斯在其著作《凯恩斯错在哪里》中认为,如果把企业间为了生产进行的购买行为计算在GDP中的话,那么生产的比重将大于消费的比重。虽然缺乏数据支持,但是我们可以粗略的估计来说,按照刘易斯的计算方法,生产的确会占比更大。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如果企业消费(包括企业为了生产而进行的购买原材料等行为以及日常消费)不振,仅仅依靠老百姓消费是不行的。然而企业消费能力强,又必须依靠老百姓消费能力强。
但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会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生产相对过剩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只有经济危机。怎么解决呢?凯恩斯让政府来出手,但也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不一定治得好;还一个办法,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去别的地方倾销商品。别的地方是哪里?最简单的,国外。
所以,我们知道了仅仅依靠内需是不够的,其结果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但是商品卖到了国外之后,企业有活力了,开工大干,国内的人手不一定够,国内的资源也不一定够,那么结果就是成本上涨。怎么办?产业转移。
所以何新在《反主流经济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中指出:“中国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的话,中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将越来越高。同时,如果中国继续采取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话……土地资源的相对狭小、人口众多、还有国内资源的稀缺这些问题,都会找到解决的对策。这些问题在中国一国经济体制内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但如果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市场和资源的话……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而中国也将不断的强大起来,不可遏制。”并且进一步总结:“单纯依靠内需市场解决不了工业化发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资源稀缺问题。”2
我们可以去看看问题一了。
通过刚才的讨论,一个国家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必然要与世界接轨。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保障自身主权以及政府足以代表该国人民权益且该国政府权力行使有效的情况下,越开放的国家,一般越强,走出去越多的国家,一般越强。因为中国人口几乎等同于发达国家人口之和,且发展不平均,所以可以内部消化一些,但是这个趋势是不会变的。
所以中国进入世界市场越多,别的国家占据的市场就只能越少(或者说,相对于没有中国的情况来说,其市场比重变小)。
为什么呢?
因为市场是有限的。
1993年,时任政协委员的何新曾向高层提交了一篇论文《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这篇论文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四大基本规律,其第一规律就是市场有限性规律。
我对这条规律的解释是,马克思认为,由于剥削的存在,会导致无产阶级(在今天就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其消费能力赶不上社会生产的速度。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来,资本主义社会下,消费虽然随生产力提升而在增长,但恒小于同期生产。因此,相对于生产来说,市场无法全部消化,那就意味着市场有限,(这段论证和何新先生给出的论证不同,有兴趣的话可以参阅何新原文。)其本质是消费能力有限。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开始引进大量的低端产业,在此之前,干这些活的是日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日韩开始了产业转移,等于日韩在改革开放后产业上的第一次与中国交锋错过去了,或者说赢了(这个是错过还是胜利,完全是角度问题了,不影响结果。)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抢占多少日韩的市场么因为此时中国几乎全是低端,而日韩已经是中端为主,并向着中高端、高端迈进。
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转眼来到了21世纪,中国开始发力了,低端不放手,中端拿在手,中高端在突破,高端也没放过。多角度全方位发力,占据市场速度之快令人啧舌,事实上如今西方表现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国际市场被中国占据,西方难以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其转嫁矛盾的目的。而整个西方都被挤占市场,日本不可能独善其身。
以造船业为例,这个行业是典型中高端行业,其中高端造船业就是典型的高端行业。按修正总吨位计算,几年前还是中日韩三分天下,近几年就已经是中国占据半壁江山。按照利润计算,中国也有全球四分之一强的利润,按照订单量计算,中国名列第一,近三分之一。
再比如高铁,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但是中国国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让中国高铁秒杀世界,占了一半以上的铁路里程,且在积极的推广中,也拿下了很多订单。注意,没有中国的话,这些订单不是日本,就是欧洲的。但是中国出现之后,他们能拿到手的订单在一定时期内就会变少(至少是比例上变少),因为中国拿走了一部分。
再比如特高压,几乎全是中国标准,用中国标准,就能借此获益,西方强大的重要原因就是制定标准,而中国率先抢占了特高压标准,就意味着之后,西方再想在特高压这一块创造收益,就必须直接间接的分给中国一部分,而西方拿到手的就少了,能解决的问题也就少了。
再比如量子通讯等等黑科技就更不用提了。这还是中高端、高端,一向认为中国在中高端、高端上是有劣势的尚且如此,中国的优势之处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们要注意,中国这些年随着成本的上升,很多低端产业留不住人了,但是不代表中国就会把低端产业让出去,国内可以进行产业转移,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自动化、个性化生产等手段让低端产业就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比如LED灯泡,一个小灯泡值不了多少钱,几十个上百个可能也不算太贵,但是我给他粘成一个漂亮的外形,价格就能贵很多。根据大数据或者直接根据客户的需求,粘出一个来,利润就上涨了。以前感觉按灯泡算什么高大上的行业,但是有了个性化需求,变出花样了,像个艺术品一样,工作感觉都升华了,利润也会上涨,这样一个低端的行业,就升级了。
当然一些污染过于严重、过于吃劳动力成本的行业,中国留不住也是早晚。但是只要能够打出一个时间差,在时间差内基本完成产业升级,那留不住就留不住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好了。
日本就比较倒霉。中国现在能利用大数据,有互联网+,日本在产业转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原有产业就地升级之后的结果,往往就是一个人磨一大堆手机壳等类似行业。看似精雕细琢,实则养活不了几个人。更由于此,日本产品本来就价格高,一开始仗着质量好,还有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优势就越来越少了。先是国际市场穷人不买了,中国货虽然在当年质量差点,好歹便宜啊。后来中产阶级都不买了,如今的中国货虽然便宜,但是质量也不差啊。当然,也有粗制滥造的,但是那个已经不是主流了。目前连高端市场日本都难以保证了,很快高中低市场日本都会失守,届时日本更惨。
那么日本货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小(特别是相对与没有中国的情况下),日本转嫁矛盾、吸收财富的能力就越来越低。而日本国内又出了一批固步自封的老人执掌企业,或者磨手机壳去了,跟不上时代,也跟不上潮流,就更不用说引领潮流了,最终就是艰难维持,乃至衰败。
所以套用何新先生的话,就是日本所拥有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小,只能依靠内需,结果就是“单纯依靠内需市场解决不了工业化发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资源稀缺问题”。而这个成本上升、资源稀缺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又回到了之前说的那个问题。等于又是个死循环。
五、日本出路在何方?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日本得经济表现如此糟糕的原因。
内因是决定性因素,是由于几次经济危机以来,日本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与随之而来的阶层固化。老龄化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贫富差距拉大和阶层固化,其结果就是导致普通人的生育欲望越来越低,进而导致或者加剧老龄化。由于阶层固化,上层长期得不到来自年轻人特别是来自下层新晋年轻人的新鲜血液,是日本企业日益僵化;民众受困于经济、预期等因素,短期长期消费萎靡,通缩现象及通缩预期形成;必需食品如粮价、水果蔬菜价格较高,年轻人等不到政策倾斜,老年人所得比例过大,导致日本消费潜力难以释放,加重了消费萎靡;各财阀财团、政客为了自身利益对于政府拨款进行操控,扭曲了政府扶持的结果;消费萎靡、财阀干预也导致金融问题丛生。
外因则是由于中国崛起挤占了日本既有市场和未来的市场,是日本愈发受困于自身的资源、人口、土地等矛盾之中而难以寻求向世界市场转嫁。而且就算是打算用日元贬值开阔海外市场也很困难,美国不让日元贬值,安倍晋三吃豹子胆也不敢过分。
所以我们会看到,日本当前的问题核心和根本一直是其内部,而外部环境也不利于日本,有些学者所说的所谓日本解决自身问题还要靠中国,其实不可能。
且不说中国是否愿意,就算中国有心,也无力。中国欲崛起,就必须要世界市场,不可能给日本面子,就算是要帮衬日本,顶多和日本在一些项目上联合一下,或者开放市场,然而随着国产产品的升级,恐怕日本也不好拿走多少。在国际市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竞争为主。所以中国不能在世界市场上帮助日本什么。
而日本国内的问题中国更是鞭长莫及。最多给点投资,买点国债(还主要是为了短期套利),还能干什么?其实中国压根就帮不了日本什么。
日本想要继续发展重塑辉煌,唯一的出路就是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阶层固化和森严等级社会,要给予年轻人在现实中的希望,而不是虚拟世界的希望,只要年轻人有了希望,日本的老龄化带来的暮气沉沉就可以被对冲。改变老人掌权的企业文化,争取在几个行业上先开先河,引领潮流,再以此为基点,向其他行业扩展,想当年一样。我认为如果按照最优的情况预估的话,以日本的水平和能力,再加上借助美国全心全意的扶持,再度创造七八十年代的奇迹可能也未可知。甚至有可能在和中国一争高下。
然而现实却根本不可能。且不说等日本缓过劲来需要多少年,就算是能立刻恢复,也要先打破阶层固化吧,打破阶层固化就得让上层放血,说实话,让日本右翼向中国道歉都比让他们放血简单。美国更不可能全心全意扶持日本。所以个人感觉,顶多就是比现在好过点而已,还打算回到七八十年代,和中国较高下,当然也不是不行,梦里还是能做到的。
或者说日本选择其他手段,比如说在和中国再来一场?我相信日本不想死的话肯定不会动手。当年中国海军不行,空军不行,陆军也不行,几乎就是靠着意志作战,日本尚且打了十四年,最后还是中国胜利。如今的话,不是我恭维日本,只要中日开战,日本碰不到中国就直接本土玉碎了,要么就是喂鱼。这年头战争都是先上导弹,然后海空军,最后陆军,一波导弹日本就得半残,更何况制空制海日本无力夺取。当年和今天完全是颠倒的,中国无论是装备质量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远在日本之上,日本打算开战就算美国亲自前来帮助,都毫无胜算。再走当年侵略的老路,行不通了。多句嘴,日本折腾陆军其实没什么意义,原因也简单,等你日本用得上陆军的时候,还有必要用陆军吗?
所以唯一的药方已经有了,打破阶层固化。但是良药苦口,这个药确实太苦,吃的吃不下去,那就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了。


