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日本丑闻事件频发,很多人解释为日本有自己监控的体系,某些问题能够自己识别。但是今年依旧如此,如果真的是有自己监控体系,那么一个问题就不会接二连三的引发。在今年的文章中,也提到很多次日本企业丑闻事件,不仅有著名车企也有一般企业,比如著名企业KYB减震器数据造假,斯巴鲁汽车出货检查问题让其陷入召回门(可参考文章:),中国台湾火车出轨竟然与日本设计有关(可参考文章:)日本著名出版社“新潮社”也因丑闻陷入“休刊”的困境。
放眼再看日本的教育界,日本的众多医科大学竟然秉承“男生优先”的“理念”;运动界多名教练都陷入了“性”丑闻。每天都能够看到让人震惊但是又觉得理所当然的新闻,虽然事件的原因各种各样,日企的对应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是作者认为其中都有一个共通性在里面--隐藏。比如KYB的减震数据造假是15年就已经开始,斯巴鲁的出货检查问题事后也被证明已经“提前知晓”。无论哪个问题都是在很久之前已经得知相关的情况,但是迫于“现状”,无法改变,从而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治标不治本的“眼前”对应
去年三菱和神户制钢的事情仿佛就在眼前,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记者发布会上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之前的回答,这两家可都是在日本历史上都有名的企业,对应方式却一变再变,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其中批判最多的是发生问题后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动机性错误和公开情报的力度,高层的不合理发言以及透明性缺乏的情报公示,让关心此事件的整个社会都对其信用度划上了大大的问号。比如三菱对于品质数据丑闻中,最开始在召开记者发布会时公布的是“偶发轻微失误”,但是当东京特搜部进驻调查开始后,公布了相当震撼的消息:在子公司数据篡改爆料以后,依然还在修改数据,并且从总部收到了“隐藏”资料的指令。
日立化成、东丽等日本传统企业,也相继出现检查数据篡改的丑闻。在公司人事之上,也存在着诸多不透明,比如在社长引咎辞职以后,二把手继续上位顶替。可是这种做法真的合理或者是否真的可行?甚至都没有人对此抱有怀疑态度,并且把这种做法认为理所当然。这样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改变,对于“丑闻”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这是一种“集团心理”存在的结果,很多发生丑闻的日本企业认为:全体齐心即可断金。这种想法没有错,可是却用错了地方。
充满“忖度”的日本社会
忖度,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的《诗·小雅·巧言》,是名副其实的汉语词汇,但是却在日本社会“发扬光大”。2017年“忖度”一词成为了日本年度流行词语,从语言反映社会整体心理的方面来看,这正是代表的多数日本人的“心思”。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推测、揣度,有很严重的暧昧感在其中。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的报道,在教练“性丑闻”中,一直在使用“调查中”的这样的词语,即便是已经坐实,也不会明确的说该人怎么怎么样。这就涉及到作者前文中提到的解决问题动机性问题,多数日本人解决问题的动机性并不是诚心诚意,而是将问题小型化,结果弄巧成拙的例子比比皆是。日本的电视节目,日常生活中,都充满着“忖度”思维,这也就造成整个社会处于“麻痹”的自我安慰的“快感”之中。
原本企业说明自我问题点时,如果有错误就承认并改正,寻求大众理解。如果报道的事情属于真实,那就诚心诚意谢罪,这里的重点是“诚意”一词。在道歉的同时,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引发的骚动进行合适的补偿,并且表明如何避免再犯。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但是很多日企在第一步的时候就已经迈错步伐,从否认该问题开始,那么以后如果坐实肯定会“反转”,对于企业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
不论是日本企业,还是全球公司,如果发生“丑闻”的话,最高层领导如果不出面发话往往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公众是否愿意接受这家公司的“道歉”,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最高层的“素养”。日本企业中有一个叫做“终身雇佣制”的制度,虽然现在在新兴企业中很少见,可是在传统的日企中,依然有这个制度的“传统”。日本与中国有些不同,每年进入公司的员工叫做“新入社员”,这些新入社员很容易陷入日企的派系斗争之中。比如如果一个公司的高层是XX学校出身,那么XX学校出身的人可能会在公司中混的比较开,升职比较快。而这个高层往往是处于“顶尖”的存在,让他们去谢罪,从个人上来讲或许心理关更加难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