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国家的运作和一个公司的运作,在本质上也许有某种相通之处。把世界各国当作公司来看待,去解读历史,我们会得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我们可以试着去解读一下。日本在当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小公司,而美国是手握现金流的投资商。在选择投资日本还是中国的时候,毫无疑问,美国选择了倾向于日本。从1937年日本开始侵华战争到1941年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这几年日本这个公司的运转全靠美国的支撑,他们70%的石油都是从美国进口,一半的钢铁也是美国在供应。日本妄想一口吞并中国这头大象,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依靠美国的风投。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为了自己在亚洲的利益,甚至为了打击英法在东南亚的势力,积极的扶植代理人日本的扩张。日本人有了风投的投资也盲目地扩张到处搞兼并。在美国这个公司里面,英国和法国其实是小股东的身份,在内部既有合作又有分歧。英法的利益在东南亚,而美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很小,美国就想借助日本的势力去搅局。
二战时日本工业
结果日本真的和英法打了起来,香港,缅甸等地本来是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结果日本占领了。越南本来是法国的地盘,日本也占领了,这时候,英国和法国不干了,对美国表示了最大的抗议。英法美的关系毕竟要近一些,并且美国借助日本打击英法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再放任日本的盲目扩张兼并,自己的投资就有全部泡汤的风险了。
二战时缅甸英军
于是美国开始收网,养了多少年的鱼,终于到了要收获的季节。于是美国斩断了日本的能源供应,这就如同一个风投斩断了原来答应给的投资一样,盲目扩张的公司一下资金链断了,这时候的日本只有两个选择,要不就是和美国打,打败了美国就等于抢到了银行。再一个就是把公司所有“资产”全部低价处理给美国换取“现金流”,但是面对这么多年积攒的资源,日本并没有走这一步,而是选择了第一个方法,但是毕竟,这个办法的风险过大,所以最后导致惨败。
日本投降
美国玩了一手欲擒故纵的把戏,把日本几十年的侵略掠夺来的财富,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全部放到了美国人的腰包,割了日本的“韭菜”。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喜欢类似的文章,请关注本号,谢谢。 |
|