注1:其实这篇文章是我之前在百度贴吧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魔改版,贴吧发表的那篇文章名字是《日本没有失去的二十年吗?》观察者网的这篇消息极大程度的佐证了我的观点。贴吧文章发表于2017年3月,这片消息发表于5月。当然那篇帖子写得实在不怎么样。
注2:《反主流经济学》出版于2013年,但这篇文章发表于2000年。中国也正如何新先生所预料的一般,坚持“走出去”,不断强大,不可遏制。
PS:希望大家支持一下,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悠悠一评和知乎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55

帖子

1782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2
发表于 2019-6-12 19: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日本经济停滞,当然是自己作出来的。
这些年国内总有学者把帽子扣在美国人头上,认为是因为美国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导致日元被动大幅升值,从而制造了一个超级大的资产泡沫,使得日本丧失了外贸成本优势,打击了日本的制造业。
但其实当时和美国签署“广场协议”的可不只是日本,还有德国,英国和法国,协议内容也只是要求四国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20%而已。
但是产生巨大经济泡沫的只有日本,后来经济陷入停滞的也只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影响并不是很大。
当年的日本尝到了本币升值,热钱流入,资产价格上涨的甜头以后,主动让日元上涨了一倍,同时还实行了大量的货币宽松,央行贴现率也从5%下降到了2.5%,大幅推高了资产泡沫。
理论上,本币升值,会带来国际热钱涌入,共同炒高本国资产泡沫。现代经济调控一般都会采取逆周期调节,也就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过不断加息和收紧货币来避免经济过热。不过当年的日本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还在降息,搞货币宽松,这无异于是火上浇油。
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在1985-1989期间,日本股市平均上涨了2.7倍,房价平均上涨了3倍以上。
房地产和股市的上涨,就是由于超级货币宽松带来的信贷资金,加上日元升值带来的海外热钱共同炒起来。
不过,繁荣的背后,是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制造业成本出现了大幅上涨,制造业几乎没有了利润,跟当下的中国如出一辙,甚至比当下中国的情况还要更糟糕 ,这其实就已经是严重滞涨了。
不过中国当下的局面比当年的日本还是好太多,毕竟楼市泡沫没有日本当年那么大,股市泡沫更小,甚至还是相对低估了,可运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当时,日本当局也明白这样下去制造业就要败光了,需要给经济降温。可是他们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迅速的把央行贴现率从2.5%上涨到了6%,直接促使日本资产泡沫迅速破裂,导致社会信用出现了极度收缩。
日本泡沫破裂之后,楼市股市同步暴跌,楼市最多跌掉了80%以上。
当年楼市上涨的时候,很多日本年轻人都背负了几十年巨额的房贷,完全透支了未来二三十年的消费能力。
到了泡沫破裂之后,银行信贷资金从净流出变成了净流入,这就是信用收缩了。直白的讲,贷款买房的人,实际上就是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未来只能不断从社会上挣钱还给银行,而不是用于消费,钱源源不断回流到银行系统,社会信用自然就不断处于收缩状态。
过去信贷扩张的时候,大家都敢于消费,消费起来了,挣钱也就变得很容易,挣钱容易就更加敢于消费,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正反馈系统,以致当年的日本俨然觉得老子就是天下第一,卖掉一个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
当后来信贷出现了急剧收缩,挣钱变得艰难,自然就不敢消费,也没钱消费,消费下滑,挣钱自然变难,挣钱难就更加不敢消费,再次陷入一个死循环。所以,在信用经济时代,过去有多繁荣,未来就会有多惨淡,就像是一个镜子的正反面一样。也可以说,日本的今天,就是1989年前后巨大资产泡沫的后果,而当年的资产泡沫,就是日本人知己制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日本爽了四年,制造了一个超级大的泡沫,结果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偿还。
有一些任性,代价是很大的,大到用一辈子也承受不起。日本当年的资产泡沫,导致一整代的年轻人都压在了房子上面,不敢消费,不敢辞职创业,不敢生儿育女,甚至恋爱都不谈了,大部分娱乐也不要了,大家佛系生活。这些年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宅文化这种低消费产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高压之下带来了超低的生育率,导致日本的老龄化比其他发达国家都要严重,这也是当年资产泡沫带来的后遗症。
老龄化严重,中老年人又掌握了大部分财富,年轻人没有钱,社会消费也就起不来,钱没办法有效流转,经济自然停滞不前。
更惨的一点,就在日本深陷泡沫破裂,制造业成本高企,同时还背负着沉重债务的艰难局面的时候,中国崛起了,顺利承接了日本的中低端制造业。
也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也有日本自我毁灭的功劳。
自此日本只剩下高端制造业了,而高端制造业同时还要面临德国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
至于有人说日本具有大量海外资产,相当于是再造了一个日本,这就是非常外行的话。
有人统计说日本海外总资产大概是3万亿,而日本2018年GDP是4.9万亿,海外资产占了日本GDP的60%以上。
这样的说法也就骗骗完全不懂经济的小白,资产和GDP本身就不是一个概念,资产是存量,GDP是增量,两者的区别,就像是某人家里有一套价值1000万的房子,跟每年只挣10万块钱的区别一样,根本没有可比性。
相反的,日本大量资产滞留海外,这恰好说明连日本本国资本家都不看好日本经济发展,都跑去海外投资了。
你们看川普费尽心机想要促使美国海外资本回流美国就明白了,资本滞留海外,相当于就是在帮其他国家创造税收和就业,对本国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再说说日本长期宽松带来的公共债务问题,日本这三十年来,由于长期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公共债务从50%附近上升到了240%,日本经济恐怕连维持停滞都做不到,而是要走向衰退了。
日本公共债务虽说大部分来自国民的钱,不是外债,但这一样是要还的,一样会有一个极限值。一旦日本国民再也不相信日本能够维持债务不灭,不再购买日本政府的债券,那么这个债务雪球也就维持不下去,届时日本不免走向深度衰退。
所以,日本人那一套根本不是经验,那都是赤裸裸的教训。
这也是国内不敢过快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原因之一,在没有新兴经济体能够创造足够的信用的时候去刺破房地产泡沫,到时候产生信用坍塌,全社会就会陷入无边无际的通货紧缩当中,就如当今的日本一样。
现在一边培育新的经济体,一边限制房地产,维持房价稳定,就是当局的思路。
理解了大体的宏观思路,很多政策出台自然就很好理解了。
————————————————————————
思考理解经济,用经济理解世界。
文章首发公众号《茶话股经》,欢迎到公号来交流探讨。
这是一个前私募操盘手,现独立投资人撰写的,客观、理性、深刻的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1

