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Hi~登录注册
查看: 613|回复: 0

2022 年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你有哪些 ...

[复制链接]

1549

主题

2737

帖子

6011

积分

商家A

Rank: 5Rank: 5

积分
6011
发表于 2022-3-15 12: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逍遥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沈晨。
和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缘分,要从三年前说起。2020年正月初三,我接到了总导演张艺谋先生的电话邀请,正式加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创作,并担任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导演。
其实早在十四年前的2008年,在那场与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中,我就作为执行导演与诸位同仁经历了无与伦比的创作记忆。十四年的时光流逝,祖国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崭新发展:那时的我们,希望将08年奥运会开幕式打造成为向世界开放的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及中国文艺工作者强大的创意制作能力;而十四年后的2008年,我们换了一种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这种方式更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美好情感。我们的着眼点,开始聚焦在“个体”的身上。特别是在本届冬残奥会开闭幕式里,我们从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群体身上切入,将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延续到舞台创作上,汇聚成为冬残奥会的温暖和感动。2008年,我们的努力是让世界认可;2022年,我们的努力是讲好“我们”的故事。
十四年,放在“个体”的生命中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单位。而我,也从一位踌躇满志的青年迈入了中年行列。偶尔熬到天明的时候,身体的各项指标也开始强烈抗议。岁月的刻刀,在每个人的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可唯独不变的,却是心中对于创作的激情,足可抵御漫长的时光。
是的,“永恒”这个带有哲学意味的话题,就是我想在这次冬残奥闭幕式中呈现的主题。青春是有限的,但是记忆却是无限的。人类自古以来所追求探索的,无不是让美好的时刻所能延续得更为久远。“永恒”是个时间维度,但如何在闭幕式现场把“永恒”用具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成为我们创作的重中之重。
直到后来,我们从闭幕式的主题《在温暖中永恒》来进行了“破题”。我们选用了“留声机”这样一个具有回味的形象,并通过“唱片”的视频设计及“唱针”的舞美装置,形成了大家看到的本届冬残奥会的空间主视觉。在闭幕式这样带有告别愁绪的氛围中,我们希望传递出一个延续性的理念:虽然本届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火炬已经熄灭,但是全人类的记忆却能在温暖中生生不息。
“留声机”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但它却更展示出我们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这也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一脉相承。
说到包容性,我想和大家聊聊本场闭幕式的熄火环节。每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点火和熄火方式都是备受瞩目的,一头一尾,恰好构成“圆满”的轮回。为了能够让这个“句号”画得足够圆满,我心中酝酿多年的一个创意应运而生——定音鼓,而且是13套。
与我自己学习过音乐的经历有关,我从很多年前起就有过将多套定音鼓同时搬上舞台的想法。这种乐器的力量感是极富感染性的,但也正是这种铿锵有力的力量感,也为它的呈现设定出诸多限制。直到这次在闭幕式的创作当中,这个念头很偶然地又冒出在脑海里。13套定音鼓,吻合着北京冬残奥会是第13届冬残奥会的数字。而当它们以一个圆心向心排列时,外面镶嵌的一圈定音鼓又可以象征着时钟的12个时间点。当它们构成奔流不息的时间形象,正是我们想通过“留声机”所传递的“永恒”概念。
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把这个描绘时间的打击乐创意和作曲组沟通之后,年轻的作曲家眼睛都瞪大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全世界都没有开创过这样的先河。单以1套定音鼓进行创作的作品已少之又少,更何况是将13套定音鼓同时搬到国际性的舞台上。