帖子

1688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8
发表于 2019-6-12 19: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虽然说不上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工业技术的进步导致日本制造业失去优势肯定算是原因之一。
如果日本制造还像80年代那样独步全球,那么日本企业在修复房地产泡沫造成的亏空后,仍然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普遍疲软。


在自控机床出现前,所有的机械加工都是需要人类控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冲压加工在生产效率上有优势。自控机床大幅提高了加工效率,但是使用太过复杂只能用在高价值零件上。而这还是只是一个方面,剩下的焊接、组装,每一步都要耗费大量人力,工人的技术水平对产品性能和质量有决定性影响。
80年代美国人对日本电器有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就是小,同样的设计拿到美国,根本就无法批量生产。日本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日本工人牛逼。


日本二战中工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质量,只有老师傅生产出来的勉强能用,年轻师傅没法独立完成工作,而后期没有经验的女工大量替代被征兵的男工,花费宝贵的资源和工时只能换来废品。而美国的生产线全是妇女,却能生产出性能更高质量稳定的产品。
除了美国的技术水平更高,还因为美国有一套完善的品控体系。战后,William Deming被美国政府请来,帮助日本提高产品质量,所以Deming被日本企业家尊称为“经营学之神”。
此后,日本工人与欧美工人在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体系下工作,而日本工人技术水平更高,劳动强度更高。即使德国工人有同样的技术水平,因为劳动强度不如日本,所以比拼成本也比不过日本。至于劳动强度和水平都不行的美英法苏就彻底不用比了。


80年代,总设计师去找丰田,希望在大陆建厂,结果丰田把厂子建在台湾。丰田的担心在当时的日企里很有代表性,以大陆工人的低劣水平,很可能砸了日本制造的牌子。不仅仅是当时的大陆工人,哪怕是现在的工人,水平也是远远不如当年的日本工人。这道理很简单,富士康的新人培训是几天?那些从大学和技校拉来的学生临时工,他们有几天时间去学习技术?然而现在中国工人生产出的产品,精度远远高于当年的日本工人。


直接引用俞天任的书里的内容
在数控机床普及以前,机械加工是十分困难的,全是手艺活。加工直线还勉强能凑合,加工曲线就困难多了,先在工件上画上线,然后操作工按照画好的线,操作两个分别控制横向和纵向的手柄来控制刀具的走向从而切削出所需要的轮廓。

轮廓是这样,变化的断面怎么办呢?变化激烈的只有先做木模或者石膏模来进行仿形加工,高低差不大的就先做特殊刀具来加工,而制作特殊刀具更是技术活中的技术活,非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不可。当时要培养一名能够独立操作的机械工人起码要5年以上的时间,而要培养一名能够独当一面,根据图纸来确定加工工艺及流程,制作所需要的特殊刀具的机械工则没有10~15年以上的磨练根本就不可能。

但计算机泡沫化了以后,一切都变了。廉价的计算机使得原来一直停留在大企业的数控装置成为了可以普及的东西。数控的理论很简单,但在没有通常称为 CAD/CAM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的支持,仅靠手工编制数控机床的运行命令是一个足够使人神经错乱的工作,所以数控机床在问世以后的多年里始终无法推广。但是泡沫了的微机加上CAD/CAM软件,使得为数控机床编制操作命令成为轻而易举的工作。原来培养一个熟练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现在随便从哪个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乡下孩子,哪怕他从来没见过电灯都没关系,有个把月的时间足够教会他认清所有的按钮和按动这些按钮的先后顺序了。

当然,数控机床的操作远不止按动按钮,但只要会按动按钮就能够做出来“和那个东西相像”的东西。“像那个东西”并不是说“是那个东西”,更不要说比那个东西还要好,但是不要忘记,原来可是光教出来一个会做“像那个东西”的人就需要好几年!


日本僵硬的人事制度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50年代,日本工人和现在的中国工人一样,频繁跳槽。但是日本公司老板很快发现这样的方式行不通,如果工人不知道明天还干不干这行,他凭什么花几年,几十年去磨练技术?如果老板不知道员工会不会明天辞职,他凭什么花力气培养熟练工?只有终身雇佣,年功序列,每年定比涨工资,才能保证一个工人在一个企业干几十年,他才能从小白成长为熟练工。


我收藏了前后6代跨30多年的游戏机,每代游戏机的电路板焊接精度,都在以肉眼可见的幅度上升。到了05年后,电路板普遍采用自动贴片自动焊接,其精度高到了人类绝对无法比拟的程度,任你怎样的八级焊工大国重器,在返修工作站面前都是孙子。
原本日本工人和中国工人的差距巨大,计算机大幅缩小了这个差距,即使日本制造仍然有质量上的优势,但中国超低的人力成本使得产品在满足一般需求的同时具有超乎想象的低成本,日本制造毫无竞争力。


美国传授给日本管理技术,成就日本工业,美国向日本敞开市场,推动日本经济,然后美国发明计算机,日本的一切全毁了。
世上只有爸爸好,真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73

帖子

2318

积分

小学六

Rank: 8Rank: 8

积分
2318
发表于 2019-6-12 19: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一、治不好的日本病
对全球政治秩序而言,二战是一个分水岭,在战前秩序里,实现全球统治,靠的是军事手段。在战后秩序中,实现全球统治,主要靠的是金融手段。在二战之前的英美全球统治秩序中,它们遏制过日本的扩张。在二战后的美国全球统治秩序中,它一样也要遏制日本的经济扩张。美国对日本,一直维持着既利用又遏制的双重原则。利用和遏制的分水岭,就是日本的国力,不能大到威胁美国的全球统治利益。
从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开始,日本经济便陷入了停滞,一蹶不振。失去了十年之后,以为后面会迎来复苏,接着又失去了十年。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病,也就是日本经济病的简称,长期以来,成了全球经济学家怎么会诊也治不好的病。这个经济病为什么治不好呢,因为它其实并不是纯粹经济层面的病,而是比经济层更底层的政治病向经济层的延伸。政治层才是病因,经济层表现出来的,只是表面的症状。
日本病在症状上表现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85年-1990年的泡沫阶段;1991年-2000年的萧条阶段;2001年-2010年的僵尸阶段;2010年-2020年的癌变阶段。
1985年,美日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这对于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对外需市场存在严重依赖性的日本来说,本币的大幅升值,就是出口竞争力的恶梦。这样,横行世界的日本制造,就相当于螃蟹将慢慢被剪掉了爪子。同时,因为形成了日元升值的长期预期,国际资金开始蜂拥而入做多日元。这样又进一步推高了日元的汇率。这时期,为了提高商品的竞争力,日本的生产线开始外迁,出现了产业空心化。
出口竞争力下滑,那么如果想保持国际收支的盈余,就应该相应地保护内需市场,减少进口。日本的国内市场,可能是世界上最封闭的主要经济体。不断激增的日元购买力,因为日元并非美元那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无法大规模沉淀在境外,便只能在内需市场内卷和空转。这样便急剧的推高了日本的资产价格。期间再加上日本政府两次利用低利率货币手段进行货币扩张,便形成了严重的经济泡沫。这个泡沫在1989年达到顶点。东京等大城市的房价,五年内涨了好几倍。
本来是因为担心内需不足进行货币扩张来刺激经济的,这么高的资产价格,结果把资产价格推高到大多数人都买不起的地步,这样反倒抑制了内需。得不到需求的支撑,那么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就成了必然的结果。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资产价格,几乎被腰斩。企业的破产潮,从市场端和产业端,传导到了银行体系,形成了大量的坏账,日本的银行体系,实质上的被摧毁殆尽。政府火上浇油的货币扩张大乌龙政策急剧吹大了泡沫,在挤泡沫的时候,又连番频频的进行激进的货币紧缩,直接导致了日本经济硬着陆。这是教科书一样的泡沫经济,和泡沫经济的硬着陆样本。
日本经济硬着陆之后,被摧毁的银行体系,却被日本政府用国家信用养了起来。这些银行,既不创造贷款,也不创造存款,他们的净资产甚至低于0。为什么没有存在价值的僵尸银行要被政府保护起来呢,因为首先如果这些技术上已经破产的银行破产倒闭,那么就会冲击就业市场,推高失业率,给已经萧条的经济雪上加霜。其次,如果这些银行倒闭,之前这些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就无法再收回,形成大规模的坏账,直接继续向上传导,严重损害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状况。
这些僵尸银行,对日本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日本的实体经济失血了。它们不仅不能为实体经济注入血液,还要一直靠政府输血来养活,本来是造血的,现在变成了喝血的。银行体系崩溃,那么实体经济就失血了,经营必然陷入萧条,逐渐的变成僵尸企业。企业经营不好,政府税收就要锐减。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还要输血养活那些僵尸银行和创造就业大型僵尸企业,只能举债。政府血越来越少,渐渐的也变成了僵尸政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僵尸经济循环。
当经济形成僵尸循环之后,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就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且停不下来。到了僵尸循环这一步,钱从哪里来呢,只能靠债务扩张了。给僵尸循环体系造血,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这就是美联储那种量化宽松操作,其实日本才是真正的量化宽松的鼻祖,他们早就开始这么做了。另一个办法是向公众借钱。日本的国民储蓄率比较高,所以日本规模大到可怕的国债,70%都是日本人自己购买的。日本的债务水平高居世界第一,债务规模是它GDP的四倍。而美国国民没有什么储蓄,只能向外国人借钱。
这个由央行、政府,金融系统,企业所构成的僵尸雪球,越滚越大,滚到什么时候才会内爆呢?反正不可能滚的比喜马拉雅山还大。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看,它都迟早会内爆。资产泡沫的破裂,爆破点在需求的极限值上,大家都买不起的时候就会爆。债务型僵尸大雪球的内爆,它的引爆点,同理,也会出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再买政府发行的国债的时候。当日本国民认为日本国债是垃圾债券的时候,那么这个僵尸大雪球就会爆炸。技术上看,日本国债已经沦为垃圾债券了,不过日本人太爱国了,国家的垃圾也买的乐此不彼,让日本经济这个大僵尸,还能继续的苟延残喘下去。
明知道一个技术上已经破产的政府,它发行的债券显然就是垃圾债,日本国民还买的那么任性,说明什么呢,说明日本的国民,不买没办法。不买日本的国债,那么僵尸循环大雪球内爆,企业破产,国民失业率激增,大家都找不到工作了。为了能继续有个饭碗,唯一的办法,就是购买政府债务。到了这一步,日本全民都加入了这个僵尸循环。这就是大萧条经济的最后阶段:癌变。
日本经济是一个教科书一般的样本,从它的兴起和衰落,到死亡,每一步每一个环节,从采样意义上来说,都是教科书一般的完美。兴起,是因为外向型经济,国民经济对接全球经济,因为竞争优势,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优胜者。积累了大量的贸易盈余,被逼本币大幅升值,然后经济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向的内卷,逐渐与世界经济的大洋脱节,形成了内海循环。被迫内卷后的日本经济循环,只好从全球一海的水,下降到内需一碗的水,盯着内需做文章。
被放大的购买力,盯着一个被缩小的内需循环市场做文章,日本人觉得,怎么老是内需不足啊,本来是面向全球的产能,现在龟缩到了内需市场,当然会嫌内需的池子小了。日本人没看明白这个道理,它们要在自己的内需上,挖大这个池子,那么泡沫是必然的后果。泡沫破了,又不肯勇敢的面对死亡,壮士断腕的告别过去,踏着死亡坚毅的选择重生重启经济,只能在一步步的走向萧条阶段,僵尸阶段,和癌变阶段。到了癌变阶段,就是已经被判了死缓了。接下来,就看日本经济这个僵尸大雪球,什么时候会内爆。
不仅日本在经济崩溃面前怕死,不敢按重启键,美国人也一样怕死。在当年日本经济崩盘的时候,美国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说日本啊,你可千万别搞僵尸啊,让那些该死的都去死吧,你按下重启键就行了。结果到了美国08年金融海啸的时候,美国人把当年教日本人做人的那些道理,忘的一干二净。美国人哆哆嗦嗦的,硬是不敢按下重启键,也选择了走向僵尸之路。
如果把经济体,当做一个生命的话,那么日本病,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现象,它更深层的本质是生命的一个周期。生老病死,人如此,树如此,国家如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自然也是如此。怎么才能让经济永葆青春长盛不衰呢,办法肯定是有的,但显然不是目前主流的这一套,美国搞砸了,日本也搞砸了,说明目前支撑全球经济的经济学思想理论,只能为应用它的经济体们,活这么久。要治好日本病,不仅要重塑全球化体系,更深层次的经济思想革命,也应该超越当前的费里德曼们的那一套。货币主义,就像春药,它总能给人以幻觉。
从纯粹的经济技术上看,日本要想从一个被迫内卷的经济生态,冲破这个茧,日元的国际化是一条路。可惜,日元的国际化是一个政治问题。美国人自然不答应让日元国际化,一个傀儡货币哪里有资格谈什么日元国际化。所以,日本出路说到底,还是应该在政治层面破局。因为当初把它逼到这个茧里的,就是因为政治。如果能撕破这个茧,起码日本经济换了个大生态,还能多少避免过早过重的僵尸化。甚至还能迎来它的第二春。


二、战略短视坐失东亚一体化脱欧入亚良机
日本的第二春是什么呢,那就是从战略上,从政治上,脱欧入亚。摆脱美国的阴影和钳制,冲破美国为日本经济设下的铁笼。再次从内卷生态,走向开放生态,用日本人这个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再次在国际市场上,和其他国家展开竞争,企业获得生机创造利润,银行系统也能重启创造投资和信贷,唯有如此,才能赢得第二春。这个脱欧入亚的大棋局,大战略,名字就叫东亚一体化。
虽然日本人这个民族,一贯的战略短视,遇到生命攸关的历史关键时刻,就两眼一闭的赌国运。但也不代表,他们中没有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日本人能看到他们的第二春吗,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沉浸在他们的“精神欧洲人”的地缘意识形态幻觉中,但是鸠山由纪夫看到了这个历史大机遇,一个不仅能治好日本病,还能让日本人再兴盛几十年的大机遇。
站在日本国运的角度来讲,鸠山由纪夫,就是他们这个民族的先知和大救星。他开始试图挣脱美国的铁笼,使日本经济走出内卷生态,破茧而出,走向重生。他向中国道歉,以图先把历史账和中韩都和解了,然后谋求地缘上的一体化,然后是经济上的一体化,东北亚自贸区,亚元,等等,都是可以使日本破茧的战略宏图。但是警觉的美国人,发现日本心思活络了,便通过一些阴谋手段,清除了鸠山由纪夫。鸠山的内心,肯定是痛苦的,他可能认为自己是日本民族的盗火者,但是大部分人,都昏睡了,鸠山喊不醒他们。
历史的机遇窗口就此关闭,日本人失去了一个能够领着他们可以走出绝境的先知。一个傀儡的国家,傀儡的政府,傀儡的日元,傀儡的经济体,傀儡的一亿“精神欧洲人”。鸠山的内心,应该是饱含着孤愤和忧患的,他看到了他们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处,它想让日本的命运改道,可惜回天无力。美国老板不让它改道,一亿昏聩愚蠢的日本国民不让他改道。
失去脱欧入亚的大机遇,日本人的国运,也就失去了最后一个春天。未来等着他们的,只有冬天,无尽的冬天,越来越冷的冬天,春天永不再来。日本抛弃了鸠山,历史抛弃了日本。