说实话,这个决定的推进是艰难的。起初,我也会在反复的争议中自我反思:作为闭幕式,它的基调应当是轻松、明朗或欢乐的;作为熄火环节,它的情感应当是不舍、眷恋或惜别的。可一旦将13套定音鼓搬上舞台,它所独有的力量感是否会破坏闭幕式约定俗成的风格呢?
很多时候,我都会面对着墙上的时钟出神。安静的夜色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唯有指针嘀嗒行走。无论清晨午夜或风霜雨雪,它永远都行走得那么得平稳。我想,这就是“时间”的魅力——在时间面前,全人类都是平等的。
我不舍放弃这个创意,并从“时间”的概念中汲取表演的编排灵感。因此在熄火环节,“留声机”上演员们的表演频率,严格按照每人1秒的物理速度进行推进。对于音乐创作来说,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挑战。我“折磨”着团队里的青年作曲和编导,也在深深地自我“折磨”着。但世事往往皆是如此,最终我们呈现出了大家看到的样子。当13套定音鼓摆在现场,这就已经是一个伟大壮举。
当火炬熄灭,《雪花》的旋律从冬奥会开幕式延续至今。正如艺谋导演在逍遥上和大家分享的,“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从2月4日至3月13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而《雪花》的旋律,却是贯穿四个仪式始末的一个重要核心形象:在冬奥会开幕式里,由竞相开放的千万雪花构建了一个惊艳世界的亮相,这是一场百年奥运历史前所未有的浪漫;到了冬奥会闭幕式,雪花形象完成了蓝色浪漫与红色激情的碰撞。直到冬残奥会,我一直在思索着,“雪花”到底该绽放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排练的过程中,我曾深入走进舞蹈演员们中间,多次向健全人表演者询问过同一个问题:“和残障表演者在一起生活排练,有些什么感触?”大家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他们都非常享受这样一种“无声”的宁静。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其实应该适时停下脚步,安静着思考一下这份宁静所带来的感悟。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冬残奥圆舞曲》,有了我们最初设想中的宁静之美。
说回到“雪花”。每一片雪花在自然环境中的形成都是无声的,但是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却能润物于无形。而当无数片雪花汇聚到一起,无声的过程就拥有了能够创造甚至改变世界的力量;而舞蹈的肢体表达也是无声的,但却能传递出超越文化、语言、国界等隔阂的内涵。这份无声也印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残疾人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5%,这是个庞大的数据。正因为这15%的存在,才能与85%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我在这15%的残疾人朋友身上,找到了在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中延续“雪花”意象的理念:无论世界是无声音的或是无色彩的,身体的残疾并不能定义他们的心灵,这反而是他们的一部分。只要追逐梦想、享受生活,他们就有能力点亮自己的人生。
因此“雪花”到了冬残奥开幕式,无声的纯洁雪花变幻为了世界上所有能够想象得到的色彩;而到了冬残奥闭幕式,我们通过定音鼓的形式赋予了它突破以往“宁静之美”的力量。它不安静、也不柔和,甚至带着撼动天地的力量,却在每个人都经历的时间更迭里,默默见证着时代的浪潮。直到最后万籁俱寂,天地间唯有一位盲人小提琴手在安静中重新奏响《雪花》主题曲。火焰在缓缓熄灭,却能够牵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主火炬的熄灭,就像冬天过去了、可春天总会降临。四季轮回中,自然万物都遵循着规律:我们在经历了坎坷与艰难之后,彩虹一定会出现——这便是人类生生不息传承的情感。所以,这片雪花的故事没有结束,它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生息繁衍。直到等待未来的某一刻,将给我们的后代以精神上的支撑和力量。
我曾经为了感受视障朋友的世界,创造条件去体验没有光线的生活。因此,在冬残奥会开幕式当中有了由视障朋友点火的大胆想法,更有了闭幕式中由视障朋友熄火的大胆延续。虽然他们的世界中没有色彩和光亮,但是内心的那份光芒却将永远地照耀着天与地。我们所说的自强不息,不应当只是冬残奥会赛程上的体育拼搏;更应该是激励所有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彼此描绘出无限斑斓的色彩。
从2月4日至3月13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正式成为了历史的一页。但是“北京2022”的记忆,却将在温暖中生生不息、直到永恒。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二删除,どうもで~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