三、已然沦为笑柄的“安倍经济学”
鸠山黯然下台。试图挽救日本经济走出僵尸循环的机会也失去了。2012年,安倍上台,也标志着日本经济,从僵尸阶段,全面进入到了癌变阶段。
安倍上台后,一手抓政治,一手抓经济,两手都很硬。政治上,是“安倍政治学”,经济上,是“安倍经济学”。安倍政治学,就是听美国的话,因为他明白不听话的下场就是鸠山那样。他也知道,日本以后不仅不可以亲近中国,还要给中国制造麻烦。这样才符合老板的利益。美国给日本的角色设定里,日本的地缘使命是做困住中国的锁链,安倍要开始向老板邀宠,积极的发挥着他的工作激情。2014年,现实中日撞船事件,然后又演变成轰轰烈烈的中日钓鱼岛事件。都是安倍政治学的杰作。
鸠山为日本僵尸经济开的药方,是冲出内卷生态,拥抱东亚一体化。而对安倍来说,这条路显然是想都不敢想了。安倍认为,日本经济之所以失去了20多年,病因在于日元汇率过高,通缩,国内经济活力不足。于是,安倍让央行推出天量的定量宽松政策,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日元供给,使得日元汇率一路贬值。对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进行债务扩张。
货币和债务的双重扩张,给日本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因为日元并非美元那样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些凭空抛洒出来的流动性,也只能内卷在日本国内。按照安倍的设想,只要血多了,僵尸就能马上原地复活。如果僵尸没复活,那就一定是血加的不够满。所以,在安倍的逻辑下,负利率就是一种必然不断加血的最终手段和最后的选择。
结果呢,血无论怎么加,僵尸还是不能复活。不知道安倍是假装不知道,还是真不了解日本经济的病因,日本经济之所以发展成为现在的僵尸经济,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不能创造投资,既不能创造贷款也不能创造存款。企业不能创造利润和经济增长,产业也不能创造国际竞争力。这根本就不是缺血造成的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是以前该死没死留下的后遗症。这么天量的流动性注入市场,也没见通胀率显著上升,可见,根本就不对症。
安倍这么一通折腾,不仅不对症,而且后患无穷。这些新增的人造血,滚入了之前越滚越大的僵尸循环大雪球。人为推动了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使得日本的僵尸循环和债务问题,越来越不可救药。安倍的初衷,是想治好日本经济的僵尸病,但是他的这些猛药下去,却加剧了日本经济的僵尸化,把僵尸化推向了癌变化的阶段。按照安倍的思路,可能接下来,就是要给日本经济搞化疗了。
如果没有安倍和他的安倍经济学,日本经济可能会在僵尸阶段再延续一阵子,有了安倍,则把日本经济更快速了推向了更恶化的阶段。他使得日本病在癌变,提前了日本经济的临终日。


四、屡次三番的点错科技树
经常有人说,索尼的衰败,是因为绩效主义。这根本就是乱诊断。索尼的衰落,与其说是日本人顽固不化的绩效主义,缺乏激情和创造,不如说是因为苹果的颠覆性技术大爆发,宣布索尼被时代所抛弃。
日本人在之前的汽车,家电和电子消费品市场,所向披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日本人消失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本人又消失了。一连错过了两次大浪潮。全球化使得媒介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日本呢,还在沉湎在他们过去在工业和半导体技术领域里的辉煌里。
不仅日本的经济在内卷,日本的科技和文化也在内卷。而这个内卷的结果,就是接连错失了两次全球信息革命的大浪潮。在文化领域,则是日本人热衷于各种自娱自乐的孤岛生态的亚文化浪潮。
日本经济当年天下无敌的三大产业,家电已经沦陷,市场份额被中国所取代。半导体,被台湾和韩国所取代,富士通14年便宣布退出芯片制造领域。现在日本排名前15名的科技公司市值总和,都没有韩国的一个三星市值高。三大支柱产业,还剩下了汽车这一个仅存的硕果。
但汽车产业的科技树,日本人可能又要点错了。下一代汽车技术革命,必然是电动汽车全面取代燃油汽车。中美德,同时选择了充电电池技术方向,而唯独日本人,选择了燃料电池方向。表面上看,这是技术标准之争,实质上看,这是中美德三国联手,要击垮日本的汽车工业。
无论是从市场话语权角度看,还是从技术升级的军备竞赛看,日本在这下一次的科技大浪潮中,必然会落败。即便燃料电池技术优于充电电池技术,中美德不用,日本人又能奈何。日本人只能被迫接受充电电池技术为世界汽车工业的新标准。更何况,燃料电池技术,和充电电池技术相比,实际上并不优越。
如果日本经济再失去汽车产业这个唯一的支柱产业,那对于日本来说,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等日本汽车工业大厦倾塌,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大概是以前吃肉的,以后要吃土的。


五、被神话的日本高科技和日本军事水平
中国国内对于日本的认知,有两大比较受欢迎的民粹模式化结论。一个是日本的高科技深不可测,比马里亚纳海沟都要深,中国人脱掉鞋子追,追一百年也不可能追的上。另一个是,日本是军事强国。日本的海上自卫队,是世界第二强大的海军。如果和中国东海舰队交战,东海舰队将不堪一击全军覆没,重蹈甲午悲剧。还有,日本分分钟造出原子弹等诸如此类的奇谈怪论。
而据彭博社2015年12月8日报道,亚洲开发银行称,中国已经终结了日本主导亚洲高科技出口的时代。中国在亚洲高科技产品(如医疗器械、飞机和电信设备)出口中所占份额,已从2000年的9.4%上升到2014年的43.7%。日本去年所占份额则从2000年的25.5%下滑至7.7%。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丢失了市场份额。可见,日本的高科技市场份额,已经在逐渐的被中韩所蚕食,既不是深不可测,也不是不可战胜。
再说下日本的海上自卫队。严格的说,日本的海自,并不能称之为是一只海军,而应该称之为美国第七舰队反潜小分队。在现代海军时代,一只没有制空权的海军,和海上棺材队,有什么区别。日本的海自,连海军航空兵都没有,拿什么谈制空权。日本的海自,第二个致命弱点是,它没有攻击性导弹,无法进行远程攻击,这对超视距远程打击的现代军事科技而言,没攻击性导弹的军舰,跟没装子弹的枪毫无区别。
如果现代战争复古回到一战那种水平,日本海自还是挺厉害的,大家都回到舰炮对轰时代,壳子造的好,起码比较抗轰一些。日本的军事,只是被美国阉割后的不正常的军事技术。不仅畸形,而且体系、结构和功能上,都不合理。非要说日本是军事强国,那么如果要比赛捞水雷,日本可能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了,因为日本军事强就强在雷达好,反潜好,捞水雷好。
还有一个比较雷人的关于日本军事水平的神话,那就是日本人可以分分钟制造出来原子弹。这个都不是吹嘘和神话了,而是雷人。因为实际上,制造出来可作战的武器化原子弹,需要克服的五个根本问题和阶段,日本人一个都不可能完成。首先,原料问题,日本核电用的都是轻水反应堆,用核废料提纯的钚,纯度最高才65%,要提炼纯度超过90%的钚,对日本人来说,这是理论上不可能的任务。世界上没有靠轻水反应堆造出核弹的先例。
其次,人才问题。在美国的密切监视下,日本人的核武器研发方面的人才,极度匮乏。再次,试验场地问题,日本人要做核试验,无论它放在哪里爆,那么大蘑菇云腾空而起,都会被人发现。不做核试验,难不成日本人在计算机上模拟下,制造一个原子弹就直接用?这就太开玩笑了。
第四个问题,即便造出来了原子弹,原子弹小型化问题,原子弹小型化技术,是比研制出原子弹更难的技术。日本人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技术储备,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技术大山。
最后是原子弹发射的载具问题。假设日本前四步都解决了,原子弹用什么发射呢,用飞机驮着大摇大摆的飞过来?岂不是要被人当火鸡一样的射落。用潜艇发射,水下点火技术,艇用反应堆技术,出水姿态控制,对日本人来说,都是不可逾越的技术难题。何况他们目前是零技术储备。用导弹发射,机动变轨、分弹头和下落,包括整流罩耐高温技术,这些最关键的技术,日本人一概不懂。空投试验,导弹全程载弹试验一次都没做过,日本人怎么保证导弹打的过去?打过去一定响?
神话日本的高科技,还有情可原。但是神话日本的军事水平,那已经是雷人了。不过就是一些无知之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中国人怎么看世界这个事情上,民间舆论,一直存在两大群体,一个群体是友邦惊诧论爱好者,一个群体是友邦神话论爱好者。连友邦自己都不好意思吹嘘的东西,他们什么都敢帮说。
作者:白云先生
链接:日本病在癌变,日本已成无可救药的东亚病夫
来源:至道学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
有雄心壮志的人,一定要学习韬略之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4

帖子

1441

积分

小学四

Rank: 6Rank: 6

积分
1441
发表于 2019-6-12 19: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谢邀!
1.日本社会保守,使得日本的新兴产业全面落后。
跻身行业“独角兽”,是所有创业者和新兴企业的梦想,而一旦成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也意味着企业将会成为资本市场中的香饽饽。没错,继纳斯达克针对独角兽企业开展特殊上市渠道之后,2018年2月,美国SEC批准了纽交所2017年3月提交的修改上市流程的提案,允许(独角兽)公司直接上市。而瑞典的Spotify将成为纽交所直接上市的第一家公司,也很可能成为今年在美国上市的最大规模科技公司。随后,港交所以及中国A股也表示针对独角兽的新上市规则正在加紧制定中,可见,独角兽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之大。
一个国家独角兽数量是这个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下图是全球百强独角兽企业数量。日本居然一家没有!一家没有!一家没有!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1.jpg

是的。日本没有像样的互联网巨头,唯一拿得出手的互联网公司就是日本雅虎,去年的营业利润不到20亿美元,进不了前20。到现在还有不少日本人在使用翻盖手机,近日台湾地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给台湾送祝福写“台湾加油”时,桌上就放着一部翻盖机。就连日本人最常用的即时通信软件LINE也不是日本人搞出来的,而是由韩国互联网集团NHN的日本子公司推出的。在中国路边摊都能扫码支付的时候,日本的个人消费现金支付依然超过一半。
且2017年底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反对无现金化的人数过半达到51.4%,可见日本社会的保守性和僵化。整个社会的老化让日本在创新领域行动保守而缓慢。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2.jpg 人工智能领域,2017年底,本田公司宣布和中国商汤科技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联合研发协议,研发自动驾驶AI技术。汽车巨头本田公司为何要和一个2014年才成立的中国创业公司合作,显然中国公司在这方面拥有本田需要的技术,而日本国内还找不到一家这样的人工智能公司。
《日本经济新闻》等曾统计过2012年至2016年各国研究机构及大学等有关AI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等被引用次数迅速增加,美国微软和谷歌等公司以及麻省理工等大学名列前茅。在前100位中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达到30家,中国也有15家,中美两强的存在感正在加强,而日本只有一家东京大学排在第64位,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明显落后。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称:“从基于风险投资和并购的对金融科技企业投资额来看,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2017年达到约150亿美元。欧洲各国和中国次之,而日本还不到美国的1%,令人遗憾。”到2030年,美国可能仍然力压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的存在感迅速提高。 在金融科技的全球最新排名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3家企业垄断了前3位。在前10位中,中国企业也有5家榜上有名。
2.日本传统产业节节败退。
1)显示面板
1995年,日本占据了全世界液晶面板90%的出货量,如今已经迅速下降到10%以下。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90096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日本,最近十年日本的显示面板产业是如何走向萎缩的,
2004年三洋和精工爱普生合资进入液晶面板产业,2006年三洋电机转让股份给爱普生,退出了该行业。而爱普生在2012年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
日本NEC在2009年关闭了其鹿儿岛液晶面板工厂,2011年将旗下生产中小液晶面板的公司股份70%出售给了中国深圳天马集团,退出液晶面板制造。

2011年12月27日,索尼和三星达成协议,三星支付约10800亿韩元(9.35亿美元)现金收购索尼拥有的全部S-LCD公司(索尼和三星合资的液晶面板公司)50%股份。通过收购,三星将全资拥有S-LCD公司,索尼也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
记住,从2011年开始,索尼液晶电视所有的面板都是买别人的。

三菱电机也在2014年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
夏普由于2008年巨资投入等离子技术,犯了方向错误,加上太阳能业务的拖累,渐渐走向衰落,2016年被鸿海集团收购。而鸿海已经决定把工厂设在中国广州,向中国搞技术和制造业转移。

剩下的日本企业,2012年4月东芝、索尼、日立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整合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同时东芝2012年退出液晶显示业务,日立2016年退出液晶显示业务。和这三家一起成立JDI的还有日本INCJ(产业革新机构)这是一家日本官方背景的投资基金,理解成中国的政府产业大基金就好了。
于是JDI成了日本显示行业唯一一家还在大规模生产的企业。
日本目前唯一的大规模量产显示面板的厂家日本显示公司(JDI) 2018年5月公布的2017财年的财报(从2017年4月1日到2018年3月31日),营收为7175.22亿日元,按照当前的汇率,大约430.5亿人民币,
比2016财年的8844.4亿日元(530.7亿人民币)下滑18.9%。
净利方面,2017财年净亏损2472.31亿日元(148.3亿人民币),2016财年亏损316.64亿日元(19亿人民币)
两相比较,2017财年亏损是2016财年的6.81倍。
仅仅在2015年,JDI的营收规模还超过任何一家中国同行,
2015年营收:京东方486.2亿人民币,JDI  593.6亿人民币(9893亿日元,按今天汇率折算)
2016年营收:京东方689亿人民币,JDI大约530.7亿人民币(8844.4亿日元),京东方在这一年实现了对JDI的赶超。
2017年营收:京东方938亿人民币,JDI 仅为大约430.5亿人民币(7175.22亿日元)。
仅仅三年的时间,京东方营收就从JDI的81.9%实现了逆转,变为 JDI只有京东方的45.9%。由于JDI是日本唯一量产显示面板的公司,所以京东方营收超过了所有日本显示面板公司之和。更何况中国还有华星光电、深天马等。
2)高铁+轨道交通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20133/answer/122737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曾经,日本的川崎重工和日立多么强大,日本在2007年世界市场份额是22%,2015年只有9%了,下降了一半以上。
这两家都是2015年被评选进世界百大创新企业的日本公司(就是某些日吹经常说的那个日本公司占了40家位居世界第一的榜单)
对比之下,中国中车的世界市场份额2015年占到70%。

日本高铁技术在海外输出目前为止只有台湾高铁项目,而且连年亏损。 中国已经完成了土耳其高铁(让土耳其的高铁长度进入全球前十,位居全球第八),已经中标印尼雅万高铁,建设了巴西奥运会轻轨项目,制造了波士顿地铁车辆。中日已经在同一起跑线上。
没错,日本在系统的份额下降了,还可以向中国卖高铁零部件,然而不幸的是,中国高铁的国产化率在逐年提高,这同时意味着日本零部件的市场在不断萎缩。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3.jpg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4.jpg 3)家电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20133/answer/122737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的松下,索尼市场份额已经急剧萎缩,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家电三巨头格力,海尔,美的,以及韩国三星,LG的急剧发展。
三洋家电被海尔收购,东芝被美的收购。

10年20年前,中国市场上家电都是日本货,现在不仅中国市场上日本货极少,日货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经跌到了可怜的3%-5%左右。
在日本市场也开始出现中国货,中国已经反攻到了日本,华为平板电脑是日本市场占有率第二名,市占率9.2%。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5.jpg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6.jpg 海尔日本2014年营业额人民币26亿元。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7.jpg
美的2016年3月收购日本东芝之后,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达到多少了呢?
呵呵,东芝也是被评选成全球百大创新企业。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8.jpg

是的,不仅30%的日本人购买联想笔记本,现在连15%-20%的日本人冰箱和洗衣机也买中国的。

日本的家电三巨头,夏普已经被收购,
我们看看松下和索尼(这两家是日本全球百大创新企业)

2015年松下净利润是16.3亿美元,索尼净利润是12.3亿美元。
而2015年中国三巨头净利润海尔集团是29亿美元,美的是20亿美元,格力也是大约20亿美元。
我们要看到,松下索尼的净利润还是包含了汽车零部件,游戏,手机,音乐等业务的结果,而中国三强则主要是集中在家电业务,足见日本公司运营情况之糟糕。
我们再看看2016年上半年的情况,美的净利润增长14%,格力净利润增长12%,海尔净利润增长21.2%,都获得稳健的增长。而反观松下2016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下滑63%,索尼2016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下滑75%。

我们再看其他几家入选了世界百大创新企业的日本企业的情况,
京瓷2015年净利润不到7亿美元
奥林巴斯2015年还在亏损

我们再看看世界份额情况,
2016年上半年,中国三大家电厂家海外销售额,美的50亿美元,增长15%,海尔22亿美元,增长31.3%,格力17亿美元,增长24.5%,都获得高速增长,
注意这是上半年,那么日本的索尼,松下呢?以松下为例,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整个财年,其海外销售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
4)造船
日本造船曾经在二战后稳坐世界第一半个世纪,一度世界份额占到40%以上,然而世界市场份额在2000年被韩国超过,又在2009年被中国超过。市场份额一度大幅跌落到10%以下,日本从2000年-2016年没有新建过一个船坞。下面是2016年上半年新接造船订单,日本只占8%左右,而按照修正总吨计算中国占了38%的世界市场份额。
入选了全球百大创新企业的三菱重工,在造船领域上半年只能拿到几条船的订单。.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9.jpg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20133/answer/122737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手机
下图为2018第三季度智能手机份额。日本品牌已经完全消失。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10.jpg 6)光伏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19908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年来中国光伏组件厂家晶科,天合,阿特斯等相继进入日本市场,像阿特斯到2017年已经累计在日本销售了19亿美元的组件。
在2011年,日本本土品牌还占据了日本90%的光伏市场,日本光伏组件主要生产商为京瓷、夏普、三菱等日本知名品牌。
自2014年起,日本成为了中国光伏组件最大的出口市场,到今天,中国品牌已经占据了日本市场份额的40%以上。

在中国公司竞争下,日本本土太阳能公司纷纷破产,小厂几乎全部倒闭。
2012年日本三菱住友被迫退出光伏市场,裁员1300人。
2016年2月,日本Panasonic(松下)位于大阪的太阳能面板主力工厂停产,作业员全部失业。同时松下日本国内外所有工厂目前产能利用率已降低至50-60%的水准。
2017年京瓷太阳能关闭三重县工厂,当地日本工人全部丧失工作机会。
2017年昭和壳牌石油旗下的solar solarfrontier也对工厂进行合并,一批员工被裁,同时10%员工被迫提前退休以节省成本。

日本东京商工调研称,日本2016上半年破产倒闭的太阳能公司数量为30间,下半年35间,是2000年以来最高纪录。其中2016年12月破产间数达10间,刷新单月纪录。因销售不振破产的占据五成以上。
预计2017年破产的日本太阳能公司会创史上新高。
事实上,2016年日本购买了最多的中国光伏产品,总金额超过25亿美元。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11.jpg 7)汽车玻璃
福耀汽车玻璃公司,在全球份额不断提升,
收入增幅保持15%以上,
其全球主要竞争对手日本旭硝子则收入和份额呈现下降,
以2015年为例,旭硝子玻璃业务的运营利润率仅有1.9%,利润率处于亏损边缘。旭硝子2016年前三季度来自玻璃业务的收入下降了1.5%, 其中第三季度更是下降了5%。

8)数码相机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24769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图是来自http://statista.com的图表,数据来自日本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CIPA)的数据制作,
统计是是日系厂商(佳能,索尼,奥林巴斯,卡西欧,尼康等)的数码相机销量,可以看到2010年卖出了最多的1.215亿台数码相机,到2015年只剩下了大约3540万台,到2016年就只有2000多万台了,六年时间下降了80%以上。
一年两千多万台的市场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对比下光是OPPO一家一年可以卖出一亿部智能手机。
以后只有专业的可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还有生存空间,但那是小众市场。归根结底就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数码相机被替代。
日本 GDP 停滞最重要的原因何在?-12.jpg 3.最要命的是日本的老龄化问题。
除了经济停滞,日本最严重的问题是不可逆转的老龄化,2035年55%的日本人年龄在50岁以上,这是非常可怕的,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都比不过年轻人,思想和思维方式都已经固化了,你可以尝试下说服广场舞大妈不要占着篮球场跳舞,我曾经尝试过让我家长辈不要存一年或者三年定期而是买余额宝,基本上完全无法说服。
老龄化会对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企业创新,阿里,百度,华为,腾讯,比亚迪,网易,吉利,京东方,大疆,小米....这些当代中国的领军企业,没有一个成立时创始人/核心创办人年龄超过50岁,年轻的互联网企业不要说了,王传福创办比亚迪时29岁,汪滔创办大疆时26岁,1996年吉利集团成立时李书福33岁,美的集团现任董事长方洪波在美的担任空调事业部总经理时也才33岁,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已经算是大龄创业者了。
年轻人是创新的主要基数,基数急剧减少意味着社会创新和科技创新动力迅速衰退,不只是日本,老龄化也是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

此外,老龄化还会在另一方面拖累国家发展。一个国家用于养老支出,用于医保的支出多了,必然投入到基础设施,军事,科技发展,教育,产业升级方面的资金就少了,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日本由于老龄化严重,日本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支出是社保,而无足够资金救助日本科技企业,
导致日本的顶尖科技企业,例如其最大显示面板公司之一的夏普,日本最大半导体公司东芝,在出现资金问题的时候,都不得不选择出售给外国资本,
现在日本唯一的大规模量产显示面板公司JDI,日本政府也处于无力救助的状态,日本的科技公司只要一出现经营困难,就要寻求卖给外国人,这怎么有利于国家竞争力发展呢?
国家和企业的产业竞争,跟战争其实很像,往往呈现赢家通吃的情况,尤其是在高技术行业更是如此,最终的玩家永远是只剩下最强的几个,
也就是不管你付出了多少努力来发展生产力,只要竞争失败,高端产业的收益都被少数几个赢家拿走,你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种就跟你辛苦备考,结果最后没考上是一样的。
国家和公司在竞争中失败,在我们身边的微观例子,就是裁员,降薪,无工作。老龄化,不会等到我们老了之后才对我们形成危害。
日本的现状也给了中国警示作用。
问:日本经济停滞了二十年,可这二十年日本总有人得诺贝尔奖,如何解释?
答:其实很有意思,日本在2000年以后迎来了诺贝尔奖的高峰期,
三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日本国籍诺贝尔物理学奖有9人,2000年以前只有3人得奖,2000年及以后6人得奖
日本国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总共7人,2000年以前1人,2000年以后6人;
日本国籍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4人,2000年以前1人,2000年以后3人。
这跟诺奖颁奖总体来说有二三十年滞后性有关,因为其研究成果的地位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只有少数例外,例如2017年得奖的引力波是2016年发现的,但是引力波这个概念已经存在有很多年了),日本在经济巅峰时期没有几个诺贝尔奖,反而在经济衰落的过去十几年日本不断有人得奖,恰恰是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走向经济巅峰时期对科研投入大的原因。最近十几年,日本基础科学投入和产出总体下滑严重,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已经被中国赶超,目前只有中国的50%左右,以高质量科技论文为例,其高质量输出已经落后美英中德。
日本研发目前的态势,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从日本官方报告看中国科技实力--全球进入中美科技时代》
从日本官方报告看中国科技实力--全球进入中美科技时代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99279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日本手机和家电品牌确实衰落了,那是因为日本放弃了智能手机和家电品牌,改做零部件了,这样更赚钱。
答:查询2016年福布斯世界500强,我们把日本制造业的支柱,净利润最高的汽车产业拿出来看,净利润丰田汽车193亿美元,本田28.7亿美元,日产43.6亿美元,马自达11.2亿美元,铃木9.7亿美元,五家净利润总和为286.2亿美元,日本主要五家汽车公司的净利润总和还不如苹果一家从iphone挣到的289亿美元利润多。
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 财富中文网
再看看世界500强企业里面7家日本电子工业的利润,佳能18.2亿美元,松下16.1亿美元,索尼12.3亿美元,NEC  5.7亿美元,富士通7.2亿美元,东芝净利润为负的38.3亿美元,我们就不算亏损的东芝了,其余6家的净利润之和为59.5亿美元,日本6家主要电子工业企业的利润总和,还没有三星移动95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多。
实际上日本电子工业六强的利润总额59.5亿美元,跟华为+OPPO+VIVO三家大约50亿美元的净利润总和差不多。如果把亏损的东芝算上,日本更惨。事实上,日本电子企业里面最赚钱的佳能,净利润才18.2亿美元,这意味着华为,OPPO,VIVO三家任何一家到日本,净利润应该都可以排到日本电子工业的第一位,
不要忘了,日本这7家电子企业不只是做手机,还做家用电器,游戏机等业务,中国美的,海尔,格力三家龙头家电企业净利润全部超过20亿美元,拿到日本同样可以排到日本电子工业第一名。
所以可见,不是智能手机不赚钱,而是日本品牌无法从智能手机业务赚钱了,智能手机是全世界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日本从手机品牌领域败退了,那么日本做手机电子零部件行业的利润真的会比做手机品牌更高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再看看日本的电子零部件产业,根据《日本经济新闻》2016年统计下日本主流的六大电子零部件厂家京瓷、日本电产、日东电工、阿尔卑斯电气,村田制作所和TDK在内的6家公司的订单额,2015年达到5.4万亿日元,2015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大概是120左右,也就是450亿美元。
注意这450亿美元电子零部件订单还是包括了来自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的所有营收,即使这样也远远不及智能手机品牌的营收
因为三星移动一家的营收就是894亿美元,苹果iphone销售额一年是1394亿美元,华为(只考虑手机)+OPPO+VIVO三家营收之和至少超过600亿美元。如果看净利润更是没法比,日本电子零部件公司净利润普遍不佳, 例如TDK算是日本比较赚钱的公司了,净利润率只有6%,没有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这些手机品牌高。
家电也是同理。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7014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日本显示面板衰落了,可canon tokki的显示面板蒸镀设备依然占有垄断地位。
答:以前是显示面板和设备都占有垄断地位,现在只有设备占有垄断地位了,这不是衰落吗?
问:失去二十年的日本还是发达国家!还是第三大经济体!
答:两者本来不矛盾吗!失去二十年指的是1995年日本巅峰时期人均GDP世界第三位,到2015年下滑到24位,2016年由于日元升值又恢复到第21位,这意味着日本在20年间先后被大约20个国家超越,2016年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只有0.99%,在发达国家里面也排在后段,也打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速,这意味着日本的地位还在进一步下滑。
但没有人否认日本仍然是发达国家。
再说说日本为什么还是第三大经济体。
在人均已经排在20位开完的情况下,日本总量还能排在世界前三位,仅次于中美,非常简单,日本是全球所有发达国家中人口总量排在第二位的国家。日本的人口比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四的德国多出53%,而德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算俄罗斯)
问:日本现在经济发展慢是转变经济结构,为下一个一百年领先蓄力!
答:转变啥经济结构?由赚钱的智能手机转移到不赚钱的智能手机零部件?由既做显示面板又做显示面板设备转变为只做显示面板设备?这不是利润越来越低吗!再说什么力要蓄那么久?
问:日本海外资产世界第一!
答: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979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外净资产其实和国力没有必然关系,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的海外净资产都是负的。原因有几点:
1:海外净资产是正是负,与一个国家获取的收益没有必然联系。比方说日本买了美国1万亿美元国债,日本有了1万亿美元净资产,美国有了负1万亿美元净资产,但是美国用这1万亿美元发展IT产业,军事工业,实现了1000亿美元的产值,然后支付给日本3%的利息300亿美元。美国获取的收益反而更高。
2:一个国家每年来自海外资产的收益,占本国GDP的比重非常小,以日本为例,每年来自海外资产的收益只占GDP的4%,不会影响大局。
3:一个国家的海外资产总额,远远小于本土资产总额,一个国家海外资产总额,一般不会超过其全部资产总额的3%。 以中国为例, 2016年光是500强企业的资产总额就有223万亿人民币,是中国GDP总量的3倍,而中国国企海外资产也就是5万亿人民币左右。对比下日本2015年的海外资产总量为948.73万亿日元,按照0.062的汇率,相当于58.8万亿人民币,资产减去负债就是净资产,净资产为339.26万亿日元,相当于21万亿人民币,日本的海外净资产,只有中国5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10%。
很多人拿资产总额和GDP比较,其实是犯了比较对象的错误,任何一个国家拿资产总额和GDP比较,比例都高的惊人。
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达223.27万亿元
国资委:央企境外资产总额已近5万亿_网易财经
海外净资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如果日本的海外净资产是在日本本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提高,这才是健康的;也就是说,资产在本土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在海外创造效益。
然而不幸的是,日本是在本土经济总量下滑的情况下,海外净资产却增加了一倍,这反应了日本产业空心化,日本资本在本土无法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就跟美国的制造业外流造成本土产业空心化一样,安慰自己说我在墨西哥有大量美国净资产毫无意义,把产业留在本土,在优先本土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海外净资产的扩大才有意义。
2016年,台湾台积电就抢在民进党蔡英文上台前投资30亿美元在南京设厂,对台湾来说,也是在中国大陆多了30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然而这却是台湾的重大利空,中国大陆的重大利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7

帖子

1820

积分

小学五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0
发表于 2019-6-12 19: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假如我是日本人的话,我看到这个问题是要骂娘的。
这就跟前几年美国人在quora上问,为什么日本频繁换首相一样。
因为什么原因你自己没点逼数?没有东京地检署搞黑材料会有这些事?
同样的,日本GDP停滞,不是中美建交->改革开放->产业转移造成的么。
你们说我制度僵化不适应新形式,我特么一直就这个制度啊,之前都干得好好的经济腾飞来着。
你们说我抓不住互联网这一波,我特么有市场?
全世界的市场是每年都在变大,毕竟每年就增加个百分之几。
中国制造业崛起,占了多少比重,就抢了多少人的饭碗。
20190513补充:
跟泰森打架打输了不一定是肾虚,竞争不过中国也不是日本就有问题。
就是先天不足,像地理优势人口优势这些差距,你吃多少腰子都补不回来。
以前还有欧美市场,90年代以后,自由民主挂嘴边的白人防想当白人的日本人像防贼一样。
就一个国内市场可以完全发挥,出去海外再造日本,那是横陇地拉车,一步一个坎,现在还能端高科技的碗站着吃饭,已经很不错了。
有进步的空间,不多。
但没必要换肾。
-----------------------------------以上,是傲慢固执的日本人的看法--------------------
作为中国人的话,我还是希望日本人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多找找劣根性,就像当年中国人穷的时候,日本人就总结得很不错嘛。
凡是弱的一方跟强得一方不一样的。诶,都特么是劣根性,是弱的原因。
多找找,说不定是因为AV拍多了导致的经济停滞,你看我们中国就不拍(只看),经济就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8

帖子

2247

积分

小学六

Rank: 8Rank: 8

积分
2247
发表于 2019-6-12 19: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日本的经济之所以停滞,是日美中三国一起努力造成的,究其本质,就是内外交困,前后夹击的结果。
首先是日本自己飘了。
从50年代末开始日本的经济就在腾飞,到了80年代末,三十年的辉煌让日本有点找不到北了,于是开始了各种花样作死。
然后是美国起了歹心。
日本的经济腾飞离不开美国的扶持。当苏联逐渐走向末路,日本成为世界之二之后,美国自然要对日本进行打压,阻止他们的国力继续膨胀影响自己的地位,顺便割几茬韭菜。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崛起。
当初日本实力最强的时候,是全球最强的制造业大国,汽车、造船、家电、机械、电子、半导体等等,几乎做到了全行业制霸。
现在的日本,能拿得出手的只剩下汽车了,而且也远不如当年。其它的行业基本上都落到了中国和韩国的手里,尤其中国是现在全球最强的制造业大国,是真正的发达国家粉碎机。而韩国近一二十年虽然靠抢日本人的饭吃发了家,但是产业结构跟中国高度重叠,18年造船业和半导体的市场占比都在大幅下滑,看样子也在倒霉的边缘,很可能是下一个被粉碎的。
另外要说一点,当初日本经济在最高点的时候水分很大,都是虚的,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所以才叫泡沫经济。近些年来,日本经济从表面数据上看跟30年前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把水分都挤得差不多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停滞,而是有相当程度的增长的。


近来看了别人的回答,我发现很多人抱有这样的观点:
“日企在中国投资,GDP算中国的,利润可是算日本的。”
事实上,这话可不对,利润可以算是日本投资者的,但跟日本国和日本老百姓没啥关系。
好比某个日本商人叫山田的,在中国投资2亿美元一年下来赚了1亿美元,钱当然都是他的,但是他会怎么处理赚来的钱呢?他会继续投资在中国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挣更多的钱,而不是把这1亿美元利润直接提现带回日本,更不会拿回日本平分给日本老百姓。
你要明白一点,山田之所以千里迢迢跑到中国投资,根本原因在于只有在中国,他投资2亿才能一年赚回1亿,留在日本那个死气沉沉的地方,这2亿一年赚1千万都难。所以他只会把在日本的资产抽到国外投资,而绝不会把钱送回日本闲置白白浪费。
很多精日分子都津津乐道于一个说法,说日本经济虽然不咋地,GDP几十年都没变化,但是其实日本人是把钱都藏到国外了,日本人在国外藏了好几倍于国内的隐性资产,所以日本的真实实力深不可测。
事实上,这个说法非常扯淡,真实状况是,这就是典型的资本外逃,因为日本经济萎靡不振,所以不仅国外向日本的投资几乎绝迹,连日本本国人都把财产转移出去了。日本人现在在国外的投资确实非常多,也许真的远胜他们国内好几倍,但是这些钱都是个人的,也许有个别人高风亮节捐一些财产给国家,但绝不是普遍现象。日本政府对这些外逃资产鞭长莫及,也基本从中得不到什么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